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科文:当硅谷最红经济学家“认输”AI,我们该如何活出人类的路子?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泰勒·科文以其对AI的独特洞察,预言GPT-5将在知识广度上超越绝大多数人类专家,甚至他自己。然而,他并非鼓吹“AI末日论”,而是深刻剖析人类社会在面对AI进化时的适应滞后与“情绪归属谬误”,并指出未来人类真正的价值将在于那些AI难以复制的“人味”——独特的个人辨识度、真诚的情感连接与深刻的人际互动能力。

在硅谷激荡的创新浪潮与对未来的喧嚣争论中,总有一些声音,以其独到的敏锐与洞察,穿透迷雾,直抵核心。乔治梅森大学教授泰勒·科文(Tyler Cowen)便是其中之一。这位被誉为“硅谷最受欢迎经济学家”的思想者,以一种近乎平静的语气,抛出了一个足以震动学术界与职场人的断言:

“如果让GPT-5和我一起参加经济学考试,我会输。”1

这句话的重量,并非仅仅在于一位知名教授对AI能力的坦诚,更在于它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又引人深思的现实:我们正处在一个知识边界被重新划定的时代,AI已从“辅助工具”一跃成为“直接对手”,并以惊人的速度颠覆着我们对“价值”和“能力”的固有认知。

远见者的警钟:知识边界的重塑

科文教授的这份坦率,并非一时兴起。他长年以来,便是最早一批洞察AI对人类认知领域潜在冲击的思想者。在近期的一次访谈中,主持人向他抛出那个尖锐的问题:“如果你和GPT-5一起做经济学考试,谁会赢?”科文没有丝毫犹豫,给出了“我会输”的答案,并补充道,虽然经济学不止是答题,但这已经说明了很多。1

他的判断基于一个日益清晰的事实:GPT-5的知识广度和答题准确性,已经超越了绝大多数大学教授。他甚至预言,GPT可能击败哈佛、斯坦福的终身教职人员。这种预测并非空穴来风,来自ForecastBench的数据分析报告也支持了科文的乐观预言,指出大型语言模型(LLM)在预测能力上,可能在未来一到两年内就能追上顶尖人类专家,远超其他预测者给出的时间表23。这无疑是对传统知识型岗位的又一记重锤,意味着AI不再仅仅是教学辅助,而是在知识本身上超越了教师。科文的这一论断,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传统知识体系的脆弱。他虽已临近退休,不需为新工作担忧,却也心有戚戚:“但如果我是30岁,我会非常担心。”1

人性的盲点与系统的滞后

然而,科文教授的警报并非指向AI本身,他真正担忧的,是人类社会对巨变的迟钝反应和对自身盲点的逃避。他开宗见山地指出,他并不太关心AI的“对齐”问题或“模型意识”这些热门话题,他更担心的是我们的教育、法律、职业体系,已经完全跟不上AI进化的速度。1

在他看来,AI最值得关注的地方,不是它会“反叛”,而是它无情地暴露出人类自身的能力边界。我们习惯于教授自诩“有知识”,学生以为“上了大学就有出路”,律师坚信“我的工作复杂到AI搞不懂”。但AI的崛起,正加速戳破这些自我安慰的泡沫。科文直言不讳地批评了大学的僵化:“大学已经没法调整了。不是AI打乱了大学,而是大学本身就动不了。没人有权限改课程,没人愿意面对变化。”1这种滞后性不仅限于教育,也体现在AI研发领域——模型日夜迭代,而人类还在为“上一代”模型撰写评估报告。

更有趣的是,科文观察到一种“情绪归属谬误”(mood affiliation):人们往往先有了情绪,再去找符合情绪的理由。很多人嘴上说着害怕AI毁灭人类,行动上却不为所动——他们并没有囤积食物、改变职业或储备现金。这说明,他们真正恐惧的,是被AI证明自己没什么用,而不是AI本身带来的物理威胁。科文认为,一些AI悲观论者,看似是在享受一种“我比别人聪明”的优越感,这并非冷静的分析,而是一种情绪驱动下的自我维护。他强调,真正的问题不在于AI夺权,而在于人类使用AI的速度和方式,正变得完全不受控。AI正在暴露人类社会的“价值盲点”,迫使我们正视那些自以为不可替代却已然被AI赶超的能力。1

