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智谱AI通过AutoGLM 2.0率先推出基于“云手机/云电脑”范式的通用AI Agent,实现跨应用自主操作,重新定义移动设备的功能边界;此举不仅挑战了苹果等巨头的谨慎策略,更以低成本和SOTA性能优势,预示着移动生态系统将从应用入口转向智能体枢纽,但其普及仍需跨越隐私安全与技术成熟度的伦理与工程双重高墙。
当业界普遍还在猜测苹果何时能推出真正具备跨应用自主操作能力的AI Agent时,中国大模型新锐智谱AI以其“野路子”——AutoGLM 2.0——抢先吹响了号角,宣称打造了全球首个可在手机上使用的通用Agent。这一创新不仅是技术路径的大胆尝试,更是对未来移动智能体生态、商业模式乃至人类与设备交互哲学的深刻叩问。
技术原力:AutoGLM 2.0的云端策略与具身智能
智谱AutoGLM 2.0的核心突破在于其独特的“Agent + 云手机/云电脑”技术范式1。面对直接操作用户本地设备可能带来的屏幕抢占、安卓碎片化适配、权限限制以及关机无法运行等固有难题,智谱巧妙地将执行型Agent部署于云端模拟环境中。这意味着,用户无需本地硬件支持,便能通过一个APP远程指令一个“智能体手机”或“智能体电脑”,让其自主完成订餐、购票、信息查询等复杂的多应用操作。这不仅仅是语音助手的升级,更是从“说”到“做”的质变,将AI从聊天工具转变为真正的全能代理人。
在技术底层,AutoGLM 2.0由智谱的GLM-4.5语言模型和GLM-4.5V视觉推理模型提供支持,并融合了端到端异步强化学习的新方法1。它构建了多“子大脑”协同工作的机制:
- MobileRL:专为移动端GUI(图形用户界面)任务设计,通过强化学习提升视觉语言智能体的推理能力和训练效率。
- ComputerRL:针对桌面端任务,其核心在于API-GUI范式,使得AI既能像人一样操作界面,又能利用API接口控制软件,弥合了机器智能体与以人为中心的桌面环境之间的不匹配。
这种基于大模型驱动的GUI Agent,突破了传统脚本式操作的局限,能够根据自然语言指令自主决策、动态调整行为,适应环境变化。智谱官方宣称,AutoGLM在Device Use基准测试中,表现优于ChatGPT Agent、UI-TARS-1.5和Claude Sonnet 4,达到了主流Agent的SOTA(State-of-the-Art)水平1。更值得注意的是,智谱强调其完全基于国产模型,使得单次任务成本相较接入海外模型方案降低了一个数量级,为后续的商业化推广奠定了成本优势。
移动生态的重塑:从应用入口到智能体枢纽
AutoGLM 2.0的发布,不仅是一项技术成就,更是一次对移动互联网产业生态的战略性冲击。智谱将其视为“全新的互联网流量入口”1,这一判断极具TechCrunch的商业敏锐度。传统上,应用商店和手机操作系统掌握着流量分发权;但在Agent时代,用户可能不再直接打开应用,而是通过智能体发出指令。这无疑将深刻影响移动应用分发、广告模式乃至整个产业链的利润分配。
对手机OEM(原始设备制造商)而言,这既是巨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如果OEM厂商未能积极拥抱并构建自身的AI Agent生态,它们很可能在未来的竞争中沦为“单纯的硬件组装商”,失去对软件、服务和核心用户入口的控制权1。智谱的策略可能正是瞄准了这一点:通过为OEM提供成熟的手机AI Agent解决方案,帮助它们在AI时代重塑话语权,对抗Meta、腾讯、字节跳动等构建“超级应用”闭环生态的巨头。这种“赋能”模式,有望催生一个多Agent共存、开放与竞争并存的移动智能体新格局。
然而,Agent任务的高复杂度和消耗量(单个任务平均超过256K Token,是Chatbot的32倍)也提示了其对算力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1。智谱的“云端”方案不仅解决了本地适配问题,也有效地将算力压力转移至云端,并得益于国产模型的成本优势,为大规模商业化部署提供了经济可行性。
伦理的边界与信任的构建:Agent时代的双刃剑
Wired的哲学思辨提醒我们,技术的进步往往伴随着对人类社会深层价值的拷问。AutoGLM 2.0所代表的执行型Agent,虽然极大便利了生活,但也触及了移动智能体的两大核心瓶颈:任务成功率和隐私安全。虽然智谱的Agent在基准测试中表现优异,但其在复杂多变的现实场景中并非100%准确。更深层次的挑战在于,移动设备作为个人数字生活的中心,承载着无数敏感数据。一个能够自主操作银行、健康、社交应用的Agent,其行为可控性和数据安全性成为用户信任的基石。
苹果的谨慎态度,以及其与华盛顿大学合作研究大模型理解操作后果的论文1,正是这种深层考量的体现。他们强调AI不仅要学会操作,更要“理解每一步行为的后果,知道何时该暂停”。正如Andrew Orr所言,“假设机器能够毫无差错地处理这种复杂问题,往好说是痴心妄想,往坏说是疏忽大意”1。这凸显了具身智能在决策中的伦理考量——如何避免误操作、如何保护用户数据、如何在自动化与用户控制之间找到平衡点,是技术突破之后更需要关注的人文维度。建立一套透明、可解释、可撤销的Agent行为机制,并辅以严格的数据加密和权限管理,是赢得C端用户广泛接受的关键。
前瞻:未来移动智能体的演进与挑战
展望未来3-5年,移动AI Agent将不再是单一技术竞赛,而是一场系统性生态构建的宏大博弈。
- 技术演进:Agent的鲁棒性、泛化能力和多模态理解将持续提升,成功率瓶颈有望被打破。云端与端侧混合部署将成为主流,兼顾效率与隐私。
- 商业模式:Agent将渗透到各个垂直行业,催生新的服务形态和商业机会。围绕Agent的开发平台、能力市场、安全审计等将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智谱所瞄准的OEM合作,可能是突破巨头生态壁垒的有效路径。
- 社会影响:Agent的普及将进一步解放人类双手,但同时也会对就业结构带来冲击,需要社会提前思考如何适应这种变革,重塑教育和技能培训体系。同时,如何确保Agent的公平性、透明度和可问责性,将是全球治理层面的核心议题。
- 哲学反思:当手机不再只是工具,而是一个真正能替你“思考”和“行动”的“新物种”时,人与技术的关系将被重新定义。我们如何保持人类的主体性,避免对机器的过度依赖?如何界定机器智能的边界,确保其始终服务于人类福祉?
智谱AutoGLM 2.0的出现,无疑为我们勾勒了一个激动人心的未来图景。它以大胆的路径探索,推动了通用AI Agent在移动端的落地进程。然而,真正的成功,不仅在于技术上的领先,更在于能否在速度、功能、隐私和安全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构建一个既高效智能又值得信赖的Agent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