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滑跪」了?GPT-5「塌房」风波:AI从「神话」到「工具人」的辛酸转型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各位AI「老司机」们,OpenAI的GPT-5发布这次是真「翻车」了,用户集体「退货」要求旧版回归,活生生一出「熹妃回宫」大戏。这背后不仅是产品问题,更是一场AI从「神坛」走下、变身「工具人」的心理落差,提醒我们是时候管理对AI的「过高期待」了。

「熹妃,回宫!」这句梗最近真是火出了圈,连OpenAI的Sam Altman都得亲自「滑跪」,把旧版模型给请了回来。这波操作,无疑让 GPT-5 坐稳了「年度最失望AI」的宝座。大家满怀期待,结果却大呼「就这?」,甚至有人直言「还我4o!」1 话说回来,这锅真得 GPT-5 自己背吗?

AI也有「人设」崩塌时?GPT-5的「工具人」进化论

这次 GPT-5 的「塌房」经历,简直像极了苹果每年发布新iPhone的戏码。不是随便调侃,这种相似感,至少体现在两个层面,让人不禁直呼:「爷青结」!

首先是产品气质:GPT-5 功能确实清晰,但它的表达,怎么说呢,有点过于「规矩」。就像一个时刻遵守交通规则、没有一丝情绪波动的AI助理,它失去了早期模型那种「自带性格」的鲜活感。这不禁让人联想起……Siri!没错,那个我们用「嘿Siri」唤醒却总是让人哭笑不得的“AI助手”。当然,Siri的能力跟GPT-5比起来那真是「小巫见大巫」,但它们的定位却出奇地相似:助手型工具,行动规范、反应稳定,却缺乏情绪张力与互动趣味。 于是,全球用户开始怀念起那些与GPT-4o「吹水聊天」的日子,那种被「接住」的情感共鸣,现在成了「可遇不可求」。有用户在Reddit上吐槽:「GPT-5用起来更技术化,让人感觉在情感上变得更疏远。」1 是的,如果你恰好「讨厌细腻的情感和共鸣」,那GPT-5简直是你的「梦中情模」。

其次是发布节奏:Sam Altman之前可是「放卫星」的高手,每次出场都伴随着「瘫坐椅子上」的震撼。结果呢?GPT-5的上线,更像是一次「年度例行升级」——它确实有进步,也比前代更强,但要说震撼到「原地飞升」,那真是「不至于,大哥,真不至于」。这跟苹果每年「续航提升半小时,边框变细0.05mm」式的“创新”异曲同工。变强是在变强,用户却越来越无感。GPT-5刻意减少了对用户的「谄媚」和情感迎合,更偏向商务化、理性化的回应。这样的调整初衷也许是好的,有助于减少幻觉和偏见,但对于习惯被「温柔以待」的用户而言,却产生了强烈的心理落差。这并非GPT-5能力退步,而是一种新的信号——AI正在从神话时代,走进日常生活,变成一个「理性且高效」的**「工具人」**。

强制升级?奥特曼的「算力焦虑」与用户的「反PUA」

尽管旧模型「熹妃回宫」了,但用户心中的警铃早已敲响:「这次回归会持续多久?」。根据最新的回归计划,受限于宝贵的「算力」资源,旧版模型,比如4.5,从Plus用户有限可用,直接晋级为Pro用户专享。而GPT-5系列则被进一步拆分为三个不同选项,「自动」作为默认模型,这暗示着OpenAI正在以算力为主要考量,灵活配置模型。

OpenAI这次「先斩后奏」式的操作,无疑引发了一波用户的「反PUA」情绪。他们觉得类似的「强制下架」事情未来还会上演,OpenAI正在走一条「不回头」的路。

有趣的是,这一次,是用户比厂商更早意识到一个事实——技术的更新并非每次都意味着体验的「飞跃式进步」,有希望就有失望。Sam Altman之前可是把GPT-5的能力吹得「超乎想象」,甚至说「算力将成为未来最重要的货币」1。OpenAI一次次把自己推上神坛,从GPT-3的震撼,到GPT-4的横空出世,再到GPT-4o的「情感风格」,简直是「奇迹神话」连番上演。但「动不动就放卫星」,用户很快就会开始怀疑,这种「营销狂轰滥炸」是非常消耗人的。

这并非「希望变失望」的孤例。想当年,智能手机行业也经历了从「每一代都激动人心」到「就这?」的情绪变化;社交媒体也从「连接世界」的乌托邦,变成「信息超载」的泥潭,人们开始主动寻求「信息排毒」。现在,在大模型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叙事轨道上,用户再次走进了那个熟悉的阶段:失望不是因为相信太多,而是因为已经太了解「套路」。1

所以,与其说用户对GPT-5的反弹是一种「抗议」,不如说它是用户对「放卫星型营销」集体「醒来」的表现。而这,也许正是AI从「神话」走向「日常」的转折点,预示着一个更加理性、务实的AI时代正在来临。

告别「放卫星」时代:AI即将「祛魅」入凡尘?

那些率先拉响警铃的用户们是相当敏锐的,他们说得很有道理:GPT-5上线之后,旧模型被彻底放弃,完全只是时间问题。总有一天,列表里又会变回只有GPT-5系,或早或晚。我们不妨再次回看Siri,这个产品已经常年「没有更新」了,它成了iPhone里一个总是存在,但始终尴尬的「助手」——现在,用户对Siri基本上是「放弃」的心态1。对于GPT-5呢,还没放弃,但也有点「冷淡」。

诚实地说,GPT-5在能力层面上当然不像Siri那么「拉胯」,但我们面对两者时的「情绪」,却有惊人的相似。GPT-4带来的是「高能时刻」,GPT-4o带来的是最接近AGI的「想象」,那么GPT-5的核心关键词,可能只是两个字:求稳。 你可以说它「不好玩了」,可以说它「人机」,但更准确的表达也许是:它像一个「为效率而生」的版本。

这不意味着它的能力下降,恰恰相反,它在很多场景下变得更高效、更能完成任务。Sam Altman的目标是构建一个统一的AI生态系统,将AI融入人们的「整个生命周期」,成为类似「操作系统」的存在,甚至在未来能够通过编程与物理世界深度交互2。他认为编程将是未来模型与世界交互的主要方式之一,甚至预言2025年将是「智能体执行工作」的一年,特别是在编程领域2

然而,这样的变化不再激发我们的感官冲击,更多的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优化。如果你还没有开始主动管理自己的期待,那现在就是时候了。ChatGPT的周活用户已经高达7亿,任何一个改动都将引发巨大的声浪,保持更新,但更缓慢更小规模,是势在必行的策略。未来的AI更新,可能不会再是一场场「话题狂欢」,而更像是一次「系统补丁」,一次「参数调优」,一次你「get不到的微小升级」。而这,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它标志着AI正在从一个「奇迹」,走向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基础设施」。

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