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星人哭晕在厕所?AI抢饭碗“卷”到动物界,好莱坞的“真香”定律又失灵了!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好家伙,AI连狗狗的“铁饭碗”都不放过!好莱坞为了“降本增效”和“可控”,直接让动物演员集体“下岗”,用AI和CGI搞出了完美的数字替身。这不只让片场少了“毛孩子”,更让网友们直呼:连“灵魂”都被打包删除了!

最近,好莱坞片场上演了一出让人哭笑不得又细思极恐的戏码:一只名叫Ozu的救助犬,在电影《超人》的拍摄现场,认真地对着镜头表演。它乖巧、投入,是片场里最纯粹的“打工人”。然而,当电影最终上映,观众看到的“它”,却已经不是Ozu本尊了。

后期团队大手一挥,用AI和CGI技术,把Ozu的表情、奔跑、甚至连摇尾巴的弧度,都“像素级”重塑成了一个完美的数字生物。用网友的话说,就是“它的灵魂被复制,肉身被删除”。这波操作,直接把好莱坞的“去生命化”革命推到了风口浪尖——原来,AI不光盯着人类演员的饭碗,连那些曾经陪我们哭、陪我们笑的萌宠们,也开始从大银幕上“静悄悄”地消失了。

小动物集体“失业潮”:好莱坞片场变“动物园”还是“数据工厂”?

还记得那只在《早间新闻》和《美眉校探》里贡献过精湛演技的狗演员Rocco吗?现在,它只能偶尔接点广告,勉强维持生计。这不是个例,简直是动物界的“职场寒冬”!据报道,越来越多的制片厂已经懒得请真动物来拍戏了,直接选择在后期用AI和CGI“P”出一只完美的数字替身。

洛杉矶一家名叫Benay’s Bird&Animal Rentals的动物租赁机构老板哭诉,这几年业务量直接腰斩六成:“我已经三四年没接到过啄木鸟的活儿了,海鸥整群地闲着!”1 听到这,真是让人替这些“毛孩子”们感到心疼,它们明明有演技,却连个试镜的机会都没了。

这波“降维打击”并非偶然。疫情后的影视业,早已把“降本增效”刻进了DNA。你想想,请真动物拍戏,得买保险、得有专业监管、还得花时间训练,万一它们有个情绪不佳、身体不适,那进度就得耽搁。但数字动物呢?只需一次扫描,就能反复使用,“0”成本、“0”风险、还“0”脾气。更何况,2023年编剧和演员罢工闹得沸沸扬扬,制作方对那些“可控、高效”的AI替身,简直是爱不释手。毕竟,AI动物既没工会、又不罢工,简直是“打工人”里的**“模范标兵”**啊!

甚至在今年上映的《超人》中,导演James Gunn的爱犬Ozu也沦为AI模型的“素材狗”。银幕上的超狗Krypto,几乎全是计算机合成的“虚拟偶像”,Ozu本尊只在片场充当了个“摆设”。动物演员的黄金时代,就这样悄无声息地走到了尽头。片场还在运转,但镜头前,只剩下一只永远不会出错的数字狗,完美到让人觉得有点——没劲儿

AI的“善意悖论”:是解放还是“无情替代”?

等等,AI也不是完全的“反派”啊!有支持者站出来说,AI的介入,至少终结了动物在片场的痛苦。

“AI和所有技术一样,可以被用于善,也可以被用于恶。在这个例子里,它能让动物摆脱娱乐产业里的痛苦,这是件好事。”1 ——PETA影视负责人Lauren Thomasson如是说。(这算是某种意义上的“曲线救动物”吗?)

