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朱松纯,这位曾在美国顶尖AI实验室执掌牛耳的华人科学家,于2020年毅然决然地踏上归途。他带着对传统深度学习范式的深刻质疑,在中国开启了一场“小数据,大任务”的通用人工智能探索,其独特的哲学思考和认知架构理念,不仅深刻影响着中国AI的未来走向,也为全球AI竞争注入了新的思想维度。
2020年,当世界在新冠疫情的阴影下摇摆不定时,人工智能领域却悄然发生了一场足以改写未来格局的“人才迁徙”。彼时,在太平洋彼岸的洛杉矶,朱松纯,这位享誉全球的AI科学家,在生命中的一半时光都献给了美国之后,毅然决然地买了一张单程票,飞往中国北京。他的离去,令美国人工智能学界震惊、不解,也让无数人追问:究竟是何种力量,促使一位在西方功成名就的顶尖学者,做出如此出人意料的抉择?“我必须这么做。”朱松纯的回答,简洁而有力,其背后,是一个科学家半生的求索、对智慧本质的深刻洞察,以及对时代洪流中个人使命的坚定回应。
童年印记与智慧之源:一位求索者的起点
朱松纯的故事,始于中国20世纪70年代初的鄂州农村。他并非含着金汤匙出生,童年时期,死亡的阴影屡屡笼罩,亲友因疾病离世,自杀的故事不绝于耳。“那真的很艰难,那时人们太穷了。”他回忆道。年幼的朱松纯,开始对人逝去后留下的“空洞”产生着迷。当他翻阅家族谱系,发现先辈们除了生卒日期,竟无任何生平记录时,内心被一种巨大的恐惧攫住——他绝不愿自己的人生也如此悄无声息。这种对生命意义和“存在痕迹”的追问,在他心中埋下了寻求“万物理论”的种子,而这颗种子,最终在人工智能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夜晚,在父亲经营的村供销社附近,烛光与煤油灯下,教师、牧师和大学毕业生们常常围坐一堂,从苏联在阿富汗的局势到美国大选,无所不谈。年幼的朱松纯,就这样沉浸在思想的激荡中,汲取着对中国乃至世界的理解。他很早就清楚,自己不属于那个小小的乡村。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修计算机科学,梦想着能像物理学家绘制宇宙图谱一样,精确描绘心智的图谱——人类如何思考、推理和进行道德判断。对彼时的他而言,构建通用人工智能并非终点,而是为心智发现“万物理论”这一更深层追求的一部分1。
漂洋过海的“灯塔”梦:美国的吸引与初次幻灭
1992年,朱松纯的命运迎来转折。贫寒家境曾让他一度不敢申请美国顶尖大学。但在一位教授的鼓励下,他尝试着向哈佛大学投递了申请,甚至没有支付申请费。出人意料的是,菲尔兹奖得主、著名数学家大卫·芒福德(David Mumford)看到了他的材料。芒福德被这位来自中国腹地的年轻人所提出的“关于智能的万物理论”所震撼,并成为他的导师,帮助他获得了哈佛的全额资助。“这改变了我的一生。”朱松纯说1。在他眼中,哈佛是那个理想的“科学圣殿”,一个将智慧和雄心置于种族、意识形态之上的国度。
然而,这种理想主义的滤镜,在1997年他离开哈佛、来到斯坦福担任讲师时,遭遇了第一次“文化冲击”。彼时,湾区正被互联网泡沫的狂热所席卷,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刚刚创立Google。学生们蜂拥而至地学习网络开发,而朱松纯开设的更偏理论的模式识别课程却门可罗雀。他感到沮丧:“在哈佛,大家关心的是理解。他们的校徽是三本书。但在斯坦福,它的校徽——一棵树后面一个‘S’——在我看来,就像一个美元符号。”1 在斯坦福仅一年后,他转至俄亥俄州立大学,最终于2002年定居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并于次年斩获计算机视觉领域的最高奖——马尔奖。
理念分歧与范式之争:AI“主流”的背离之路
在UCLA的18年,朱松纯曾是人工智能主流中的领军人物。2004年,他与微软高管在家乡鄂州创办“莲花山研究院”,是最早尝试构建大规模数据集以训练AI系统的项目之一。彼时,他与被称为“人工智能教父”的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约书亚·本吉奥(Yoshua Bengio)、扬·勒昆(Yann LeCun)等人的理念尚有交集——都认为数据驱动是让机器理解世界的关键。
然而,到2009年,朱松纯开始对这种“数据驱动”方法产生深刻的幻灭。即使在莲花山研究院标注了50多万张图像,他仍困惑于一个基本问题:图像的标注往往依赖于研究者希望机器完成的特定任务,带有任意性。他认为,真正可泛化的智能必须能够“超越数据去思考”——能够理解“为什么”人们会说出这些话,而非仅仅是“如何”说。他毅然关闭研究院,转而探索构建具有“认知架构”的智能体,追求在物理与社会环境中,以极少的资料进行推理、规划与进化1。
他选择的时机,却“糟糕透顶”。几乎在同一时间,李飞飞发布了ImageNet,一个更大规模、更具影响力的图像数据集。2012年,辛顿团队的神經網路在ImageNet競賽中大獲全勝,一举奠定了神经网络的主导地位,开启了至今仍波澜壮阔的深度学习时代。
朱松纯与神经网络学派的公开冲突,也在2012年达到了顶点。当时他作为顶级计算机视觉会议CVPR的大会主席,拒收了一篇由勒昆合著的涉及神经网络的论文。即便到今天,朱松纯仍坚持当时的判断:“那篇论文的理论工作不够严谨……得说清楚你到底在做什么。它好在哪里?”1 这种质疑直指他对神经网络的核心疑虑:尽管其在众多任务中表现卓越,但其原理难以解释,导致一种“为追求性能不惜一切代价”的自满文化。他坚信,一个更完善的系统应是结构性、可靠且可解释的。
