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身智能热潮下的资本豪赌:宇树科技IPO的深层考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具身智能独角兽宇树科技正被资本的强劲推力裹挟,加速冲刺IPO,估值在数月内飙升至120亿元,这既是其技术实力与AI浪潮结合的产物,也反映了投资方急于变现的强烈冲动。然而,这场“豪赌”背后,具身智能行业尚未成熟的商业模式、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长期盈利路径的不确定性,都为宇树的未来蒙上了一层复杂面纱。

在人工智能浪潮的汹涌推进下,具身智能领域正成为全球资本竞相追逐的焦点。中国市场,一家曾默默无闻、如今炙手可热的四足及人形机器人公司——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正被其身后的庞大资本力量推向IPO大门。从C轮融资估值飙升至120亿元,到公司类型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再到年底前递交A股上市申请的预期,宇树科技的每一步都充满了资本的躁动与期待,但也伴随着对行业前景和商业模式的深刻疑问。

资本狂潮:估值飙升与IPO冲动

宇树科技的崛起,是AI时代“爽文”剧本的典型写照。这家成立仅九年的公司,凭借在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技术积累和成本优势,迅速站上潮头。尤其是在今年初登上央视春晚,为其带来了国民级的关注度。随之而来的是,腾讯、阿里、蚂蚁、吉利资本、中国移动旗下基金等科技巨头与产业资本,以及红杉、经纬创投、美团、顺为资本等顶级投资机构的争相押注1

华尔街见闻多方确认,宇树已于近期完成C轮融资交割,募集资金约7亿元,投后估值达到约120亿元。然而,这次融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据宇树投资人独家透露,今年4月,公司曾计划以70亿元的估值启动新一轮融资,却遭到手握优先认购权的老股东强烈反对,认为此估值“太低”。经过长达两个月的激烈谈判,新股东最终妥协,接受了近乎翻倍的估值溢价,这清晰揭示了科技大厂“上车”机器人赛道的迫切,以及其为获取战略协同效应所愿支付的高昂溢价1

这种“手慢无”的市场情绪,也延伸到了老股交易。在宇树融资计划未成型之时,数千万元的老股份额在三天内被抢购一空,部分投资者甚至愿意以100亿元以上的估值接盘。对于已经入局的机构而言,将宇树推向二级市场,是其实现投资回报、铺路退出变现的关键一步。一位宇树老股东直言:“现在不上市,可能就活不下来。”1 这句话,道出了在资本催化下,企业不得不加速奔跑的残酷现实。

5月底,宇树公司类型从“有限责任公司”变更为“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王兴兴也身兼CEO、CTO、董事、财务负责人等多重身份完成工商登记,这些都指向了其上市计划已箭在弦上。据悉,宇树计划年底前向交易所递交材料,大概率优先选择A股,并可能择机登陆港股,内部预期在今年底完成挂牌1。浙江省政府对硬科技的支持也成为宇树IPO的有利政策环境。

然而,在狂热的追捧之下,分歧和担忧也悄然滋生。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公开唱反调,宣布“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其担忧正是行业估值过快攀升所带来的高成本和高风险。宇树120亿元的估值,在部分老股东内部也引发了激烈的讨论,甚至有观点主张部分退出而非继续跟投。这凸显了在具身智能商业模式尚未完全清晰的当下,资本市场对估值合理性的深层考量。

技术基石与商业化挑战

宇树科技被资本青睐,并非空中楼阁,其背后是深厚的技术积累。在关节模组、主控板等核心部件上,宇树被业内评价为“整体做得最好”的企业之一。更引人注目的是,宇树凭借供应链整合能力,被誉为“价格屠夫”。兴业证券研报显示,宇树人形机器人G1的硬件总成本远低于特斯拉Optimus。王兴兴曾表示,未来机器人应该像猪肉一样“按斤售卖”,这反映了其对大规模量产和成本控制的信心1

更关键的是,宇树被视为全球AI实验室的“试验田”。早期,宇树70%的客户是海外实验室及英伟达、谷歌、Meta等科技巨头,其产品被用于AI训练和二次开发。去年末,宇树的四足机器人更被英伟达CEO黄仁勋看中,纳入其“合作严选”名单。这种“做二次开发产品”的商业逻辑,使得宇树不仅是一个硬件制造商,更成为AI模型落地物理世界的关键载体,证明其并非单纯的“大玩具”公司1

然而,即便拥有技术先发优势和独特的生态位,宇树在商业化路径上仍面临重重考验。目前,宇树的主要盈利能力来自于B端业务,即向研究机构和AI公司出售产品。2020年以来,宇树保持年度盈利,去年净利润接近一个亿,今年上半年业绩也表现不俗。但正如投资人所指出,这种盈利并非规模化的商业盈利,而是阶段性表现,且2C产品市场今年才开始大举发力1

这意味着,宇树亟需在C端市场找到可持续、规模化的应用场景。具身智能的终极形态和商业化前景,在行业内仍存在巨大争议。人形机器人能否成为消费者的必需品,能否实现从技术突破到商业成功的跨越,将直接决定宇树能否成为未来的王者。尽管行业分析认为,具身智能的前三四年主要落地场景可能是车厂装配、巡检搬运等工业及特种行业,但成本更敏感的家庭人形机器人,普遍认为要到2030年甚至更晚才能开始起量。

具身智能的未来与行业终局

当前,具身智能才刚刚驶入快车道,整个行业充满了探索与不确定性。智元机器人、银河通用、自变量机器人、傅利叶智能等众多玩家都在资本的催化下野蛮生长,竞争异常激烈。黄仁勋预测的通用人形机器人“ChatGPT时刻”虽备受期待,但“现在肯定还没有到”,王兴兴也清晰地意识到,宇树不会在具身大模型领域投入太多,而是等待行业的拐点1

这场被资本裹挟的机器人游戏,究竟能孵化出像新能源汽车这样的支柱产业,还是会像曾经被哄抢的共享单车行业一样最终一地鸡毛?这是所有参与者必须直面的终极拷问。对于宇树而言,其IPO后的必答题将是如何准确判断行业趋势、构建可持续的商业闭环。

宇树科技的上市,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拐点,更是整个具身智能行业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将检验资本对新兴硬科技的判断,也将为具身智能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商业应用提供一个生动的案例。在技术迭代与市场扩张速度的赛跑中,谁能率先找到并锁定具身智能的最终应用场景和商业模式,谁才最有希望通向王座。宇树能否穿越重重荆棘,成为具身智能时代的真正大赢家,仍有待时间给出答案。

引用


  1. 宇树科技IPO,一场输不起的资本豪赌·全天候科技·柴旭晨、周智宇(2025/6/27)·检索日期2025/6/27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