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翻译耳机赛道面临苹果等巨头冲击之际,时空壶CEO田力以其独特的“重构交流系统”理念和对L4级情感智能翻译的愿景,展现出一位穿越无人区、深耕用户体验的行业先锋特质。他从科幻情怀中汲取灵感,用利他主义的创业哲学和不懈的技术探索,致力于打破人类古老的语言壁垒,让跨文化交流回归自然的温度。
当苹果宣布AirPods将集成实时翻译功能的消息在全球科技界掀起波澜,许多依赖AI翻译硬件的创业公司,脚下的冰面似乎正受到前所未有的震颤。在全球TWS耳机市场,苹果一家独占23%的份额,其“动动手指”的动作足以让小型玩家感受到彻骨的寒意。然而,在深圳的一隅,时空壶(Timekettle)的创始人兼CEO田力,面对这场冲击,展现出一种超越竞争、直指本质的平静与坚定。
他坐在“三体”会议室里,周围的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科幻的浪漫与务实的沉静。这里,以及即将建成的“42实验室”,都以科幻作品命名,透露着这位企业家独特的精神底色。田力并没有流露出丝毫的焦虑,相反,他以一种近乎哲学的姿态,描绘着AI翻译的远景,远超眼前的市场厮杀。对他而言,这场看似终局的竞争,不过是“无人区”里又一次寻常的挑战,而时空壶的使命,远非仅仅是在巨头的缝隙中求生。
巨头环伺下的“重构者”
2024年营收达2亿元,连续六年行业第一,累计用户超百万,覆盖全球170多个国家——这些亮眼的成绩,是时空壶在AI翻译领域深耕多年的见证。但在AI翻译准确率突破95%的2025年,当几乎所有安卓厂商的耳机都已加入翻译功能,苹果的入局无疑将市场竞争推向白热化。许多人忧心忡忡,但田力却有自己的答案,语气中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自信。
“我们其实不是很关注业内竞争,这是一个很真实的回答。” 田力坦言,“最核心的原因在于,我觉得整个行业的成熟度还不够。现在比谁做得好就像‘比烂’,没太大意义。”1 这份清醒的认知,源于他深谙巨头与创业公司的逻辑差异。巨头们倾向于在现有生态上“叠加功能”,将翻译作为AirPods的附加价值;而时空壶,从一开始就致力于“重构整个跨语言交流系统”。1
这种“重构”的野心,不仅体现在硬件设计上。时空壶旗下的翻译耳机定价千元,坚持硬件优先,通过独特的硬件改造实现“边说边译”,努力还原最自然的对话体验。它甚至在早期产品中放弃了传统的蓝牙耳机芯片,因为其核心不在于打电话或听音乐,而在于优化交流场景。在田力看来,真正的护城河,在于认知的层面:“我们关注点在于交流场景本身,而非某种具体的硬件形态。”1 这种以用户需求而非技术堆砌为导向的底层逻辑,正是时空壶能够在激烈竞争中屹立不倒的关键。
科幻启迪与创业之源
田力的创业轨迹,充满着个人情怀与时代机遇的交织。他出身华为,曾是中国区最年轻的金牌个人获奖者,这份从零到一的历练,以及华为严谨的管理和“利他”的市场思维,塑造了他坚韧而务实的品格。然而,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涌动着科幻的浪漫主义。他着迷于阿西莫夫的《永恒的终结》中那个名为“时空壶”的时间机器,并将其作为公司的命名。在拉斯维加斯举办的消费电子展(CES)上,时空壶发布的AI同声传译系统Timekettle Babel OS,更是直接以《银河系漫游指南》中的“巴别鱼”和《圣经》中象征语言隔阂的“巴别塔”为灵感,旨在消弭语言的“混乱”,建造一座通往理解的桥梁。2
这份超越商业的科幻情怀,最终与现实痛点碰撞,激发出创业的火花。2016年左右,AI技术迎来重大突破,然而,当多数AI公司聚焦于B2B解决方案时,田力却看到了C端消费者的巨大需求和体验鸿沟。父母在欧洲旅游时因语言不通,连买水的勇气都没有,母亲在阿尔卑斯山突发高原反应却无法与医生交流的经历,让他深受触动。他自己也曾在高交会上尝试使用翻译App,发现那种“按住说话、松开翻译”的迟钝体验,根本无法实现自然流畅的交流。2
“这让我认识到,虽然AI翻译技术已经较为成熟,但在现实中两个不同语言的人很难像朋友聊天一样自然交流。问题不在于翻译技术本身,而是需要创造一个让人们愿意交流的场景。”
