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中国机器人独角兽宇树科技正步入IPO快车道,其上市不仅顺应了全球“硬科技”的资本热潮,更象征着人形与四足机器人商业化探索的加速。然而,真正的考验在于如何将资本市场的“弹药”精准转化为可持续的技术领先与规模化应用,而非止于资本狂欢。
从电视春晚舞台上那群憨态可掬、步态灵动的机器狗,到如今传闻中即将提交IPO申请的精密企业,宇树科技(Unitree Robotics)的转型之路,恰如其产品从“表演者”到“生产力工具”的进化,引人深思1。这家估值已逾_百亿人民币_(约合14亿美元)的中国科技新贵,预计将于2025年第四季度向证券交易所提交上市文件2,此举无疑为全球沸腾的机器人赛道再添了一把火。
在全球经济增长面临结构性挑战的当下,资本的目光日益聚焦于那些有望重塑产业格局的“硬科技”领域。从人工智能到生物技术,从量子计算到,机器人技术无疑是其中耀眼的一颗星。宇树科技选择此时叩响资本市场的大门,并非一时兴起,而是踩准了时代的鼓点。全球数字化转型的洪流,叠加各国对科技自主可控的战略需求,使得科技股成为投资者趋之若鹜的避风港与增长引擎。在此背景下,机器人公司,尤其是那些在技术前沿有所突破的企业,自然被视为明日之星,其上市之路也显得顺理成章,甚至颇有些“水到渠成”的意味。
宇树科技的产品线目前主要围绕四足机器人和人形机器人展开。根据其披露的2024年数据,四足机器人的销售额贡献了约65%,而人形机器人则占据了**30%的份额,其余5%来自组件产品3。这其中,约有80%的四足机器人被应用于研究、教育和消费领域,仅有20%**涉足工业场景如检查与消防。人形机器人则完全服务于研究、教育和消费市场。这番数据,既展示了其在特定细分市场的卓越表现——其四足机器人出货量据称占据全球市场份额的六到七成4——也隐约透露出其商业模式的底色:目前仍偏重于早期市场和非工业应用,距离大规模、高附加值的工业化普及,尚有一段“机器狗的漫长跋涉”。
中国证监会浙江证监局的辅导备案,以及中信证券、北京德恒、容诚会计师事务所的护航,都为宇树科技的上市之路铺设了平坦的跑道1。无论是科创板对“硬科技”企业多元化上市标准的设计,还是港股市场对新兴产业的国际化包容,都为宇树科技提供了灵活的上市选项。这不禁让人想起《经济学人》常年的观察:当一个新兴产业的浪潮足够汹涌,连监管的堤坝也会适时调整以疏导资本的活水,避免阻碍创新之源。
然而,正如《经济学人》在剖析无数科技“独角兽”的起伏沉浮时所强调的,上市本身并非终点,而是一个更为宏大、也更为残酷的商业竞赛的开始。成功募集到的巨额资金,既是企业加速发展的“核燃料”,也可能成为盲目扩张、效率低下的“毒药”。宇树科技面临的最大挑战,将是如何高效、睿智地进行资本配置。这笔资金是应投入到核心业务的深耕细作,以拓宽工业应用和商业变现渠道?还是应激进地押注尚处于襁褓期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以期在未来的“具身智能”竞赛中抢占先机?亦或是用于全球人才的招募与前沿技术的基础研发,构建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人形机器人市场的“诸神之战”已然拉开序幕5,从特斯拉的擎天柱(Optimus)到波士顿动力的Atlas,再到Figure AI等新兴玩家,全球科技巨头和初创企业都在激烈角逐。宇树科技的入局,无疑让这场大戏更加精彩,但也意味着其将身处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烧钱速度惊人的高风险、高回报领域。如何将实验室里的精巧设计转化为生产线上的可靠伙伴,将消费市场的尝鲜者转化为工业领域的忠实用户,实现从“只烧钱不赚钱”到持续盈利的商业飞跃5,将是宇树科技管理层必须给出答案的核心命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宇树科技的IPO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全球资本市场对未来科技趋势的狂热追逐,以及“硬科技”商业化路径上的机遇与挑战。它的上市之路,或将成为一堂生动的案例课,教导我们如何在新兴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处,找到那条既能让机器舞动,又能让利润起舞的商业真谛。
引用
-
宇树科技公布上市计划人形机器人加速资本化进程 · 新浪财经 · (2025/9/3) · 检索日期2025/9/3 ↩︎ ↩︎
-
宇树科技四季度递交上市申请,目标或为科创板 · 潮新闻 · (2025/9/3) · 检索日期2025/9/3 ↩︎
-
宇树上市定档四季度人形机器人赛道迎资本“冲刺期” · 新浪财经 · (2025/9/3) · 检索日期2025/9/3 ↩︎
-
宇树上市定档四季度人形机器人赛道迎资本“冲刺期” · 东方财富 · (2025/9/2) · 检索日期2025/9/3 ↩︎
-
估值破百亿,宇树科技发起IPO,人形机器人"诸神之战"拉开序幕 · OFweek · (2025/7) · 检索日期2025/9/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