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黑色十月”杀疯了,美国百万大裁员,CS研究生狂投85份简历颗粒无收,连AI领域自己人都没能幸免。大佬们一边喊着“无就业增长的繁荣”,一边AI正重新洗牌职场,中间层岗位瑟瑟发抖,打工人的安全感,现在得用显微镜找了。
各位打工人、准打工人,有没有感觉最近的职场空气有点“窒息”?特别是科技圈,简直就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大逃杀”!这不,最新数据一出,直接把我们都给震麻了:过去一个月,超过15万个岗位一夜蒸发,创下2003年以来同月裁员规模之最!1
更让人心酸的是,一位在美国读CS(计算机科学)的研究生,猛投85份简历,结果……0 Offer,直接心态崩了。这波操作,简直是把“人间真实”打在了所有求职人的脸上。
黑色十月:打工人有点慌,这波真不是“狼来了”!
还记得年初那波“大厂裁员潮”吗?当时很多人觉得“等等看,总会好起来的”。结果呢?等来了个更猛的“黑色十月”!据美国就业咨询公司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的数据,一个月内,153,074个岗位说没就没,比去年同期高出175%!12
这还没完,从年初至今,美国大裁员已突破百万大关,与此同时,企业宣布的招聘计划却是自2011年以来的最低点,连“季节性招聘”都创了2012年以来的最低纪录。一面是汹涌的裁员大军,一面是冰冷的招聘市场,这画风,妥妥的“冰火两重天”啊!1
而那些不幸被“毕业”的打工人,更是身心俱疲。有Reddit网友爆料,微软员工在被裁后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那可是他奉献了大半职业生涯的地方。亚马逊呢?一边官宣裁员1.4万人,一边被裁员工的领英主页上方,赫然挂着招聘广告……这波“骚操作”,真是把“讽刺”二字玩明白了。
AI:救星还是“优化”急先锋?老爷子警告不是危言耸听!
要说这波裁员的“幕后推手”,AI绝对是绕不开的“主角”。
Google DeepMind的Geoffrey Hinton老爷子之前就曾发出“末日警告”:人类失业是AI唯一盈利方式。当时听着像科幻,现在看来,味道有点不对劲了。报告直接点名:AI技术领域的裁员,在全美所有行业中首当其冲!10月份,该行业宣布裁员33,281人,较9月份急剧上升1。这简直是“杀疯了”啊,连“自己人”都不放过?
但是,AI真的是唯一的“罪魁祸首”吗?BBC的报道就指出,耶鲁大学预算实验室执行董事玛莎·金贝尔(Martha Gimbel)认为,根据高阶主管在裁员期间的言论来推断AI对就业的影响,“可能是最糟糕的方法”。她认为,这更像是一种公司“典型的招聘和裁员模式”,尤其是疫情期间科技大厂“招兵买马”太猛,现在不过是回归正常。美联储的加息,也扮演了不容忽视的角色3。
不管怎么说,一个吊诡的现实摆在我们面前:即便全球巨头纷纷裁员,它们依然能够盈利,实现收益递增。投资研究公司Alpine Macro的大佬Chen Zhao把这称为**“无就业增长的繁荣”**。翻译过来就是:公司赚钱,但跟你打工人没啥关系,甚至你还得被“优化”掉。这剧本,以往可真没见过!1
职场新“物种”:谁能活下来?
AI这波浪潮,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取代”一两个人,它正在重塑整个劳动力结构。虎嗅网的文章分析得很到位:2025年的裁员目标更集中、更冷静,主要瞄准了人力资源、运营支持以及部分非核心研发部门,多数裁员都是为AI“让路”4。
那些被高薪挖来的AI核心人才,被Meta内部戏称为**“天龙人”,他们专注于模型研究和算法架构。而那些负责“把模型变成产品”的工程师,反而成了被“优化”的对象。Leo,一位Meta的软件工程师指出,公司内部的说法是“compensation neutral”(薪资中和)**:在一头花了大价钱,就得在另一头省下来4。这操作,资本家看了会心一笑,打工人听了会流泪。
有业内人士甚至预测,程序员这个职业,五年后可能会变成像土木一样的传统行业4。AI最擅长解决那些“封闭环境、可验证”的问题,规则清晰、目标明确,编程、图像生成都榜上有名。过去需要产品经理、架构师、工程师层层沟通才能完成的项目,现在**“两个人加一个AI agent就能完成大部分流程”4。被压缩掉的,正是夹在中间、负责协调和执行的“中间层岗位”**。
这导致了职场的两极分化:“提出问题的人”和“被问题取代的人”。AI无法真正理解需求,也无法定义“好”的标准,它取代的是生成过程,而非决策本身。所以,那些能提出问题、确定方向、在模糊场景下做出决策的人,才是AI浪潮下真正的“幸存者偏差”。
当然,也有不走寻常路的公司。Reddit,作为全球最大的社区论坛,就选择不让AI生成内容,而是成为AI的“数据源”,坚持让人类用户“说话”,保持了难得的“人味儿”4。但这其中蕴含的风险也显而易见:一旦AI减少对Reddit内容的引用,平台的访问量和股价都会受到影响。AI,既是食粮,也是吞噬者。
效率革命的代价:打工人的“安全感”去哪儿了?
这场以AI为名的效率革命,看起来是公司营收的“加速器”,但对打工人而言,代价沉重,且系统性地外包给了劳动者。亚马逊甚至将AI使用程度纳入绩效考核,不会用AI、无法显著提升产出的员工,可能就会被淘汰4。
这就像一场永无止境的“内卷”:AI没有解放劳动力,让大家享受更多闲暇,反而让更少的人承担了更多的产出,而其他人,则不得不承担失业的后果。这种局面,用大白话讲,就是**“利好资本家、不利好打工人”**。
裁员不再是危机应对,而是常态化的管理逻辑,成了“流程的一部分”。绩效改进计划(PIP)从亚马逊的“激进”做法,变成了众多公司的“效仿对象”,让员工时刻紧绷,神经衰弱。
面对这样的未来,我们该怎么办?继续“卷”?还是思考如何成为那个“提出问题的人”?这场AI浪潮带来的,不仅是更高的生产力,更是一次对我们“安全感”的彻底考验。当现实与算法无异,人类还能凭什么留下?这或许是每个打工人,都需要在深夜里思考的问题。
引用
-
October Challenger Report: 153,074 Job Cuts on Cost-Cutting, AI·Challenger, Gray & Christmas·无作者(2025/11/6)·检索日期2025/11/7 ↩︎ ↩︎ ↩︎ ↩︎ ↩︎
-
Layoffs in US in October Surge to Two-Decade High, Challenger Data Shows·Reuters·无作者(2025/11/6)·检索日期2025/11/7 ↩︎
-
人工智能引发的裁员潮真的到来了吗?·BBC News 中文·丹妮尔·凯(Danielle Kaye)(2025/11/7)·检索日期2025/11/7 ↩︎
-
为AI让路?硅谷开启第二轮大裁员·虎嗅网·susu(2025/11/7)·检索日期2025/11/7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