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TV里的AI MV,这是吃了“赛博见手青”吗?!打工人最后的避难所也沦陷了!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本以为KTV是打工人最后的“避难所”,结果发现里面的AI MV比“赛博毒蘑菇”还上头,沙皮狗跳舞、巨石强森盯人,简直是精神污染!这背后可不是AI不行,而是KTV为了省钱,把AI当成了“偷懒神器”,结果把顾客都“劝退”了。

曾几何时,KTV是无数打工人下班后的“精神绿洲”,一个可以放飞自我、吼出生活所有不爽的“避难所”。但最近,这片绿洲似乎也“不纯粹”了。有人发现,手机里的AI“榨菜”已经够泛滥了,从“切万物”到AI宠物视频,简直避无可避,可谁曾想,连KTV也沦陷了!1

不少年轻人在小红书上痛诉,如今连锁KTV的MV,那叫一个“邪乎”,癫得仿佛集体吃了**“赛博见手青”**。唱着邓丽君的《又见炊烟》,画面里赫然出现一队全副武装的沙皮犬;唱张悬的《张三的歌》,开屏就是巨石强森穿着超人服,用他那坚毅的眼神凝视你,看得你只想问一句:“他礼貌吗?”1

更让人“难绷”的是那抽风式的画面表现:前一秒小羊还在吃草,下一秒就诡异地站起来开始尬舞;人物一秒钟能换5个物种,配合万花筒般的色彩变幻,真让人怀疑是不是自带“赛博致幻剂”,越唱越晕,越看越癫。

KTV包厢,为何成了“赛博大粪”重灾区?

按理说,现在的AI技术都“卷”到飞起,各种AI生成视频都能以假乱真,甚至“骗过”我们的眼睛。那为啥KTV里的AI水平,还停留在“两年前威尔·史密斯吃意大利面”的阶段,甚至被戏称为“赛博大粪”?2

其实,用AI生成MV,对于音乐圈来说,早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特别是对那些预算有限的音乐人,这简直是条“邪修”路线。毕竟,拍一部正经MV动辄上百万,比如周董的《告白气球》,每秒成本得上万!而用AI呢?几百块,甚至网费+会员费,就能手搓一部“MV”。1

现在市面上,从快手家的可灵AI到全球流行的ChatGPT,各种大模型都能实现图文音生成视频。有些大牌艺人,比如关晓彤、五条人,甚至林肯公园,都会用AI来制作MV,就是为了追求那种“人类搓不出来”的奇妙视觉体验,制造一种独特的“癫感”。1

但问题来了,音乐人就算用AI,也是用“一个画面+歌词生成素材,再拼接剪辑”的精细活。可KTV面对的可是海量的歌曲库啊!面对几万甚至几十万首歌,如果每一首都花心思去“精剪”,那成本又上去了。

于是,KTV的“极大概率操作”就是——把歌曲的歌词、原有信息一股脑地扔给AI大模型,然后就等着它“自由发挥”了。

“亲,你说的‘炊烟’,我理解成了‘炊事班’,然后就配了个沙皮狗特种兵,是不是很惊喜?”

这不就是AI的“已读乱回”吗?输入信息多,但大模型训练素材可能少,或者KTV根本就没给它明确的指示。结果就是各种元素随机排列组合:猫猫狗狗、战舰大兵、巨石强森和“APT”(可能指某种抽象图案或通用元素)反复出现,美其名曰“省心”,实则全是偷懒

“精神污染”背后,KTV们也有三座大山要扛

难道KTV生意这么难做,还要用这种“鬼畜MV”来折磨顾客吗?其实,KTV也有自己的“苦衷”和“无奈”。

运营一家KTV,除了人力和装修,还有一座“大山”——版权费用。在KTV“野蛮生长”的年代,点到带有“仅限台澎金马地区使用”字样的盗版MV那是家常便饭,甚至连歌手本人去唱K都可能点到自己的盗版MV。1

