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AI技术飞速发展的浪潮中,业界对竞争核心的认知正从单一的“模型”转向更为根本的“数据资产”。腾讯云联合Gartner发布《Data+AI 下一代数智平台建设指南》,明确指出高质量数据工程能力是释放AI潜力的关键,并为企业构建面向未来的Data+AI一体化平台提供了战略蓝图,预示着数据与AI深度融合的全新竞争阶段。
在AICon全球人工智能开发与应用大会北京站2025的盛大舞台上,一场关于人工智能未来核心竞争力的深刻论断被正式提出。极客邦科技旗下InfoQ极客传媒主办的AICon,作为“AI技术进化风向标”,不仅汇聚了行业巨头与学术先锋,更成为定义未来AI基础设施标准的战略高地。其中,腾讯云联合全球知名咨询机构Gartner发布的《Data+AI 下一代数智平台建设指南》1,无疑是本次大会的核心亮点,它深刻揭示了AI时代企业竞争焦点的范式转移:从单一的“模型竞争”转向更为本质的“高价值数据资产竞争”。
数据:AI时代竞争的新焦点
长期以来,业界普遍将大模型的参数规模、训练算法和推理效率视为AI竞争的胜负手。然而,随着生成式AI应用的深入,一个愈发清晰的共识正在形成:模型固然重要,但数据质量才是决定AI应用最终高度的基石。正如腾讯云副总裁黄世飞所强调,“AI 决定产业跃迁速度,数据决定企业最终高度。”1 这份由腾讯云与Gartner共同发布的指南,正是基于这一洞见,为企业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极具价值的战略地图。
报告直言不讳地指出,数据质量已成为AI发展的核心瓶颈。企业若想真正释放AI潜力,关键在于构建系统性的数据工程能力,通过持续迭代优化数据,而非仅仅频繁调整模型。这种思维的转变,意味着企业需将重心从追求最新、最大的模型,转移到如何获取、治理、利用和增值其海量数据资产上。Gartner的研究数据印证了这一趋势:到2027年,专注于多结构化数据管理的IT支出将占数据管理技术和服务总IT支出的40%1。尤其对于部署检索增强生成(RAG)管道的组织而言,能够有效访问和利用占企业数据70%到90%的非结构化数据,将成为其GenAI应用成败的关键。
构筑下一代数智平台:挑战与路径
传统数据平台在应对生成式AI的蓬勃需求时,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报告详细列举了这些痛点:大量非结构化数据的沉睡、数据与AI开发流程的割裂导致落地周期冗长、批处理模式难以满足实时场景需求、跨部门数据标准不一引发的治理困境与合规风险,以及业务人员获取数据高度依赖IT部门导致的响应迟缓1。这些问题不仅限制了AI的效率和效果,也阻碍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深度和广度。
为此,《指南》提出,企业亟需构建一个Data+AI双轮驱动的一体化平台。这个下一代平台的核心能力包括:
- Data与AI技术的可组装性(Composability):打破传统的数据孤岛和AI工具壁垒,实现各类数据服务与AI能力的灵活组合与快速编排。
- 端到端全生命周期开发与业务集成:从数据接入、处理、建模到AI应用部署、运营、优化,形成统一、闭环的开发流程,并与企业现有业务系统无缝衔接。
- 多模态数据处理与增强:有效处理并增值文本、图像、视频、音频等各类结构化与非结构化数据,为多模态AI应用奠定基础。
- 统一元数据驱动的治理与合规:通过统一的元数据管理,确保数据的标准、质量、安全和可追溯性,降低合规风险。
腾讯云在AICon现场演示的ChatBI工具,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通过允许业务人员用自然语言生成报表,该工具将需求响应效率提升了10倍,大幅降低了业务人员对IT的依赖,印证了数据与AI深度融合的巨大潜力1。
超越技术:AI对企业与未来的深层影响
《Data+AI 下一代数智平台建设指南》的发布,不仅是一份技术路线图,更是对企业在AI时代生存和发展的战略性提醒。它预示着一个明确的趋势:到2028年,80%的GenAI商业应用将在现有数据平台开发1。这意味着,企业能否成功拥抱生成式AI,关键在于其现有数据基础设施的现代化程度和与AI的融合能力。那些未能有效整合数据与AI能力的企业,将在未来的市场竞争中面临被边缘化的风险。
此次发布,也凸显了AICon作为行业“点火器”和创新“点金石”的地位1。它不仅是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更是一个企业发布战略、连接生态、定义未来标准的黄金窗口。数据的核心地位被前所未有地强调,这不仅将驱动新的技术投资和平台建设浪潮,更将深刻影响企业内部的组织架构、人才培养和业务流程重塑。数据工程师、AI工程师与业务分析师之间的界限将变得模糊,跨职能协作成为常态。企业需投资于培养员工的“数据素养”和“AI素养”,才能充分利用下一代数智平台带来的红利。
从长远来看,这种对数据资产的重新聚焦,也将引发对数据隐私、数据安全和算法公平性等伦理议题的更深层思考。高价值数据资产的积累和利用,必须在严格的伦理框架下进行,以确保AI技术的发展能够真正造福社会,而非带来新的风险和不公。
AICon 2025北京站的落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清晰的AI未来图景:数据作为驱动力,智能平台为基石。它不仅是技术演进的风向标,更是企业通往智能未来的战略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