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创作浪潮下的“双刃剑”:平台竞逐与创作者“自证”困境的深层洞察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随着阿里“造点”等AI创作平台加入战局,文生图、文生视频技术正迅速普及,推动内容产业效率提升。然而,这股平台军备竞赛也带来意想不到的副作用:大量真人创作者被误判为AI,陷入“自证清白”的漩涡,引发了关于原创性、伦理治理及未来创作生态可持续性的深层反思。

平台竞速:AIGC技术与商业模式的迭代狂潮

国内AI创作平台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军备竞赛”。近期,阿里巴巴AI旗舰应用夸克发布的“造点”,携AI生图与AI生视频核心能力,并率先接入通义万相Wan2.5,成为国内少数支持音画同步视频生成的平台之一12。这标志着,继腾讯的元宝、字节的豆包和即梦、快手的可灵之后,AI内容生成(AIGC)已不再是前沿探索,而是迅速成为各平台竞相强化的“基本操作”。

从技术原理来看,“造点”的竞争力在于其双模型协同架构:集成了通义万相Wan2.5Midjourney V7两大顶尖模型3。通义万相Wan2.5专注于视频生成、语音合成及多模态交互,其智能配乐系统能够根据视频画面自动匹配人声、音效及背景音乐,并支持电影级1080P高清输出(24帧/秒)和复杂运镜控制,如模型对“从特写拉远至全景”等指令遵循准确率高达92%3。而Midjourney V7则强化了专业级图像生成,支持多图参考融合、精细化参数调控(200余项),并针对亚洲人像、中文文字嵌入及国风元素进行了本土化优化,构图美学评分较前代提升37%3。这种技术整合旨在提供“全链路创作引擎”,覆盖从创意构思到成品输出的全流程,显著提升效率。例如,利用这类工具,短剧制作周期可从3-6个月缩短至2个月,成本降至传统模式的1/4以下4

商业模式上,这些平台普遍采用积分或会员制。以“造点”为例,AI生成视频需消耗积分,用户可通过签到获取或付费充值(10元购100积分),标准会员每月48元可获800积分,高级会员188元每月获3600积分1。这种订阅式经济模型旨在通过提供高价值的AI生成服务来吸引创作者和普通用户。平台还将AIGC工具应用于电商营销、广告创意、影视游戏乃至学习教育等多个场景。例如,某家居品牌利用“造点”在15分钟内完成30秒产品宣传片,成本降低82%;“文物吃月饼”等爆款视频在抖音平台播放量超500万3

然而,尽管市场空间巨大,平台的竞争格局依然胶着。点点数据显示,造点AI日下载量由50次上升至近400次,而即梦AI维持在20万次左右,可灵AI也达到7000次左右,显示出后来者仍需奋力追赶1。未来3-5年,平台间的竞争将从单纯的技术能力比拼,转向更深层次的生态构建和用户体验优化,特别是如何解决“误伤”创作者的问题,将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

创作之殇:AI鉴定漩涡中的人类创作者

AI创作平台的“高歌猛进”背后,却隐藏着真人创作者的集体焦虑与困境。愈演愈烈的“空口鉴AI”现象,正将大量画师、文字创作者乃至颜值博主推向“自证不是AI”的漩涡。小红书上,画师小N无奈表示,即便自己的作品尚未达到“成熟AI的画技”,也屡屡被质疑,不得不留存大量作画证据,从图层到作画视频1。更有甚者,如著名词人方文山为邓紫棋新书所写推荐语,也因“AI味太浓”而被网友上传检测,结果显示“AIGC总体疑似度55.41%”1。这种“无成本鉴AI”却对创作者声誉和流量造成巨大影响。

这种现象的深层原因在于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一方面,AI模型在学习大量人类语料后,能够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的创作风格;另一方面,现有AI识别技术的局限性使得“误伤”在所难免。微软MVP、零氪云联合创始人占冰强指出,目前各平台采用的特征识别技术,在AI生成内容与人类创作日益接近,且人类输出本身也包含大量AI生成原始资料的背景下,效果有限1

