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未来:Cognition的“Devin范式”、极致文化与AI Agent的产业重塑之路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Cognition及其AI软件工程师Devin正在通过异步智能代理范式,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重塑软件开发,并以其极致的“创业者文化”挑战传统工作模式。这不仅预示着软件工程师角色向高层决策者转型,更催生了以使用量计费的AI Agent经济,加速了产业生态的“超大规模化”进程。

28岁的Scott Wu,这位未曾完整完成高中或大学学业的数学竞赛天才,正通过他创办的Cognition公司及其AI软件工程师Devin,在软件工程领域掀起一场深刻的变革。公司以其激进的“8小时复刻Devin”面试和“毫不掩饰的996”文化闻名,不仅重新定义了顶尖人才的招聘标准,也以前瞻性的视角诠释了AI Agent如何将“偶然复杂性”转交给机器,从而根本性地提升人类工程师的生产力,并加速整个产业生态向“超大规模化”迈进。

颠覆软件工程范式:Devin与异步智能代理的崛起

长期以来,软件工程师的工作模式被视为人机协作的典范。然而,以GitHub Copilot为代表的IDE辅助工具,更多是在同步层面提升了代码编写的速度和效率。Cognition的Devin则开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异步智能代理范式1。Devin被定位为一名“初级工程师”,其核心价值在于能够接收高层任务指令——例如“修复一个Grafana dashboard”、“完成大规模代码迁移”或“升级Angular版本”——并独立地执行、调试、测试,乃至提交可审查的Pull Request。

“用Devin,你是在Slack频道里和它对话,比如‘帮我做个X或Y’,就像和同事说话一样。”1

这种异步范式的转变,将软件工程中的“偶然复杂性”(Accidental Complexity)——即那些重复、枯燥、例行但又耗时巨大的工作,如依赖管理、版本升级、重构、写测试和文档、修复部署问题等——彻底剥离并交付给AI Agent。Scott Wu指出,工程师们80%-90%的时间曾被这些任务占据。通过Devin,团队能够实现惊人的生产力提升,在企业级迁移场景中,效率提升通常能达到8到15倍1。在实际部署中,Devin在成功团队里能够完成**30%到40%**的合并请求,并已被高盛、花旗、MongoDB、Ramp等全球数千家公司采用12

这项创新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优化,更是对软件开发流程的哲学性重构。它将人类工程师解放出来,使其能够专注于“本质复杂性”(Essential Complexity)——那些需要高层次决策、系统架构设计、产品直觉判断和解决真正业务逻辑问题的任务。

Cognition 的“创业者文化”与未来人才重塑

Cognition的成功与其独特的企业文化和人才战略密不可分。Scott Wu本人即是一位非典型的科技领袖:拥有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IOI)三枚金牌的履历,却只有初中毕业证,曾在Addepar任职,并从哈佛辍学。他的成长经历和“数学竞赛圈”背景,塑造了Cognition对人才的极致追求和非传统评估标准。

Cognition的招聘流程堪称残酷:面试者需要用6到8个小时从零构建一个端到端的AI Agent,复刻出属于自己的“Devin”1。这并非为了考察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或语法细节,而是为了筛选出具备“创业者标准”的顶尖人才:在高层次上做决策、对技术有深入理解、对产品有敏锐直觉、以及极强的自我驱动和责任心1。公司内部更是奉行“高强度、超长工时、毫不掩饰的996”文化,每周工作六天,工时超过80小时,Scott Wu直言“不信什么工作生活平衡”1。这种文化虽然极端,却也吸引了一批志同道合的“精英中的精英”,其初始35名成员中,21位曾是创业者。

这种极致的文化和对人才的重新定义,预示着未来工作方式的深刻变革。Scott Wu认为,AI的普及不会减少软件工程师的数量,反而会因为“杰文斯悖论”(Jevons Paradox)而增多。AI将极大地降低构建软件的边际成本,从而激发社会对软件产品和服务无限的需求,去解决“无数糟糕的产品”和“还没写完的软件”问题1。届时,工程师的重心将从“写代码”转向“指导电脑该做什么”,成为架构师、决策者,而非代码的执行者。