在深度学习的“淘金热”席卷全球之时,朱松纯却走上了一条孤独的道路。他转向研读哲学,认为儒家学者“对世界的理解比人工智能研究者深刻得多”。他埋首于自己的认知架构理论,甚至在指导学生时,将“神经网络”、“深度学习”、“Transformer”等词汇列为“禁忌”。一位曾师从朱松纯的博士生回忆,自己曾因论文中暗含神经网络内容而遭到朱松纯的多次斥责。这种近乎偏执的坚持,源于他一旦确立了某种愿景,就会极其坚定地认为自己是对的1。
重归故土:一次时代的召唤与个人的抉择
朱松纯的理念在美国日益边缘化,而更宏观的背景是,美国对华裔科学家的整体环境也变得日益不友好。2018年,美国司法部启动了“中国计划”,虽被批评者指责为种族定性,但超过100名华裔教授因此遭到调查。当朱松纯在2018年底因接收华为的15万美元资助而受到媒体询问时,他无奈地表示:“目前,中美关系很糟糕,我们被夹在中间了。”1 川普时代的政策,无疑改变了许多华裔科学家与美国的关系,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回国。
正是在这样的内外双重压力和智识疏离下,朱松纯做出了那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他哈佛时期的同学、20年老友马克·尼茨伯格(Mark Nitzberg)曾问他:“你确定要这样吗?”朱松纯的回答,揭示了他回归的深层动力:
“他们给了我在美国永远得不到的资源。如果我想要建造我脑海中的这个系统,那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我必须去做。”1
这份“千载难逢的机会”,指的是中国政府为他提供的顶尖学术职位和充裕的科研资源,让他能够领导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以及在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教。在宁静而富有东方哲学韵味的未名湖畔四合院办公室里,他得以远离喧嚣,专注于他所信仰的“小数据,大任务”的通用人工智能之路。他告诉记者,考虑到川普第二届政府可能带来的影响,他当时的离职如今看来是多么有先见之明1。这不仅是个人的选择,更是时代大潮下的顺势而为。
“朱氏AI”的蓝图:通通与通用智能的中国路径
回到中国后,朱松纯成为中国政府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核心顾问之一,他的理念深刻影响着本科课程设计和政策制定2。他所倡导的“小数据,大任务”方法,与美国主流公司如OpenAI、Meta等依赖“巨量数据,小任务”的神经网络范式形成鲜明对比。朱松纯坚信,真正智慧的标志是能够以最少的输入进行推理并实现目标,而不仅仅是基于海量数据发现模式。他认为,AGI的特征包括在新情境下的机智、社会和物理直觉以及因果关系的理解,这是大型语言模型永远无法达到的1。
在北京通用人工智能研究院,朱松纯正努力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他们的团队发布了一个名为“通通”(TongTong)的虚拟人形儿童机器人,旨在具备大多数AI所缺乏的常识性直觉。它模仿三到四岁儿童的认知和情感能力,甚至能像孩子一样,用垫子垫高自己去够取遥控器,或与同伴协作寻找玩具——而这正是ChatGPT等大型语言模型难以克服的弱点1。这种“具身智能”的探索,将AI嵌入现实环境,使其能够与自然环境互动并发展,与美国公司专注于大型统计模型有所不同3。
尽管OpenAI在2022年推出ChatGPT,震惊了中国科技界,但朱松纯却毫不动摇。他坚持认为,大语言模型“仍然无法”达到通用人工智能的标准,因为它们并不“具备理解或与人类价值价值观对齐的能力”1。在他看来,中国要在AI竞争中胜出,必须走原创的技术路线,培养大量具有国际视野和家国情怀的AI顶尖人才4。这种“价值驱动”的通用AI,被设想为“智慧社会的运作模式”和社会治理的工具3。
影响深远:在中美AI竞逐中的一个缩影
朱松纯的回归,是中美AI人才流动的一个缩影,也是全球AI竞赛中“理念与范式之争”的具体体现2。在计算资源受限、美国制裁加剧的背景下,中国选择资助多种AGI路径,朱松纯的“小数据,大任务”正为中国AI发展提供了一条独特的原创路线。他的故事揭示了,地缘政治的紧张、个人学术理念的坚持以及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使命感,共同促成了这场高科技人才的逆流。
在中美两国都在为实现通用AI投入巨量资源的今天,朱松纯以其独到的哲学思考和对认知架构的执着,正带领团队探索一条不同的道路。他不仅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在时代风口浪尖上,以个人抉择深刻影响行业走向的思想者。他的归途,不只是个人的终点,更可能是中国乃至全球AI发展版图上的一个新起点。
引用
-
‘I have to do it’: Why one of the world’s most brilliant AI scientists left the US for China·《衛報》·Chang Che(2025/09/16)·检索日期2025/10/17 ↩︎ ↩︎ ↩︎ ↩︎ ↩︎ ↩︎ ↩︎ ↩︎ ↩︎ ↩︎ ↩︎ ↩︎
-
一位最具影响力的人工智能科学家为何离美返华?·半岛电视台·艾哈迈德·哈桑·伊斯梅尔(2025/09/18)·检索日期2025/10/17 ↩︎ ↩︎
-
封面故事/美中AI爭霸誰是最後贏家?·世界新聞網·特約記者韓傑(2025/06/26)·检索日期2025/10/17 ↩︎ ↩︎
-
朱松纯:30年潜心研究通用AI(科教人物坊)·人民日报(2023/10/09)·检索日期2025/10/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