AI时代的生存法则:稀缺的“人味”

科文教授的思考并非止步于挑战和忧虑,他更关注如何应对。他对未来职业生态的预判是:AI不会消灭创意产业,但会将“中间层”的生存空间压得越来越窄。他举例说,人们永远会想做泰勒·斯威夫特(Taylor Swift)的粉丝,而不是某个机器人的。这说明顶尖的、富有个人魅力和独特风格的创作者,其价值将不可撼动。1

然而,对于那些依赖中等能力谋生的创作者,如写作、平面设计、视频剪辑等,冲击将是巨大的。生成式AI凭借其庞大的训练数据、强大的表达能力、极快的输出速度以及无休止的“工作热情”,已经能够以更低成本、更高效率完成标准化创意工作。科文平静地指出,人类已经越来越难分辨许多数字内容是否由AI生成。1

那么,谁能留下?科文以自己为例:“我写博客的时候,如果贴出一段GPT输出,读者会生气。他们要的是‘Tyler Cowen’这个人,而不是内容本身。”这句朴实的话道出了AI时代的核心生存法则:内容可以被复制,但人不行。他建议,如果还想在创意领域维持收入,就必须比模型更有辨识度、更能建立连接。那些依靠套路和基础技能的创作者,迟早会被AI替代,但这同时也是一种解放,让人类得以去追求真正有辨识度的表达。AI并未抢走人类的饭碗,而是消除了“平庸创作者”的生存空间。你要么有辨识度,要么就会被直接忽视。1

重塑教育与连接:活出人类的路子

科文教授坦言,他不会被GPT取代,不仅仅是因为他的知识广度,更因为他**“懂人”。当被问及如果AI继续升级,最有价值的人会是谁时,他没有提及技术专家或高学历者,而是掷地有声地回答:“能打动人、连接人、影响人的人。”**1

这个判断,早在2013年他的一本书中便已埋下伏笔,如今随着AI的飞速发展,愈发被印证。在信息泛滥的AI时代,真正的人际连接将变得无比稀缺。AI可以生成内容,但建立不了信任;可以模仿风格,但打动不了人心。科文以自身为例:“我63岁了,我可能考不过GPT,但我不担心。因为我不需要经济学知识本身,我靠的是和人打交道的能力。”1这绝非玩笑,而是他对整个社会未来格局的深刻洞察:AI处理的是信息,人类活下来靠的是关系

对于年轻人,科文的建议是:不要只盯着成绩和证书。真正的教育是有互动的场景,而不是单向的讲课。他甚至直言,大学的传统模式不一定能撑很久,尤其当GPT的答案比教授更好,而学校还在装作没看见的时候。他认为哈佛、斯坦福等顶尖学府之所以依然存在,并非因为它们提供独有的知识,而是因为它们是**“高质量的社交平台”**。1

因此,科文劝年轻人,未来的路子不是去拼专业分数,而是去建立更多有温度的人际关系;不是去内卷那些模型能做的事,而是去培养魅力、学会影响人、建立真实的连接。因为这些,才是AI真正学不会的。

科文说:“我会输,但我不会被取代。”这便是他给出的答案。AI在知识、速度、准确度上,已赢了大多数人,但它赢得的,都是可以标准化的东西。而人类的价值,恰恰在于那些不标准的部分:有辨识度的表达、能打动人的魅力、真实的人际连接。所以,别和AI比速度,别和AI拼知识储备。活成一个真实的、有温度的、让人记得住的人,这才是人类该赢的那一场。

引用


  1. 硅谷最红经济学家:人类vs AI,差距到底有多大?·AI 深度研究员·AI深度研究员,编辑:深思(2025/04/16)·检索日期2025/04/27 ↩︎ ↩︎ ↩︎ ↩︎ ↩︎ ↩︎ ↩︎ ↩︎ ↩︎ ↩︎ ↩︎ ↩︎

  2. AI 預測即將超越人類專家?最新數據揭示驚人時間表前言 - Facebook·Pofeng Lee·Pofeng Lee(2025/04/16)·检索日期2025/04/27 ↩︎

  3. Pofeng Lee - Facebook·Pofeng Lee(2025/04/16)·检索日期2025/0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