更令人担忧的是,平台层面的“误判”正产生更深远的影响。根据《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平台有责任对AI生成内容进行标识1。然而,许多博主发现自己的原创作品被平台贴上“作品含AI生成内容”或“疑似使用了AI生成技术”的标签,导致限流甚至下架,即便小米集团CMO许斐也曾遭遇此境1。这种系统性的“误伤”,不仅损害了创作者的经济利益,更对他们的身份认同和创作热情造成打击。当创作者不仅要提防自己的作品被用作语料库,还要随时“自证人不是机器”,这无疑是对人类创造力的巨大挑战。

从哲学层面来看,这场“鉴AI”困境,是对**“原创性”和“人类独特价值”**的深刻拷问。当机器能够以惊人的速度和质量模仿甚至超越人类的创作时,我们如何定义艺术、美学和作者身份?这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人类在创作过程中的核心贡献:是技巧的精湛,还是情感的注入、叙事的深度、以及对世界独到的理解和表达?

共存共荣:构建可持续的AIGC生态

面对AI创作的“双刃剑”,构建一个能够实现AI与创作者真正共赢的可持续生态系统显得尤为迫切。这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挑战,更是涉及伦理、法律、商业模式和社会价值观的复杂博弈。

首先,治理与规范是基石。《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的出台是第一步,它明确了AI生成内容需主动声明并标识,平台负有识别责任。然而,这远远不够。未来需要更细致的行业标准来界定AI生成内容的边界和识别依据,以及更公平的流量分配机制,确保原创作品不会因“误鉴”而失去曝光机会。同时,对原创权益更有力的保护至关重要,包括建立可信的版权溯源机制,甚至探索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去中心化版权管理(如IP-NFTs),以保障创作者的合法权益。

其次,平台的角色亟待重塑。平台间的竞争不应止于技术的“军备竞赛”,而应转向如何更好地服务创作者、繁荣创作生态。这意味着:

  • 提升AI识别的准确性:投入更多资源研发更精密的AI鉴别模型,减少误判率,或引入人工复审机制。
  • 透明化识别标准和申诉流程:让创作者了解被鉴定的具体原因,并提供高效公正的申诉途径。
  • 强化AI作为“创作伙伴”的定位:设计更多“人机协作”模式,将AI定位为辅助工具,而非替代者,突出其在效率提升、创意激发方面的价值。例如,夸克“造点”与夸克App的深度协同,通过数据互通和硬件延伸(夸克AI眼镜),拓展创作场景,就是积极探索人机协作的例子3
  • 培养AI素养:通过教育和引导,提升用户对AI生成内容的辨别能力,减少“空口鉴AI”的盲目行为。

展望未来3-5年,AIGC技术将更加深入地融入创意产业,并催生出全新的商业模式和艺术形态。人类创作者将不再是与AI“相恨相杀”,而是逐渐找到与AI共存共创的平衡点。那些能够驾驭AI工具、融入独特人类情感和叙事深度的创作者,将会在新的创作生态中脱颖而出。而平台,也只有在尊重、赋能创作者的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自身的商业价值和社会责任,共同推动内容创作走向一个更加多元、繁荣且可持续的未来。

引用


  1. AI创作平台酣战,受伤的却是真人创作者? · 36氪 · 黎炫岐(2025/10/21)· 检索日期2024/07/28 ↩︎ ↩︎ ↩︎ ↩︎ ↩︎ ↩︎ ↩︎ ↩︎

  2. 阿里夸克發布全新AI創作平台「造點」 接入通義萬相Wan2.5大模型 · Yahoo Finance(2025/10/21)· 检索日期2024/07/28 ↩︎

  3. 造点:夸克AI创作平台_AI视频工具 - AiTop100 · AiTop100(未知)· 检索日期2024/07/28 ↩︎ ↩︎ ↩︎ ↩︎ ↩︎

  4. AI创作平台酣战,受伤的却是真人创作者? - 新浪财经 · 新浪财经(2025/10/21)· 检索日期2024/0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