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ure 03:人形机器人“概念机”狂潮下的技术进击与商业暗流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Figure 03的病毒式走红,揭示了人形机器人领域技术进步与商业炒作并存的现状。尽管其VLA模型Helix及硬件设计展现出融入家庭场景的潜力,但距离实际落地仍是“概念机”阶段,创始人Brett Adcock的融资策略在推动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引发了对技术真实性的深刻反思。

2025年10月,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凭借一段名为Figure 03的演示视频,再次席卷全球社交媒体。视频中,机器人自如地在模拟家庭环境中端茶送水、叠衣绕娃,其流畅自然的动作与“无遥控操作”的声明,瞬间点燃了公众对具身智能融入日常生活的无限遐想。然而,在这场概念狂欢的背后,隐藏着技术真实性、商业策略与产业未来走向的复杂博弈。Figure 03究竟是通向未来的关键一步,还是一场精心编排的资本大戏?本文将从技术原理、商业逻辑、产业生态及社会影响等多维度进行深度剖析。

视频狂欢与现实落差:一场人形机器人的“概念机”辩论

Figure 03的爆火并非偶然。创始人Brett Adcock在X上高调宣称:“By the way, nothing in this film is teleoperated.”此言一出,直指一年前马斯克旗下擎天柱机器人(Optimus)在发布会上被曝出远程操控的争议,意图为Figure AI树立自主智能的旗帜。其产品Figure 03在设计上更注重“亲和力”,重量减轻9%,体积显著缩小,关键部位采用多密度泡沫防夹伤设计,外层覆盖柔软织物,取代了以往冷硬的机械外壳,使其在家庭空间中移动时更具安全性与心理上的可接受性。

然而,对视频真实性的质疑声不绝于耳。早在2024年9月,由OpenAI投资的1X Technologies发布了家用机器人NEO的演示视频,同样展现了居家整理、与人拥抱的柔和场景。NEO的创始人Bernt Bornich在Figure 03发布后,暗讽其“模仿仍是最真诚的赞美,品味却难以复制”,暗示Figure 03在外观和理念上存在相似性1

《时代》杂志记者在2025年8月探访Figure AI总部时,发现当时Figure 03仍在封闭训练,实际看到的是搭载同款软件的前一代机器人Figure 02。记者亲身经历的演示中,机器人两次将衣物掉在地上才成功放入洗衣机,这与视频中“一镜到底”的完美表现形成鲜明对比2。Hacker News社区的机器人从业者也直言不讳地指出:“所有视频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如果让它重复十次,大多数都会失败”,甚至有开发者称“如今九成的机器人演示视频都是挑出的完美镜头,甚至不乏造假。真正的标准只有一个——能不能买到、能不能用。如果不能,那多半只是场融资公关。”3 这些评论共同指向了一个核心问题:当前的“完美演示”是技术突破的真实写照,还是商业叙事下的“概念机”狂欢?

Helix VLA:智能体的“大脑”重塑与多模态感知飞跃

尽管存在争议,Figure 03在技术层面的升级不容忽视,尤其是其自主研发的视觉-语言-动作(VLA)模型Helix,被视为其“大脑”的核心。Figure AI在2025年初终止与OpenAI的合作,转而专注于Helix的研发,旨在解决传统机器人任务编程成本高昂、效率低下的痛点。Helix采用“双系统”设计,将复杂的机器人控制拆解为:

  • S2(慢思考):机载VLM,以7-9 Hz的频率运行,负责理解场景与自然语言指令,将“要做什么”转化为高级语义表征。
  • S1(快反应):200 Hz的视觉-运动策略,负责将S2的语义表征实时转换为连续的关节/手指控制,并根据传感器反馈即时修正。

这种分层且端到端联训的架构,使得机器人能够摆脱预设脚本,通过自然语言提示即可学习新任务。更令人瞩目的是,Helix模型已实现两个机器人之间的“共脑”操作,能够互相理解并协助完成任务,这是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首次突破,预示着多智能体协作潜力的释放24

在感知与执行层面,Figure 03也展现了诸多创新。其每只手掌内置小型摄像头,提供近距离冗余视觉;指尖能检测到小至3克的力变化,使其具备精细的触觉感知能力,能够稳定抓取不同形状、硬度的物体。足部结构也得到改进,镂空足弓与独立脚趾结构使其步态更稳定、更接近人类。此外,Figure 03支持感应式无线充电(“Inductive Charging”),实现了静止状态下的自动补能,提升了未来连续工作的便利性1。身体穿着的柔软织物外套,也表明Figure AI在热管理与能源效率上取得了进展,使其能在封闭空间中稳定运行,改变了人机互动的心理距离,使其“更像一个可以被信任的存在”。

为了支撑Helix的迭代,Figure AI在2025年9月启动了Project Go-Big,计划通过成百上千台Figure 03采集海量场景数据,构建全球最大的人形机器人预训练集,为Helix提供持续的现实反馈。这展现了Figure AI在数据驱动智能发展上的决心。

