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当前AI热潮正面临商业落地与实际价值转化的严峻考验,显现出与历史两次“AI寒冬”惊人相似的泡沫破裂迹象;要避免真正的寒冬,核心在于从盲目追捧转向聚焦垂直场景的实用性、构建可持续商业模式,并通过多模态与Agent技术,实现AI从“技术秀场”到“产业基石”的范式转变。
不足一年,“AI”这个词便从万众瞩目的“神坛”跌落至“鸡肋”的境地,这并非AI技术本身的虚假,而是市场狂热与现实落地之间巨大鸿沟的必然反噬。正如历史上的两次“AI寒冬”所示,技术能力与社会预期、概念炒作与实际价值、资本耐心与回报周期之间的错位,正将我们再次推向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第三次AI寒冬是否已在悄然逼近?1
历史回响:AI寒冬的深层逻辑
审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一种循环模式。上世纪七十年代的第一次寒冬,源于研究者对通用人工智能(AGI)的盲目乐观。当时计算机处理能力有限,无法应对现实世界的复杂性,早期依赖形式逻辑和搜索的系统在自然语言理解、图像识别等任务上举步维艰。詹姆斯·莱特希尔(James Lighthill)在1973年的报告严厉批评了AI的夸大成就,直接导致英美政府大幅削减资金,使得“AI”一词一度成为禁忌,研究陷入低谷1。
第二次寒冬则在1987年至1993年间降临。尽管以“专家系统”为代表的知识驱动型AI曾短暂商业成功,但其固有限制迅速暴露:知识库维护成本高昂、难以扩展、无法自主学习。更致命的是,随着PC性能提升和价格下降,昂贵的专用AI硬件(如Lisp机)市场崩溃,企业发现开发和维护专家系统的成本远超收益,导致资本迅速撤离,大量初创公司倒闭。这一次,研究者们选择了“机器学习”等更低调的术语以规避偏见1。
这两次寒冬的共同之处在于:
- 技术能力与社会预期脱节:对技术潜力过度承诺,未能满足过高期望。
- 盲目乐观与概念狂热:对通用智能或特定技术(如专家系统)的非理性追捧。
- 商业价值缺失与资本撤离:技术未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市场价值,导致研发中断和人才流失。
这些历史的教训与当前AI,特别是大模型领域所面临的挑战,呈现出惊人的相似性。
当下困境:大模型落地的“高墙与泥沼”
当前,大模型的热潮席卷全球,资本蜂拥而至,“百模大战”盛况空前,国内公开的大模型数量已超200个,核心产业规模达5784亿元23。然而,在这场技术盛宴背后,市场的瓶颈与挑战已日益凸显,形似一道道“高墙”和“泥沼”。
技术与经济的“高墙”
- 高昂的训练与推理成本: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是天文数字,推理成本也居高不下。这使得AI项目,尤其是通用大模型,难以在普遍追求“降本增效”的企业环境中实现正向投入产出比。蚂蚁集团CTO何征宇直言,大模型仍处在“钻木取火”阶段,规模落地需攻坚可靠性、经济性、易用性三大挑战2。
- 技术局限与可靠性问题:
- 算力短缺与芯片依赖:大模型的二次预训练对算力需求极其迫切,目前存在较大的算力缺口,尤其是在国产算力方面。高端芯片获取难度大,进一步增加了研发成本,也制约了模型训练的速度和规模3。
商业与生态的“泥沼”
- 产品与市场需求的脱节:许多AI产品在没有充分理解用户真实痛点和市场需求的情况下盲目开发,最终沦为“技术秀场”或免费工具,无法产生实际业务价值。企业客户需要的往往是一体化解决方案,而非单一功能模块,但多数AI公司难以提供端到端的服务能力1。
- 商业模式的持续性挑战:多数AI产品缺乏可持续的商业发展模式。早期商业化探索主要通过API接口调用和订阅制,但随着价格战的激烈化(如百度、智谱AI均提及),虽然降低了使用门槛,但也可能引发恶性竞争,损害市场信心和长期价值2。
- 企业数字化基础薄弱与内部阻力:国内企业普遍存在数字化基础薄弱、业务流程不规范、数据孤岛严重等问题,这使得AI技术难以有效融入现有业务流程。中国工程院院士王坚指出,大企业将AI视为“工具的革命”,而小企业则视为“革命的工具”,这种思维差异造成了推广阻力2。
- 资本的急功近利:无论是企业还是资本,都急于看到AI项目立竿见影的回报,而不愿为其长期演进买单。一旦回报周期拉长,资本便迅速撤离,转向下一个风口,导致研发中断和人才流失,这与历史上的AI寒冬如出一辙1。
破局之道:回归价值与多元生态
面对当前的“高墙与泥沼”,AI产业的破局之道在于回归技术本质,聚焦真实需求,并构建更加多元和韧性的产业生态。
1. 垂直化、小型化与Agent化:从“通用”到“有用”
大模型正在从追求“通用性”向强调**“实用性”和“专业性”转变。一个通用大模型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医疗(如“良医小慧”)、金融(“百灵大模型”)、教育(“子曰”)、旅游(“携程问道”)等特定垂直领域,更细分、更专业的垂直大模型**正不断涌现2。同时,面对高昂的成本和算力需求,模型小型化和轻量化成为提升运行效率和普及度的关键路径14。