正是对“交流场景”的深刻洞察,而非单纯的技术竞赛,成为时空壶的立足之本。
穿越“无人区”的技术拼图
创业之初,田力曾以为“把翻译软件塞进蓝牙耳机”是件简单的事。但很快,他就撞上了第一堵墙:标准蓝牙耳机在录音时只有一只耳机工作,这与他设想的两人各戴一只耳机双向交流的场景相悖。在硬件之都深圳,甚至连高通、海思的工程师都确认,这个问题没有现成解决方案。时空壶不得不从零开始,耗费一年半才推出第一代产品,那不过是一个“40分的产品”。2
此后,他们又陆续解决了诸多“无人区”的技术挑战:如何在没有唤醒词的情况下精准识别语音的开始与结束(VAD技术),从而解放双手,实现“想说就说,想停就停”的自由交流;以及如何实现真正的双向同传,让对话双方可以同时发言,并能像人类一样打断对方。特别是W4 Pro的三麦克风阵列算法,是为了在一个特殊场景下工作:当两个人各戴一只耳机对话时,如何精准收录佩戴者的声音,同时屏蔽掉对方的声音和环境噪音,这对传统耳机而言是闻所未闻的挑战。这一切都指向一个核心目标:让用户几乎感觉不到设备的存在,回归人类最自然的交流方式——看着对方的眼睛,张口说话,像朋友一样聊天。2
从最初的通信技术难题,到后来的语音识别与降噪算法,再到近年开始自研AI引擎,时空壶的技术发展轨迹,宛如拼图般一点点构建出完整的链条。这其中,对延迟的极致控制、对收音质量的高标准,都是为了让机器能更好地识别和翻译,因为“机器对错误的容忍度比人耳低”。2
从L3到L4:情感与信任的跃迁
在田力的愿景里,AI翻译的未来并非冰冷的技术比拼,而是通往“有温度的交流”的阶梯。他将AI翻译像自动驾驶一样,划分为L1到L5的等级。目前,他认为行业普遍停留在L3水平——“可用”的语音同传,实现了双向交流的便利。但真正的人类高级译员,则处于L4甚至L5的境界,这其中的本质区别,在于“信任程度”。1
“L3只是可用,而L4和L5则是你真正可以放心地将事情交给它,让它帮你去交流和解决问题。”
从L3到L4的跃迁,意味着AI翻译不再仅仅是“直译”,而是能像人一样具备“同理心”,理解并传达说话者的真实意图,甚至包括语气、情绪、文化隐喻和俚语。这就像人类翻译一样,并非逐词翻译,而是洞悉言外之意,准确表达出来。田力认为,目前AI对文化语境的理解程度可能只有10%到20%,但乐观估计,在未来2到3年内,有望实现从L3到L4的质变。1 这需要整个大智能体系的共同进化,也需要产品公司对用户体验细节的持续打磨。
时空壶已在产品中引入基本AI翻译和大模型翻译两种模式,尝试在技术路径上寻求突破,以期让消费者感受到“翻译能否善解人意”的显著区别。面对翻译中可能出现的“幻觉”(胡编乱译)和责任界定问题,田力坦诚,目前行业尚处于L3辅助阶段,责任划分仍不清晰,但相较于自动驾驶这样“人命关天”的领域,AI翻译的严肃性稍低。
不止于耳机:未来交流的愿景
时空壶的成功并非仅限于技术。其海外收入占比高达70%,在适应不同市场时,田力发现远超商务场景的多元化需求。在美国,作为移民大国,许多英语水平有限的移民将时空壶产品用于日常生活;在英国,甚至有家长购买产品与孩子练习外语,创造沉浸式的语言学习环境。12 这些意想不到的使用方式,验证了时空壶“解决交流障碍”的初衷,超越了最初对“旅行”场景的设想。
对于下一代AI翻译设备的形态,田力心中有最理想的答案:“最理想的未来产品其实很简单,使用时能达到我们现在自然沟通的效果。”1 尽管距离这个目标尚远,但时空壶正围绕两条技术主线努力:一是收音质量,确保复杂环境下也能精准、高品质收音,以供机器识别;二是AI本身的智能层面,支持更多小语种,并在同理心和更精准的意义翻译上不断进步。甚至,他们也在研究除了语音之外的多模态交互方式,比如语气分析,以实现更标准化的情感传达。
公司已经实现盈利,但田力并不急于追求营收的高速增长,而是更注重保持健康的盈利能力和产品成熟度。“在行业早期,追求竭泽而渔的增长反而会带来反噬。” 他说。这份长期主义的考量,以及从华为带来的“利他”思维,使得时空壶在面对巨头竞争时,能够更加从容地专注于其核心使命:让人类之间的跨语言交流,最终能像说母语一样自然,充满理解与温度。2 这场由AI技术引发的革命,在田力眼中,最终将回归人与人之间最本源的情感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