产业生态变局:从工业场景到家庭共生的人形机器人赛道

全球人形机器人赛道正经历着技术路线的分化与产业格局的重塑。波士顿动力的Atlas以“身体的极限”闻名,强调运动控制的巅峰,服务于工业、应急等高难度场景。亚马逊投资的Digit则专注于仓库物流搬运,追求稳定、可靠与安全。国内宇树科技、智元、逐际动力等公司,在本体结构、步态算法、机电系统等方面快速迭代,或聚焦轻量化与量产潜力,或探索文娱互动,或深耕特定工业场景。

而Figure 03的出现,明确地将重心放在了家庭场景的融合。它不是展现超能力,而是通过整理枕头、搬快递、绕过宠物等细节,试图构建一个让机器人“完美融入人类家庭生活”的美好愿景。这种从工业走向家庭、从工具走向“伴侣”的趋势,预示着人形机器人迎来了从“实验室演示”走向“现实世界共生”的奇点时刻。它改变的不仅仅是技术应用场景,更是对未来社会人机关系的深层构建。

资本竞逐与创始人逻辑:Brett Adcock的“故事驱动”增长模型

Figure AI的快速崛起,也离不开其创始人Brett Adcock高超的商业敏锐度和融资能力。作为一位成功的连续创业者,Adcock深谙资本运作之道。Figure AI的融资节奏几乎与产品发布节奏同步:2024年2月完成6.75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跃升至26亿美元;2025年9月又完成10亿美元C轮融资,公司估值飙升至390亿美元,成为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企业。贝索斯、微软、英伟达、OpenAI等科技巨头的背书,更是为其技术公信力与市场前景提供了强大支撑。

Adcock在公开场合的发言,总是围绕“量产、降本与产品交付节奏”展开。他强调Figure 03的制造成本将比Figure 02降低90%,并计划通过“小团队、高效率”推动生产。他擅长用“资本爱听的风格”进行沟通,将技术进展包装成宏大的愿景,而非深究技术原理。这是一种典型的**“故事驱动”增长模型**:通过极具冲击力的演示视频和宏大的未来叙事,吸引顶级资本和人才,加速技术迭代与市场教育。

这种策略的利弊同存。积极的一面是,它能迅速聚集资源,推动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商业化探索。但负面影响也显而易见:当“营销作品”与“科研成果”的界限变得模糊时,公众对技术的信任度可能受损,甚至可能诱发行业内的“泡沫化”风险。在技术距离落地仍有距离时,如何平衡商业叙事与技术严谨性,是所有前沿科技公司必须面对的拷问。

人机共融的未来:伦理、实用性与社会重塑的深层拷问

Figure 03及其所代表的家用人形机器人浪潮,正在开启一场深远的人类文明进程变革。从技术角度看,VLA模型、精细触觉感知和无线充电等突破,无疑加速了具身智能在复杂真实世界中自主行动的能力。然而,从实用性角度,目前的“概念机”阶段,距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像人类一样可靠”地完成任务,仍有漫长的道路。大规模数据采集(Project Go-Big)和持续的工程优化,将是未来3-5年内决定其成败的关键。

更深层次的拷问在于其社会影响。当机器人能够像Figure 03一样融入家庭,它们将如何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家庭结构乃至伦理观念?例如,机器人的“自主动机”与“决策权”边界在哪里?在家庭中与儿童或老人互动时,如何确保安全与隐私?当它们变得足够“像人”,我们如何定义“人”与“机器”的边界? 这些哲学层面的思辨,将伴随技术的演进持续浮现。

未来的人形机器人发展,可能不再是单一技术路径的竞争,而是多模态融合、多智能体协作、以及人机共融生态构建的系统性挑战。Figure AI的策略,无论其争议如何,都成功地将人形机器人从实验室推向了大众视野,并引发了对未来家庭生活模式的想象。但真正的颠覆性,将来自于那些能够在商业叙事之下,扎扎实实地解决工程难题、提升技术可靠性、并审慎应对伦理挑战的企业。

引用


  1. Figure AI发布人形机器人Figure 03 竞争对手暗示抄袭?·新浪科技·(2025/10/13)·检索日期2025/10/13 ↩︎ ↩︎

  2. 抛弃OpenAI,Figure亮王牌:史上首次两个机器人「共脑」 - 51CTO·51CTO·(2025/10/13)·检索日期2025/10/13 ↩︎ ↩︎

  3. Figure 03爆火背后:一场精心编排的“概念机”狂欢?·腾讯科技·燕妮,郑可君(2025/10/12)·检索日期2025/10/13 ↩︎

  4. 聽懂人話不稀奇!Figure新模型Helix 能讓兩個機器人互相理解幫忙·Yahoo Finance·(2025/10/13)·检索日期2025/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