此外,将大模型与AI Agent(智能体)技术结合,是实现业务价值落地的另一大方向。智能体能够通过自主学习、规划和使用工具,在手机上执行任务(如腾讯AppAgent)、生成AI Bot(字节跳动Coze),或支持产业级应用开发(百度AppBuilder)。科大讯飞的“星火企业智能体平台”已在多个企业岗位实现效率提升10倍以上,预示着Agent技术在自动化和效率提升方面的巨大潜力2。
2. 多模态融合:开启下一轮能力突破
智谱AI首席执行官张鹏认为,未来大模型下一轮能力的最大突破点将是多模态(Multimodal AI)2。人类在现实世界中解决问题,需要综合处理自然语言、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信息。多模态AI的突破,如华为云盘古5.0和阶跃星辰的Step-1.5V多模态大模型,将使AI更全面地感知和理解世界,从而解锁更多应用场景,实现更广泛的普惠价值。这将有助于把投入产出结构从“金字塔型”(投入大收益小)转变为“倒金字塔型”(投入小收益大)2。
3. 创新商业模式与生态协同:共筑产业基石
为了应对商业化挑战,大模型厂商正在探索更成熟的商业模式,如PaaS平台和MaaS(Model-as-a-Service)模式2。同时,通过资源共享、数据开放,以及建立智能计算中心等方式,有望缓解算力短缺和成本压力34。华为盘古大模型在B端的大规模落地,得益于其强大的To B/To G能力和长期建立的ISV(独立软件提供商)生态,这提示了生态协同的重要性,即通过与行业深耕者合作,提供端到端的解决方案2。
从宏观层面看,政策端需要做好统筹调度,支持孵化大模型产业生态,提供相应的创新要素供给;技术端需进一步推动软硬件一体化;产业端则需促进对大模型和数智化应用的认知、能力建设和人才培养3。
AI未来图景:从“神坛”到“基石”
当前AI的“冷静期”并非简单的退步,而是一次深刻的价值回归与范式重塑的契机。它迫使我们从流量狂热中抽离,重新思考AI的本质和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影响。
从哲学思辨的角度看,每一次AI寒冬都反映了人类对智能认知的局限性,以及技术发展与社会期望之间的永恒张力。AI的真正价值,不应仅仅停留在报告PPT里的“亮点与政绩”,也不应止步于“薅羊毛”的娱乐工具,而是要成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产业升级的**“基础设施”和“基石技术”**1。
AI对社会的影响将是深远的。它将重塑就业市场,要求劳动者提升新技能;它将推动教育体系的变革,培养与AI共存、协作的人才;它将深刻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模式。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Elon Musk)提出的“Optimus”人形机器人,目标年产10亿台并在2025年开始限量生产,预示着AI与具身智能的结合将深刻变革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2。
展望未来3-5年,我们预计AI将从“卷模型”向**“卷应用”和“卷生态”**加速演进。通用大模型将继续作为技术底座,但其商业价值将更多体现在与垂直领域的深度融合,以及通过Agent和多模态能力赋能各种复杂场景。投资将更加理性,资本会青睐那些具备核心技术壁垒、清晰商业模式和端到端服务能力的AI公司。
诚然,AI仍面临伦理挑战(如偏见、隐私、透明度),以及安全与地缘政治的考量。但正如王坚院士所言,GPT的潜力远未被完整探索,所有问题都将在动态发展中得到解决2。这轮AI浪潮,虽然伴随着泡沫与挑战,但也将最终铸就一个更加智能化、高效化的未来,让AI真正从“神坛”走入寻常产业,成为社会发展的坚实基石。
引用
-
从被吹捧到沦为鸡肋,“AI”这个词用了还不到一年 · 湘江数评 · 老杨(2024/07/08)· 检索日期2024/07/08 ↩︎ ↩︎ ↩︎ ↩︎ ↩︎ ↩︎ ↩︎
-
大模型落地考,难点在哪里?| 2024 WAIC - 21经济网 - 21财经 · 光锥智能 · (2024/07/05)· 检索日期2024/07/08 ↩︎ ↩︎ ↩︎ ↩︎ ↩︎ ↩︎ ↩︎ ↩︎ ↩︎ ↩︎ ↩︎ ↩︎ ↩︎ ↩︎
-
AI大模型走出“泡沫期”未来何如 - 新华网 · 新华网 · (2023/12/29)· 检索日期2024/07/08 ↩︎ ↩︎ ↩︎ ↩︎
-
人工智能核心技术产业发展总体态势 - 计算机教育 · 计算机教育 · (未知)· 检索日期2024/07/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