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体狂热:一场由FOMO驱动的价值幻象与务实回归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资本的驱动下,AI智能体正经历一场由“错失恐惧”引发的投资狂潮,估值飙升的同时却面临技术壁垒不明与商业模式未定。市场正从盲目追逐通用型“概念”转向关注垂直领域的实际“价值交付”,投资者愈发务实,寻求可持续的商业变现能力与更深厚的竞争护城河。

当历史的车轮驶入2025年,科技界又迎来了一场令人目眩神迷的“淘金热”——这一次,淘金者们的目标是“AI智能体”(AI Agent)。一时间,无论是硅谷的精英还是中关村的弄潮儿,都将目光聚焦在这片被誉为“通用人工智能下一站”的沃土上。然而,正如每一场淘金热的宿命,狂热与焦虑如影随形,投资者们在急于“抢肉”的同时,内心深处亦潜藏着对泡沫破裂的隐忧。

虚火与泡沫:资本的FOMO症

回溯过往,每当一项新兴技术破土而出,资本总会以其特有的激进姿态,迅速将其推向估值的天际线。AI智能体领域亦不例外。国际创投数据库Crunchbase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AI Agent初创公司已累计筹集约7亿美元,市场规模预计将从2024年的51亿美元飙升至2030年的471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4.8%。这番数据,足以让任何一位精明的基金经理心跳加速。

然而,这股热情却带着一种令人不安的“错失恐惧”(FOMO)情绪。在过去六个月内,知名AI编程Agent Cursor的母公司Anysphere估值从26亿美元暴涨至99亿美元,短短半年间翻了近四倍;生命科学领域的Lila Sciences在种子轮便斩获2亿美元巨额投资;而春季爆火的通用智能体Manus和Genspark,估值也分别较去年翻了五倍和两倍,均达5亿美元。这些令人咋舌的数字,并非全然基于稳固的营收或清晰的产品路线图。不少Agent项目,甚至在尚无成熟产品或收入的情况下,便已获得了高额融资,甚至要求投资人“连投”两轮才能获得“入场券”——这般急切,颇有当年互联网泡沫的遗风。

美元基金在其中表现得尤为激进,信奉“只投人,广撒网”的哲学,头部美元基金半年内完成的Agent投资交易订单甚至超过20单。他们赌的是那些拥有大厂背景、技术强悍、或是“小天才”型的创业者,认为“在早期投资里,最怕的不是投错,而是错过”1。这种心态固然在过去创造了无数财富神话,但也常常是泡沫膨胀的催化剂。毕竟,当估值不再基于理性基准,而是取决于“市场情绪”和“横向对比”,这无疑是一场高风险的“击鼓传花”游戏。

令人警惕的是,这股热潮中已然有裸泳者现形。曾被全网追捧的Manus,在爆火仅130天后,便因实际体验不佳、底层技术过度依赖第三方大模型API(被讥为“AI套壳智能体”)、以及高昂的定价与失衡的性价比,迅速冷却。有报道指出,Manus在复杂任务中频繁卡壳,甚至在金融建模和电商比价中出现事实错误,视频生成更是差强人意2。通用智能体被视为AGI的必经之路,却往往因技术未成熟就急于商业化,资本催熟的泡沫最终掩盖了产品缺陷。Gartner预测,到2027年,约**40%**的AI Agent项目可能因“成本过高、商业价值不明”而被淘汰。这无疑是对当前过度乐观情绪的一记警钟。

务实转型:从“通用幻梦”到“垂类真金”

潮水退去,方知谁在裸泳。当通用智能体的“幻梦”开始破碎,市场对AI Agent的投资逻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重构:从烧钱的宏大叙事转向务实的商业变现。此前,基座大模型高昂的投入与不甚明朗的盈利前景,已促使资本寻找更具经济效益的投资方向。Agent的魅力在于,它被视为加速AI融入各行各业的商业化关键,直接与生产力挂钩,这正是其“回归商业本质”的吸引力所在。

当前一级市场面临的核心挑战在于,在技术壁垒尚不明显的情况下,如何判断一家Agent公司的“护城河”。许多Agent公司被质疑为“套壳应用”,其能力高度依赖底层大模型。对此,一位垂直领域Agent公司创始人坦言,创业公司普遍采取“抱大腿”策略,选择与大型科技公司的大模型深度绑定,例如与字节跳动的豆包合作并获得投资。然而,这种策略虽然能快速起步,却可能限制后续的估值增长空间和“讲出更有想象力故事”的能力。

