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国产科幻剧迈向2.0时代的浪潮中,尽管视频生成AI在精度和稳定性上仍存局限,语言类大模型却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科学翻译官”,有效桥接晦涩科技与影视叙事。流媒体平台正积极布局AI与虚拟拍摄,预示着内容生产效率和创作边界的革新,并将催生大量“超级创作者”,共同推动科幻内容生态的寒武纪大爆发。
中国科幻剧的“AI纪元”:从概念到现实的跨越
随着《三体》系列剧集成功“踹开中国科幻剧大门”1,国产科幻内容正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近期流媒体片单季披露,2026年将有17部科幻剧储备上线,其中不乏刘慈欣《三体·黑暗森林》、《球状闪电》等硬科幻大作,以及大量“科幻+”的轻体量项目。这标志着中国科幻剧正从“荒芜时代”迈入2.0时代,其核心驱动力之一,便是生成式AI的深度融合。然而,科幻剧项目开发周期长、投资成本高,面临科学准确性与视效实现等诸多挑战,这使得对AI在降本增效方面的实际应用价值的探索变得尤为迫切。
白一骢,作为《三体》总制片人及灵河文化创始人兼CEO,以其多年深耕科幻内容的实践经验,为我们揭示了AI在当前影视制作中的真实面貌。他坦言,虽然将生成式AI引入全链工作流的尝试持续进行,但“AI现在还不行”,至少在直接“省钱”方面,效果尚不显著,稳定性是最大的瓶颈1。
语言大模型:科幻剧创作的“科学翻译官”
令人意外的是,在诸多AI工具中,最早出现的语言类大模型(LLMs)反而在科幻剧的早期开发阶段展现出了最强大的实用性。科幻作品的核心挑战之一,是将复杂、晦涩的科学概念转化为观众易于理解且具备视觉冲击力的影视语言。传统的流程中,影视创作者与科学顾问之间常存在“沟通壁垒”,抽象的提问难以获得精准的科学反馈。
“科学家看到我们这些‘绝望的文盲’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白一骢生动描述了这种困境1。
此时,语言大模型如同“翻译官”一般,发挥了关键作用。团队可以通过向AI提问,生成数十份详尽的科技报告,例如“水滴攻击恒星级战舰的原理”、“枪械在射击时的弹道问题”、“战舰推进方式的选择”等。这些结构化的报告为科学顾问提供了具体评判的基础,也帮助主创团队在此基础上进行视觉设计和拍摄方案的推演。这种将抽象科学概念具象化、流程化的能力,极大地提升了前期概念设定的效率和科学准确性,避免了大量返工和误解,为后续的视效制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视觉生成AI的瓶颈与展望:从辅助工具到核心生产力
相较于语言大模型在概念层面的突破,视频生成大模型在高端影视制作中的应用仍面临显著的技术瓶颈。白一骢指出,当前AI视频生成主要面临两大挑战:
- 清晰度不足:现有模型多生成720P-1080P分辨率内容,远未达到2K/4K乃至更高要求的电影级制作标准。虽然AI超分辨率技术可进行提升,但其“容错率太低”,增加了不确定性。
- 稳定性与准确度控制困难:影视制作要求极高的细节准确性和画面连贯性,而当前的AI模型在生成特定场景、保持角色一致性及控制复杂物理效果方面,仍难以满足头部影视剧的基本需求。即使采用多模态模型混合使用,也难以达到预期。
尽管如此,视觉生成AI并非毫无用武之地。在前期制作中,AI已被广泛应用于概念设定、图生图模式下的概设参考精绘,以及将设计图稿转化为模型进行动态预演。腾讯视频AI影视表达工作室甚至为项目量身定制了类似UE预演模式的拍摄预演工具,整合摄影机型号、灯光参数等,旨在为实拍提供精准数据,大幅节省时间和成本1。虽然“数字资产复用”和“CG场景提效”等终极目标仍是美好愿景,但AI模型迭代速度惊人,白一骢乐观预测,这些问题“也许明年”就能解决。
平台巨头的AI战略与产业生态重塑
国内流媒体平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投入AI与虚拟拍摄技术。过去四年间,国内大型虚拍摄影棚数量已超10个,爱奇艺、优酷(虎鲸文娱)和腾讯互娱均斥巨资搭建了先进的虚拟制作基地。这些基地不仅服务于影视剧,更拓展至互动影游、电竞直播、虚拟演唱会等多元内容形态,展现了AI在数字内容生产基础设施层面的战略地位。
此外,各平台也竞相推出自有AI工具链:
- 腾讯视频成立AI影视表达工作室和智能制作部门,专注于项目定制化AI工具。
- 爱奇艺拥有AI驱动的剧本工具“剧本工坊”、角色场景生成平台“影像工坊”、海报生成“马良”、剪辑工具“缪斯”以及广告平台“奇炬”1。
- 优酷(虎鲸文娱)的“摩酷实验室”研发图生3D技术和影视妆造大模型“神力霓裳”,并通过“豹款影视制作车”实现“边拍边剪、即时审看”1。
这些举措揭示了平台方将AI视为驱动内容生产工业化升级、提升效率、拓宽创作边界的核心引擎。通过构建端到端的AI工具链,平台不仅能降低高成本科幻项目的投资风险,也能加速内容迭代,满足市场对多元化、高质量内容的需求,从而在日益激烈的流媒体竞争中占据战略高地。
超级创作者的崛起与内容生态的“寒武纪大爆发”
生成式AI的爆发不仅利好传统影视行业,更预示着个体化“超级创作者”的崛起。白一骢预言,在未来半年内,借助AI工具,非专业内容创作者也可能形成一定的科幻内容聚集效应。这些“超创”不一定是传统意义上的内容创作者,而更多是生成式AI的“使用者”和“调控者”。他们可以利用AI快速生成高质量的科幻短片、概念视频等。
这种现象的出现具有深远的社会与文化意义:
- 创作民主化:AI极大地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使得拥有想象力但缺乏专业技能和资源的人,也能将创意变为现实。
- 内容生态的丰富性:当海量富有想象力的科幻内容涌现时,将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反向刺激专业的影视制作团队去拓展内容边界,催生更多元、更具实验性的作品。
- 人机协作新范式:未来的内容创作将不再是纯粹的人力劳动,而是人与AI协同进化的过程,创作者的核心价值将更多体现在创意构思、方向把控和AI工具的精巧运用上。
近期腾讯视频首届AI短片创作大赛中,废土风AI科幻短片《机械心与狗尾巴》的获奖,正是这一趋势的早期验证1。AI正加速成为影视艺术的“内容飞轮”,推动着创意从不可能走向可能。
风险、伦理与未来图景:AI赋能下的科幻边界
尽管AI带来了巨大机遇,其发展也伴随着潜在的风险和伦理挑战。例如,AI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AI模型可能引入的偏见、对传统影视工作岗位的影响,以及如何界定“原创性”等问题,都需在技术演进中不断探讨和完善。保持对这些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并在技术、企业自律和法规之间寻求平衡,是确保AI健康赋能内容产业的关键。
展望未来3-5年,随着AI视频生成模型的稳定性和分辨率达到电影级标准,以及语言模型在叙事结构、角色塑造、乃至剧本撰写上的持续进化,我们将看到AI从辅助工具向核心生产力加速迈进。这不仅会极大压缩科幻剧的制作周期和成本,更将模糊传统内容制作的边界,激发前所未有的艺术表现形式。中国科幻剧,在AI的深度赋能下,有望在国际舞台上开辟新的星辰大海,成为全球科技与艺术融合的先锋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