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OpenAI的最新报告揭示ChatGPT已覆盖全球10%成年人口,其非工作用途在一年内激增至73%,标志着生成式AI正从工具演变为个人生活助手,深刻重塑着信息获取、内容生成与商业价值链,并引发对人机共生与未来社会图景的深层思考。
美国当地时间9月15日,OpenAI经济研究团队联合哈佛大学与杜克大学的经济学家,共同发布了首份重量级研究报告《人们如何使用ChatGPT》,首次从群体层面揭示了这款全球现象级大语言模型的用户行为日常与深远影响1。这份长达62页的报告,不仅用详实数据勾勒出ChatGPT的惊人普及速度,更提供了一个多维度视角,洞察其对技术、商业、社会乃至人类心智的颠覆性变革。
大模型普及的时代印记:数据洞察与增长轨迹
报告的核心发现是ChatGPT的指数级增长。截至2025年7月,这款AI工具的周活跃用户已突破7亿,日均处理消息量超过25亿条,相当于每秒约2.9万条请求1。这意味着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里,ChatGPT已触及全球近10%的成年人口,其普及速度远超互联网历史上的任何消费级技术,甚至超越了谷歌搜索数十年的积累。这种增长并非昙花一现,而是由新用户持续涌入和模型能力的不断优化共同驱动。数据显示,OpenAI的o1-preview、o1-mini、o3和o4-mini等模型更新均引发了显著的用户使用量增长,印证了技术迭代是用户黏性的核心引擎。
值得注意的是,ChatGPT的用户画像正在从早期的男性主导、高收入高学历群体向更广泛、更普惠的方向演进。报告显示,早期用户中男性比例明显偏高,但到2025年6月,使用女性化注册名称的用户已占52%1。同时,尽管高学历、高收入专业人士仍是工作场景的深度用户,但中低收入国家和地区的使用率增速尤为显著,这预示着AI的普惠化趋势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潜在社会福利提升。
重塑日常与工作:应用范式的悄然位移
报告最引人深思的发现之一,是用户与ChatGPT的交互重心正从最初的工作辅助,加速转向个人日常生活场景。非工作类消息占比已从2024年6月的53%飙升至2025年6月的逾70%1。这标志着ChatGPT不再只是效率工具,而是日益融入人们的学习、娱乐、咨询甚至情感陪伴之中。
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实践指导”、“信息查询”和“写作辅助”构成三大主流应用,合计占比近80%。其中,“实践指导”涵盖学习辅导、各类实用建议及创意启发,占比最高达28.3%1。写作类任务在工作场景中占据主导,但其中三分之二的请求是修改现有文本,而非从零开始生成,这表明AI更多扮演着**“智能编辑”而非“原创作者”**的角色。
OpenAI提出的用户意图新分类框架——“询问”(寻求信息或建议)、“执行”(请求完成任务)和“表达”(无明确意图的交流)——进一步揭示了用户的深层需求。报告指出,“询问”类消息增长最快,且用户满意度更高,尤其在高学历专业人士中更受欢迎。这表明,用户将ChatGPT视为“智能顾问”或“研究助手”的意愿,正超越单纯的“任务执行工具”,其核心经济价值在于提供“决策支持”,有效提升知识密集型职业的生产效率。
商业版图的深层变革:重塑价值链与竞争格局
ChatGPT的“全民化”普及及其应用范式的演变,正对既有的商业生态构成深远影响。卡内基梅隆大学与斯坦福大学的研究推算,若美国用户放弃使用生成式AI一个月需补偿98美元,据此估算该技术每年在美国可创造至少970亿美元的消费收入1。这种巨大的消费者剩余,为AI驱动的全新商业模式和市场空间奠定了基础。
“信息查询”类用途的迅速增长,直接挑战了传统搜索引擎的霸主地位。ChatGPT能够直接提供整合答案,而非简单的链接列表,正在部分替代传统网页搜索的功能。这无疑会对谷歌每年高达550亿美元的搜索广告业务构成冲击,迫使其加速将AI生成内容置于搜索结果顶端,甚至引发整个互联网信息获取底层逻辑的重构。
报告中2.1%的对话涉及“可购买产品”的查询,更是揭示了OpenAI未来的商业化潜力。通过在产品相关对话中嵌入广告或向零售商引流,ChatGPT有望开辟一条全新的电商入口和广告收入来源,成为一个强大的“AI导购”平台。这不仅仅是技术之争,更是万亿美元市场份额的重新分配。
人机共生的哲学叩问:AI伴侣与未来心智
尽管媒体和公众对“AI伴侣”和“情感治疗”的讨论甚嚣尘上,OpenAI的数据却呈现出不同图景:仅有1.9%的对话涉及情感关系或自我反思类话题,而“游戏与角色扮演”(包括“AI女友”类应用)更是低至0.4%1。这表明,尽管存在特定小众需求,但将ChatGPT视为“虚拟伴侣”的比例远低于普遍认知。
然而,对人机交互时长增加带来的心理潜在影响,仍需保持警惕。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TC)已对AI聊天机器人作为“伴侣”的风险展开调查,凸显了监管机构对潜在伦理问题的关注1。OpenAI曾因用户反馈“语气过于甜腻”而撤回更新,并在用户强烈抗议下暂缓关闭GPT-4o版本,这些事件虽然规模不大,却反映出人类在与AI建立“有价值关系”时的复杂心理投射与对AI技术演进方向的社会反作用力。这引发了对未来人类心智与情感边界的哲学叩问:当AI日益融入个人生活,我们将如何定义自我、情感和真实?
前方高能:模型迭代与社会演进的螺旋上升
这份报告不仅是对现状的描绘,更是对未来的预演。ChatGPT的持续增长和应用场景的拓展,预示着生成式AI将以更快的速度渗透到社会各个角落。模型能力的不断优化(如O3、O4-mini等)是其用户使用强度持续增长的关键因素,这意味着我们正处于一个技术进步与用户需求相互促进的螺旋上升阶段。
未来3-5年,我们可以预见:
- AI作为“智能顾问”将成为知识工作者的标配:尤其在高价值、高决策强度的领域,AI将进一步提升决策质量和效率。
- 信息获取模式的颠覆性重构:传统搜索引擎的地位将受到持续挑战,AI驱动的个性化、整合式信息服务将成为主流。
- 内容创作与编辑的范式转变:AI将更多扮演辅助、优化、迭代的角色,而非完全替代,人类的创意将被AI工具无限放大。
- 全球数字鸿沟的弥合与新挑战:AI在低收入地区的快速增长是普惠性的体现,但也需关注AI能力分配不均可能带来的新形式数字鸿沟。
- 人机关系伦理的深度博弈:随着AI能力边界的拓展,关于“AI伴侣”的讨论、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乃至AI偏见与社会公平的伦理与治理问题将愈发突出,成为国际社会亟待解决的议题。
OpenAI的这份报告,是生成式AI时代的一份珍贵“用户图鉴”。它不仅量化了AI对全球经济产生的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更指明了AI从工作工具走向生活伴侣,从技术奇迹走向社会基础设施的演进路径。这不仅是技术和商业的胜利,更是对人类文明进程的又一次深刻变革预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