TL;DR:
短视频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迈入AI时代,技术赋能显著降低创作门槛,催生了“全民导演”和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然而,与此同时,AI的滥用也日益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对内容生态的真实性、伦理治理和信任机制提出了严峻挑战。
在数字内容消费爆炸式增长的当下,短视频平台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深刻变革。这不仅是一场技术效率的提升,更是对内容创作模式、文化叙事乃至社会信任基石的重塑。从“一键变身”的滤镜娱乐到复杂的剧情生成,AI已然成为短视频领域不可逆转的洪流,其影响远超技术本身,触及商业、文化和哲学层面。
AI赋能:内容创作的民主化与范式革新
AI技术,特别是生成式AI(AIGC)在短视频领域的加速渗透,正在从根本上改变内容生产的供给侧结构。抖音、快手等平台的数据清晰地勾勒出这一趋势:仅半年内,抖音AI创作稿件量增长了91%,AI作品播放量提升83%1。这并非偶然,而是由一系列关键技术创新和平台战略共同推动。
技术层面上,文本到视频(Text-to-Video)模型的进步,以及如“即梦”2、“可灵”3等国产AI视频生成工具的普及,极大地降低了视频制作的专业门槛。用户不再需要精通复杂的拍摄剪辑技巧,只需简单的文字指令或图片输入,即可实现从动漫人物变身到异域风情装扮,乃至生成结构化的剧情内容。这种“技术平权”效应,将曾经受限于专业技能和高昂成本的创作活动,延伸至每一个普通用户,真正实现了“全民导演”的愿景。
从商业角度看,AI不仅是用户的“娱乐玩伴”,更是专业创作者拓宽审美边界、实现个体创意突破的“生产工具”1。宠物AI视频、第一人称历史Vlog等新垂类内容的兴起,不仅创造了可观的流量,也催生了围绕AI生成教程的小型产业生态。例如,有博主通过教授AI创作课程实现变现,验证了AI在内容生产流程中的商业价值。平台也敏锐捕捉到这一趋势,通过“AI创作浪潮计划”和AIGC创投计划,提供工具、培训、流量及资金扶持,积极推动AI内容创新,尤其在“AI漫剧”领域,展现出巨大的商业潜力和投资热情1。巨量引擎数据显示,AI漫剧在短短数月内播放量和点赞量复合增长近一倍,供给端累计上线3000部,增长高达603%1。这表明AIGC不仅在技术层面成熟,在商业模式上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点。
数字神话与集体共谋:文化叙事的重塑
AI在短视频领域的广泛应用,不仅仅是工具层面的革新,更在深层次上催生着独特的数字文化现象。例如,通过AI技术让历史人物如爱因斯坦、孟德尔、秦始皇“穿越”到现代高考现场接受采访,或让动物扮演人类角色演绎情感剧,这些内容以其强烈的荒诞感、幽默感和无厘头特质,迅速成为网络“玩梗搞抽象”的核心生产力1。
Wired的哲学思辨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用户对这类AI生成内容的接受,体现出一种心照不宣的**“共谋”乐趣**。人们消费的并非“真实”,而是共同参与建构的“虚拟故事”1。评论区对“贝多芬先生,今年音乐艺考听音难吗?”的回应,以及对“白猫扮演反派”的“网暴”玩笑,都表明用户已经超越了对内容真实性的追问,转而沉浸于一个由AI和人类想象力共同编织的新叙事空间。这种互动模式,使AI不再是冰冷的技术名词,而是可以调侃、互动、共同创作的“新伙伴”,如抖音上的“豆包”AI,甚至被赋予了鲜明的人格特点1。这标志着人类与AI的关系正在从工具使用转向某种程度上的社会化互动,开启了对未来人机共存文化形态的探索。
算法双刃剑:真实性的消解与治理的困境