AI Agent经济的商业新逻辑与生态重构

AI Agent的崛起也催生了全新的商业模式和产业生态。传统的SaaS多采用按席位(seat-based)计费,而AI Agent则更倾向于按使用量消耗(usage-based)计费,例如Cognition通过“代理计算单元”(ACU)来衡量Devin的工作量,每小时计费8到12美元,并旨在实现比人工完成任务便宜10倍的效果2。这种计费模式与底层GPU算力消耗直接挂钩,预示着一个由智能代理主导的、甚至代理之间互相进行商业交易的“Agent经济”的到来1

在产业格局上,Scott Wu认为,未来AI产业链的各个层级(硬件、大模型训练、应用层)都将有巨大的发展空间,但价值将沉淀在每一个存在显著差异化的层里1。他强调了NVIDIA和台积电之间的共生关系,以及应用层公司(如Cognition)在产品化、交付、用户体验等方面的独特DNA。这种观点挑战了AI领域可能过度“纵向整合”的普遍担忧,认为各层因其解决问题的本质不同而保持差异化。

Cognition对Windsurf的闪电收购,便是这种产业生态重构下的一个典型案例。在Google对Windsurf的核心研发团队产生兴趣后,Cognition仅用三天就完成了对Windsurf剩余业务的收购,整合了其企业工程、基础设施、市场拓展等职能团队,以及同步交互产品线1。这次收购不仅加速了Cognition的市场拓展,也补齐了其在同步AI工具上的短板,实现了异步Devin与同步IDE体验的天然互补,体现了在AI时代,迅速捕捉战略机遇,通过M&A实现垂直整合与生态协同的重要性。Scott Wu甚至提出“AI领域更倾向于‘要么成为超大规模玩家,要么就出局’”的“小热看法”,预示着产业的加速洗牌与整合趋势1

AGI的辩证解读与产品化之路

对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讨论,Scott Wu持一种务实且具辩证性的态度。他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已经有AGI了”,这反映了对AGI定义的模糊性,以及现有模型在解决特定问题上的强大能力1。他反对那种认为AI终将取代所有人类知识工作、导致“虚无主义的计算机使用论”的观点。

“问题变成‘接下来基准测试是什么?’定义benchmark本身就是世界的混乱现实。”1

Scott Wu强调,尽管通用智能会越来越强,但现实世界充满大量的上下文知识、行业细节和混乱。让AI真正适用于特定场景,需要更多的工作,包括获取合适的特定领域数据,并在产品体验层面将其真正交付给客户。因此,真正的挑战在于如何定义、构建和优化这些特定的“benchmark”,以衡量AI在复杂、真实世界任务中的表现。他预测,即使当前的AI模型能力完全冻结,产品层面依然有十年左右的进步空间,因为如何设计正确、高效的用户体验,仍然是当前AI发展中最滞后的环节1

技术浪潮的独特速度与未来展望

AI与其他历史上的技术浪潮(如PC、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存在一个显著差异:它几乎没有硬件门槛和网络效应门槛。作为纯软件,AI产品一旦对一个人有效,便能立即在“单人模式”下提供巨大价值,从而实现极速的规模化扩散1。这解释了为什么AI公司能够频繁刷新“从100万到1亿用户增长最快公司”的记录。

然而,这种技术分发速度与产品创新速度的不匹配,也带来了独特的挑战。目前的AI UI/UX仍然处于早期阶段,类似于移动互联网初期将网页搬到小屏幕上的简陋状态。未来的AI交互模式将是“生成式的交互流”,从简单的聊天框辅助到更具颠覆性的、直接与世界交互的接口,这将需要更长时间的探索和发展1

展望未来,AI Agent将不仅仅是软件工程师的工具,它们将成为基础设施的一部分,推动“一切都需要嵌入计算机”向“所有信息在被消费前,都会经过一次transformer模型的处理”转变。这预示着一个由AI驱动、高效率、高强度且持续进化的新经济时代,其中,人的角色将从执行者转变为更高层次的“指挥家”,而AI将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我们对工作、经济乃至文明的理解。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