这话倒不是没有道理。过去,为了让狗哭、让马摔倒、让鸟在正确的角度振翅,动物训练师们可没少使出“杀手锏”,比如恐吓、饥饿,甚至药物。AI技术确实让这些“隐形虐待”有所减少,动物们不用再为了镜头“卖命”了。

但对于那些靠动物表演谋生的人来说,这种“善意”却像一场**“寒流暴击”。它拯救了动物,却也顺手把他们的职业给“顺走”了。洛杉矶的训练师Karin McElhatton就直言:“AI已经对整个动物演员行业造成了很大影响。”对她来说,AI的出现,不是解放,而是赤裸裸的替代**。

更让人细思极恐的是,这场“替代狂潮”不只席卷了动物界。今年早些时候,一家公司宣布打造名为Tilly Norwood的虚拟演员,瞬间引爆了整个好莱坞的抵制浪潮23 这逻辑简直是“神同步”:如果连狗都能用AI生成,那人类演员呢?

于是,AI的“善意”成了一个悖论——它让暴力消失,也让某种温度消失。银幕上的一切变得更“干净”,却也失去了那么一点“人味儿”。

银幕“完美”的代价:我们到底失去了什么“灵魂”?

让我们再回到《超人》里的那只数字超狗Krypto。它画面流畅,尾巴摆动精准,奔跑姿态完美无瑕。一位从业者吐槽道:

“CGI/AI制作的动物虽然能演,但永远不会犯错、永远不会惊慌、也不会出错。”1 (就差说它们是没有灵魂的“代码集合体”了!)

这完美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层矛盾:技术让画面更极致,却也让情感变得**“工业化”。当连动物的眼神、呼吸都由算法模拟,当它们的一切行为都“按剧本走”,我们还能感受到那份真实的生命力吗?业内曾指出:“AI正盯上好莱坞的最后几头狮子。”这不只是指真的狮子,更是指那种不可复制的、鲜活的、带有生命瑕疵的表演**。

真实的动物魅力在于它们会出错、会停顿、会忽然抬头,这些微小的“bug”和“不确定性”,恰恰构成了人与影像之间最动人的情感链接。当这些“瑕疵”不再被允许,影像变得极度精准,却少了那份**“生命体温”**。

如果我们再追问更远一点:当连动物的演出都可以被“成本化”、“数据化”,下一步是不是连人类的表演也会被这样替代?当镜头不再需要呼吸声、不再需要毛发杂乱、不再容许一丝失控的时候,那些被替代的,不只是动物,更像是我们和一段鲜活现实的连接

AI取代的,不只是动物的身体,更是在悄悄取代我们对“生命”的想象。从一开始,人类让动物登上银幕是为了追求真实,狗的眼神、马的奔跑、鸟的惊慌,它们让影像更有人性。可如今,我们用算法重建它们的表情,用模型模拟呼吸,再把这一切称作技术进步。

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循环:我们先把生命“数字化”,再来怀念被删除的温度。有人说,AI让娱乐业更高效、更安全、也更“人道”。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它也在一点点削弱我们与真实世界的连接。

在过去一年,好莱坞演员们为了保护自己的面孔不被用于AI训练而罢工、抗议,而那些动物呢?它们连抗议的权利都没有。它们只是被静静地移出片场,像是一场静悄悄的消失。或许,AI的最终胜利,不在于它能生成多少图像,而在于我们开始接受虚拟比真实更省事、更干净。当那天到来,我们不只是失去了动物演员,也失去了相信“生命力很重要”的能力。

AI的崛起,像是一场无声的排练,从演员到动物,从面孔到呼吸,那些曾经属于生命的部分,正一点点被替换成更稳定的代码。或许有一天,我们会在银幕上看到一只完美的狗、一个完美的笑容、一个从不出错的世界。

只是,那一刻的感动,还算不算真实?

引用


  1. 狗也被AI抢饭碗?好莱坞动物演员全下岗,观众直接翻脸了!·36氪·新智元(2025/11/9)·检索日期2025/11/9 ↩︎ ↩︎ ↩︎

  2. 首个AI女星将进军好莱坞业界反弹| Tilly Norwood | 虚拟| 演员| 大纪元·大纪元(2025/10/2)·检索日期2025/11/9 ↩︎

  3. 100% AI“邻家女孩”演员出道,好莱坞专业演员担心抢饭碗 - 新湖南·新湖南(2025/10)·检索日期2025/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