投资人开始变得更为务实,将评估重心放在产品的实际效果、能否完成复杂动作、以及是否能实际交付结果,即用户是否愿意为此“买单”。金沙江创投管理合伙人朱啸虎的观点颇具代表性:他青睐那些能在6到12个月内实现1000万美元年化收入(ARR)的B端应用,认为“这种逻辑是能让我每天睡得着觉、睡得很香的”3。这意味着投资逻辑已从“投入产出比不成比例”的烧钱模式,转向了对快速变现和健康现金流的渴求。

然而,传统的ARR指标也正面临挑战。Agent的商业模式正从“提供工具”向“交付价值”转变,倾向于以“交付结果”而非软件使用量收费,这使得月收入的波动性更大。一些“聪明”的创业者甚至可能利用早期测试客户的短期购买行为,虚报ARR。因此,投资人正挖掘新的衡量指标,如收入的健康程度、复购率持续性

市场已逐渐分化出三类AI Agent创业公司:

  1. 明星团队: 早期便备受关注,能快速获得高额融资,但后续风险也相对较高。
  2. 传统应用/工具AI转型: 拥有客户资源和市场经验,趁热度融资,相对稳健。
  3. 依附大厂生态: 能快速起步,并有机会被大厂收购,但估值增长受限。

目前,资本的偏好明显向“小而美”的垂直领域Agent倾斜,而非“大而全”的通用型。成功盈利的公司往往深耕特定场景,将智能体嵌入业务流程,构建技术和数据壁垒2。例如,AI编程Agent(如Cursor)和垂类ToB Agent(如法律咨询的Harvey AI)表现突出。相较之下,通用Agent面临高推理成本、大模型巨头的竞争以及跨场景精度挑战等困境1。尤其在ToB领域,客户更关注实际痛点解决和效率提升,并且拥有较强的付费意愿。此外,具备“自有数据”壁垒的垂直Agent,如医疗相关数据,也成为投资人眼中极具吸引力的标的,因为这些数据是通用大模型公司难以获取的3

生存竞赛:创业者的“速度与激情”

在投资人顾虑日益加剧的背景下,Agent创业者们正陷入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存竞赛。“三个月内,争取把这个产品打爆”,电商Agent公司图灵集市创始人田逸豪的宣言,道出了无数创业者的心声。错过窗口期,模仿者蜂拥而至,公司便可能陷入“慢刀子割肉”的困境。

这场竞赛已逐渐形成一套心照不宣的行业惯例:

  • 概念先行: 创始人岳坤筹备的“全球第一款Agent眼镜”,与Manus当初自称“全球首个通用AI智能体”异曲同工,旨在初期用亮眼概念抢占先机,打动投资人。
  • 公开造势: “Build in Public”(公开构建)几乎成为标配,通过直播、社区互动制造声量。例如,Agent Lovable通过直播设计师与AI的竞赛对决,吸引了12万人次观看,迅速引爆社区。
  • 数据撬动: 产品上线后,快速验证获客成本、用户留存率等核心数据,这份“成绩单”将是打动下一轮投资方的最佳利器。

然而,创业公司还需直面大型科技公司的下场竞速。在技术和数据日益透明的当下,创业公司的唯一壁垒似乎只剩下“跑得快”,即以更快的迭代速度和更深的行业认知,在巨头覆盖前建立起用户心智和品牌壁垒。一些创业公司甚至跳过传统投资机构,直接寻求“客户”投资,以期获得快速背书和资源扶持。

关于AI Agent的未来走向,投资界仍存争议。部分人认为,通用Agent终将是大厂的囊中之物,而垂直领域的细分Agent才是初创团队的破局点。另一些则认为,通用与垂直的定义可能只是早期阶段的限定,未来赛道会灵活转化,唯有等待这场残酷的淘汰赛揭晓最终的幸存者。可以肯定的是,在泡沫与现实的反复拉扯中,AI Agent这片新兴大陆,正等待着真正的拓荒者用时间和价值来证明自己。

引用


  1. 融资飙涨的AI Agent,还有投资机会吗?·虎嗅网·泓君, 张璐, 周炜(2025/07/21)·检索日期2025/07/25 ↩︎ ↩︎

  2. Manus“跑路”风波背后,AI Agent的商业化困局·36氪·脑极体(2025/07/21)·检索日期2025/07/25 ↩︎ ↩︎

  3. AI智能体火热,投资人又急又怕·财经杂志·黄思韵(2025/07/25)·检索日期2025/07/25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