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曾经给好莱坞“卖铲子”的AI公司Cybever,如今摇身一变,在华裔女神CEO Cecilia Shen的带领下,直接更名为Utopai Studios,带着8亿营收和两大史诗级项目,强势宣布:AI不再是“打工人”,而是要自己当“造梦者”,直接“掀桌”重构影视产业!
硅谷AI圈最近是真不消停,各种大新闻层出不穷。但今天这则,简直像平地一声雷,直接把好莱坞老铁们的“饭碗”震得叮当作响。
主角是曾经低调搞技术的3D生成AI公司Cybever,现在人家不玩“低调”了,高调更名为Utopai Studios,并正式宣布:爷不伺候了!我们要转型成为全球首家AI原生影视工作室!1 别以为这是小打小闹,人家开局就是1.1亿美元的预售收入(折合人民币超8亿),而且还同步启动了两部史诗级项目。这波操作,说句“降维打击”真是一点不为过。
好莱坞“乙方”逆袭:AI要当“甲方爸爸”?
以前我们总说,AI在影视圈,不是搞搞特效,就是写写剧本,充其量是个“好用的工具人”,好莱坞叫你干啥就干啥,标准的“乙方”待遇。但Utopai Studios的创始人兼联合首席执行官Cecilia Shen,这位自带“谷歌X”光环的华裔女神CEO,显然不这么看。她直接放话了:
“只卖工具给好莱坞,终将成为‘打工人’。”1 “生成式AI的终局不是API调用,而是创造。”
这话听起来有点“卷王”内味儿了,但逻辑没毛病。想想看,如果你的AI能从零开始“造梦”,何必去当别人的“打工人”呢?U托邦直接把“造梦权”抢到自己手里,这波操作,简直是把“打工人”剧本直接撕掉,换上“霸道总裁”剧本。
Utopai Studios这次甩出的两张“王牌”,也确实够硬:
- 《科尔特斯》(Cortés):号称“史上最难拍史诗巨作”,奥斯卡提名编剧加持,顶级概念设计师操刀。这剧本曾经被好莱坞列为呼声最高但却因制作难度高而“难产”的电影前十。现在,Utopai要用AI把它变成两部100分钟的电影。这是要把好莱坞那些“不敢想、不敢拍”的项目,用AI魔法直接拉回现实啊!
- 《太空计划》(Project Space):8集科幻剧集,被形容为“《壮志凌云》遇见《世界大战》”。听这描述,是不是DNA动了?据说已经预售欧洲市场了,看来海外市场已经闻着味儿赶来了。
谷歌X背景的技术“黑科技”:不止省钱,更要“搞事情”
Cecilia Shen和Jie Yang都出身于谷歌X,这地方可是出了名的“创新孵化器”,专门搞那些看起来有点“疯”但又潜力无限的项目。所以,Utopai骨子里就带着一股“技术改变世界”的劲儿。
他们最早的技术架构,是搞“程序化内容生成”的,最初是为了高效生成高质量的3D游戏环境。简单来说,就是AI能自己“盖房子”,而且盖得又快又好。后来,他们把这套技术搬到了影视圈,让AI能精准设计和安排布景、环境,甚至连摄影机怎么拍,AI都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更牛的是,他们还开发了**“布局到制作视频生成模型”**,这玩意儿能把高保真3D场景直接变成最终镜头,大大缩短了从前期预可视化到最终成片之间的距离。1 这不就是把传统影视制作流程里的“大坑”都填平了吗?
这不再是简单的“降本增效”了。如果Runway、Luma这些AI公司还在兢兢业业地给好莱坞“卖铲子”,那Utopai Studios现在已经直接自己“挖金矿”了。他们不光要用AI压低成本,更要激活那些过去因为“太烧钱、太复杂”而不可能立项的超级项目。 这不再是工具,这是内容的“王炸”啊!
朋友圈也“给力”:国际合作,排面拉满!
光有技术和钱还不够,还得会“玩”。Utopai已经和老牌销售公司K5 International(出品过《与狼共舞》这样的大片)成立了合资公司,准备在戛纳和AFM电影节上把项目推向全球。1 这摆明了是要全球开花,收割市场啊!
另外,他们还拉来了《权游》《美队》的视效团队OPSIS合作,把传统制片流程和AI无缝衔接。这招妙啊,既有传统影视圈的经验和人脉,又有AI的新鲜血液,简直是**“双剑合璧”,天下无敌。**
AI+娱乐的“终极形态”:内容永动机,未来可期?
福布斯杂志直接把这次创新,和当年皮克斯用技术颠覆叙事相提并论。1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AI不再是特效外包,不再是锦上添花,而是直接冲着“颠覆”二字去的。
Cecilia Shen说得好:
“AI公司真正的价值天花板,是成为新时代的内容永动机。”1
想想看,如果AI能够持续不断地创造高质量、低成本的内容,那整个娱乐产业的格局都会被彻底重构。我们可能不再需要漫长的等待,就能看到那些只存在于想象中的史诗级巨制。这不仅仅是好莱坞的变革,更是全球内容产业的“大洗牌”。AI的“造梦”能力,才刚刚开始展现它的冰山一角。未来,我们可能真的要迎来一个“AI原生”的影视新时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