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资本宠儿到IPO困兽:明略科技在AI浪潮中的突围困境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数据智能老兵明略科技在多次折戟后,于2025年6月10日再次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试图在生成式AI的风口下完成IPO突围。这家曾获得27轮融资、估值一度高达29亿美元的“资本宠儿”,正面临营收利润双双下滑、研发投入锐减、市场竞争白热化以及历史战略失误带来的重重挑战,其能否在垂类应用爆发的当下重塑竞争力,仍是未知数。

明略科技(Mininglamp Technology),这家深耕数据智能领域近二十年的老兵,正处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继2024年招股书失效后,公司于2025年6月10日再度向港交所递交了上市申请1。这不仅是其IPO之路的又一次尝试,更是其在瞬息万变的AI时代,寻求战略破局的缩影。从曾经的资本宠儿到如今的IPO困兽,明略科技的挣扎折射出AI产业发展进程中,技术迭代、市场竞争与战略选择的复杂博弈。

从资本宠儿到估值困局:数字背后的挣扎

明略科技的前身“秒针系统”创立于2006年,凭借中国互联网Web2.0时代的在线广告测量和媒体预算分配工具,迅速在用户行为数据监测领域崭露头角。此后,公司率先打出“大数据”牌,并于2008年推出了中国首款使用大数据技术的广告监测产品。得益于先发优势和北京大学的技术背景,明略科技迅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招股书显示,自2010年起,明略科技完成了惊人的27轮融资,引入了包括腾讯、快手等产业投资方,以及淡马锡、华兴资本等数十家顶级财务机构,估值一度攀升至29.18亿美元1

然而,光环之下,财务压力日益凸显。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明略科技按2023年总收入计是中国最大的数据智能应用软件供应商。但其营收和利润表现却不尽如人意:2022年至2024年,营收分别为12.59亿元、14.62亿元和13.81亿元,呈现出2024年营收下滑的趋势。更令人担忧的是净利润,从2022年的16.38亿元锐减至2023年的3.18亿元,并在2024年仅录得790万元人民币的微薄利润1。尽管毛利率相对稳定,但营收和净利润的双双下滑,无疑给其IPO前景蒙上阴影。

公司的财务状况也显示出高度承压:截至2024年末,明略科技总负债高达87.81亿元,净资产为-64.00亿元,资产负债率高达368.79%1。雪上加霜的是,在当前生成式AI的“大模型”竞赛中,技术研发投入是决定企业未来竞争力的关键。然而,明略科技的研发投入却逐年减少,从2022年的7.51亿元降至2024年的3.53亿元1。这种在技术转折点上削减研发开支的举动,不禁让人怀疑其现金流是否已捉襟见肘,以及这是否会削弱其在下一代AI技术浪潮中的竞争力。

核心业务的护城河何以消退:竞争与战略之殇

明略科技的估值从29.18亿美元的峰值一路下滑,甚至在2023年10月F-1轮融资前一度跌至5亿美元,直至2024年F-3轮融资才回升至15亿美元,但仍接近腰斩1。这背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其曾经赖以生存的“技术稀缺性”护城河正在被快速侵蚀。

明略科技曾凭借构建多模态数据智能企业级知识图谱数据隐私保护体系形成技术差异化优势,并在2018年推出了国内首个中文知识图谱平台“明略智图”1。然而,随着深度卷积神经网络的成熟,以及此后大模型的爆发,市场涌现出一大批AI新势力。像“AI四小龙”——商汤、旷视等公司,尽管早期以视觉AI为突破口,但其以AI技术提供解决方案的模式,对明略科技构成了间接竞争。

更直接的威胁来自大模型创业公司互联网巨头。智谱AI等大模型公司推出的智能体产品,能够自主完成信息检索、数据分析、多步骤任务执行等复杂操作,直接冲击了明略科技的营销智能业务1。据天眼查数据,截至2025年6月,中国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已超过442万家,2024年更是达到87.4万余家,市场竞争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白热化程度1

与此同时,腾讯、字节跳动、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凭借庞大的用户基础、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在内容分发和广告营销领域拥有巨大优势,它们的入局使得明略科技在企业服务市场的竞争中显得力不从心。客户数据也印证了这一困境:2024年,明略科技的客户总数减少了39家,客户留存率从2023年的93.1%下降至87.0%1。这表明,其核心业务的拓新能力和客户粘性都在面临挑战。

除了外部竞争,内部的战略失误也加剧了明略科技的困境。2018年,明略科技并购了第三方广告监测竞争对手精硕科技,期望实现“1+1>2”的协同效应。然而,由于双方在技术体系、业务逻辑和团队协作上的难以融合,加上并购初期未进行裁员,导致运营成本激增,内耗加剧1

此外,明略科技在2017年开始的横向多元化发展,进入公共安全、零售、餐饮、医疗等众多行业,也分散了其有限的资金和精力。招股书显示,其行业解决方案在2024年甚至录得-202.3万元的毛利1。这种在多个战场疲于奔命的策略,在没有足够资金和经验支撑的情况下,无疑是对公司资源的巨大消耗,反而稀释了其在核心领域的优势。

生成式AI时代的破局:老兵能否再起?

面对内忧外患,明略科技并非没有看到转型的必要性。在大模型风口下,公司也积极推出了超图形检索增强生成 (HRAG)技术,并开始应用多模态大语言模型 (MLLM),试图完善其营销功能1。这表明明略科技试图抓住生成式AI的机遇,重塑其在数据智能领域的竞争力。

在当前全球生成式AI浪潮奔涌的背景下,基础模型能力正逐渐趋同。正如分析师所指出的,“垂直场景的多模态数据资产必将成为企业级AI竞争的新护城河”2。这正是明略科技有机会寻求突破的关键。其在过去近20年积累的多模态数据处理能力、知识图谱构建经验以及深厚的行业数据资产,如果能与前沿的生成式AI技术深度融合,确实有望在特定垂直领域形成新的竞争优势。例如,其在营销智能领域的积累,有望通过生成式AI实现更精准的广告内容生成、营销策略制定等。

然而,破局之路依然充满挑战。如何在财务高度承压、研发投入减少的情况下,真正实现在生成式AI领域的技术突破,并转化为可观的商业回报,是明略科技必须解决的难题。特别是当垂类应用市场爆发式增长,更多专注于垂直领域的创业公司可能迅速崛起时,明略科技这种“多线作战”的模式能否快速聚焦并取得领先,将是对其战略执行力的严峻考验。

明略科技的IPO突围,不仅仅是其自身的命运抉择,更是中国AI产业从“大而全”走向“专而精”、从技术积累走向应用爆发的一个缩影。其成败将为其他AI老兵在技术快速迭代的时代如何生存、转型和发展,提供一份宝贵的案例研究。

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