然而,这枚加速内容生产的硬币,其另一面却是对真实性与信任机制的侵蚀。伴随创作平权而来的,是虚假信息和有害内容的迅速泛滥与不可控。北京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首例利用AI伪造央视主持人进行虚假广告宣传的案件1以及媒体对AI“一键换装”和“擦边”内容的调查4,都敲响了警钟。
技术原理解析显示,AI“一键换装”和“擦边”内容的生成,往往基于对明星或普通人照片的深度学习和合成,涉及对肖像权、名誉权的严重侵害4。测试表明,即梦、豆包、可灵等多个AI应用,即使在有风险提示的情况下,也能通过“隐晦提示词”或“更换照片”等方式,绕过内容审核,生成衣着暴露、甚至具有性暗示的图片或视频4。这暴露出当前AI内容生产在伦理治理上面临的巨大挑战。
问题的症结在于,尽管从技术层面并非不可拦截,但AI公司在实践中常常面临算力成本和内容界定标准模糊的考量4。过度依赖技术审核可能误伤原创内容,而人工审核面对海量数据又成本巨大。现有平台通过“疑似AI创作,请谨慎甄别”的标注,并不能完全豁免其法律责任,其显著程度和用户感知效果成为争议焦点。这迫切需要更有效的技术解决方案,例如所有AI生成内容都附加“数字水印”4,以便追踪和溯源,以及更明确的法律法规和行业自律标准,以提高违法成本并清晰界定“擦边”内容的边界。
这种真实性的消解,不仅挑战着法律和道德底线,更可能对社会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当公众对所见所闻的真实性产生普遍怀疑时,信任成本将急剧上升,人际交流、信息传播乃至社会共识的建立都将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
前瞻展望:构建可持续的AI内容生态
短视频加速跑入AI时代,是一个双重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命题。未来3-5年,我们预计AI生成视频的技术将持续迭代,生成内容的时长更长、细节更精细、故事更复杂,甚至可能出现完全由AI驱动的长篇影视作品。这将进一步模糊专业与业余、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并催生出全新的艺术形式和商业模式。
要驾驭这场技术变革,需要平台、创作者、监管机构和社会公众的系统性协作。平台需持续加大技术研发投入,不仅提升生成能力,更要强化内容审核和溯源机制,探索更智能、更高效的“AI-native”治理方案。例如,除了主动标注,还可以通过智能推荐、用户举报与AI核查相结合的方式,构建多层次的内容安全防线。
从商业角度,AIGC的投资逻辑将从早期的“野蛮生长”转向**“价值驱动”和“合规运营”。那些能够在大规模内容生产中融入人类创意、同时又能有效管理风险的企业,将更具竞争力。新的商业模式将围绕个性化内容定制、互动式体验和虚拟经济**展开,例如AI驱动的虚拟主播、沉浸式互动短剧等。
从社会影响和哲学层面,这场攻防战注定是长期且动态的。技术迭代速度永远快于规则的完善速度。我们必须开始思考,在AI深度参与的未来,人类对“真实”的定义将如何演变?我们应如何在保障创作自由、激发人类创意的同时,维护内容生态的健康和社会的信任基石?这不仅是短视频行业的终极命题,也是整个内容产业乃至人类文明进程在AI时代必须解答的深层挑战。我们正步入一个由AI深度塑造的“后真实时代”,如何从中寻得平衡与进步,将是未来十年科技与社会共演的核心命题。
引用
-
短视频加速跑入AI时代·36氪·何婧(2025/10/17)·检索日期2025/10/17 ↩︎ ↩︎ ↩︎ ↩︎ ↩︎ ↩︎ ↩︎ ↩︎
-
可灵即梦“正经”生成的AI视频,不如抖音随手一个特效?·人人都是产品经理·(2025/10/17)·检索日期2025/10/17 ↩︎
-
可灵vs即梦,决战AI短剧·知乎专栏·(2025/10/17)·检索日期2025/10/17 ↩︎
-
AI技术滥用调查:明星可被“一键换装”,“擦边”内容成流量密码,技术防线为何形同虚设?·每日经济新闻·宋欣悦 郑雨航 岳楚鹏(2025/10/12)·检索日期2025/10/1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