随着版权意识的崛起,这块“金矿”自然不能被放过。2008年,中国音像著作权集体管理协会(音集协)应运而生,成了各大版权方的“代收人”。起初KTV们不以为意,直到2018年音集协一纸公告,收回了陈奕迅、林忆莲等一大批热门金曲及MV的版权,直接让KTV失去大量客流,再加上网络K歌APP的冲击,线下KTV才彻底“怂”了。1

数据显示,2021年就有超万家KTV和音集协签约,当年KTV的版权使用费收入近3亿元,到2024年更是飙升到将近5亿元!1

别看规定里每首歌8-12元/年,MV还要另算。对连锁KTV那庞大的曲库来说,如果每首歌都用正版MV,一年下来,百万级的成本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继续用盗版?轻则歌曲下架,KTV被同行“踩在脚下”;重则面临音集协的巨额罚款,得不偿失。如何在“合理地”规避这笔巨额版税,成了KTV们的共同课题。

其实,日本、韩国这些卡拉OK文化发达的地区,也面临同样的问题。日本人爱K歌,版权保护也严格,他们怎么解决的?答案有点“老套”——自己拍! 日本连锁KTV会根据歌曲内容,自行拍摄一些百搭、好拍又不算侵权的“背景画面”,简单剪辑一下就“滥竽充数”了。1

但对于中国KTV来说,面对上万首歌曲的曲库,再一首首补拍,那时间、那成本,简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于是,在“手搓MV”、“冒险盗版”和“花钱买正版”之间,KTV们选择了看似最“机智”的**“邪修”AI制作MV**。他们也知道体验不好,所以有的KTV还会问你,想看“正版MV”还是“AI癫痫MV”。答案很明显,消费者可不想为KTV的省钱买单。

AI不是“夕阳行业”的解药,但可以是“回春丹”

KTV,即便现在随处可见,但已经是不折不扣的**“夕阳产业”**。一个行业“夕阳化”的征兆,就是它开始盲目追逐各种风口。

  • 餐饮火的时候,KTV把火锅烧烤搬进包厢,美其名曰“吃着火锅唱着歌”。
  • 剧本杀、桌游爆火,KTV也赶紧买几套,雇几个DM,在包厢里“搞事情”,搞得顾客都不知道自己是来唱歌还是来“狼人杀”的。
  • 甚至元宇宙概念炒作时,也冒出了“元宇宙KTV”这种听起来就“赛博朋克”的新产物。

而现在,KTV又把目光投向了最火的噱头:AI。在点评网站上搜索,不少KTV已经把“AI帮唱”等字眼加入了店名。但当AI噱头真正落地到KTV包厢,就变成了群魔乱舞的AI制作MV。3

站在KTV的角度,这简直是一石二鸟:既节省了版权成本,又搭上了AI热点,增加了“科技感”噱头。但对于消费者来说,这种“赛博精神污染”的体验,只会让KTV消费变得如坐针毡,甚至劝退。4

如果任由这种低质量的AI MV普及下去,对于本就处于“夕阳阶段”的KTV来说,恐怕不光没捞到噱头,反而败坏了多年口碑。

说白了,无论是滥用AI,还是过去加塞剧本杀、餐饮,KTV越来越忙却越来越惨的原因只有一个:只顾追逐噱头,忽视了真实消费体验。 KTV的核心是唱歌,所有技术和功能都应该围绕“唱歌”体验展开。

其实,AI技术在KTV里,明明有无数“正确打开方式”:

  • 比如,魅KTV曾经推出过AI修音服务,让“五音不全”的社恐们也能大胆开嗓,简直“功德无量”!3
  • 有的KTV附带AI打分系统,根据你的发挥给予“彩虹屁”式的肯定,给予消费者满满的“情绪价值”。
  • 在MV方面,AI也可以大展身手:
    • AI换脸:用面部采集+AI技术,把MV主角换成顾客自己,那沉浸感和可玩性,直接拉满!
    • AI修复:把那些“高糊画质”的古早MV,用AI修复成高清,让经典金曲也能在高清时代“重焕新生”。

这些AI的“正确打开方式”本应得到足够重视,但无奈的是,为了节省成本而被大规模启用的AI制作MV,却成了KTV里的“AI担当”。

总而言之,再先进的科技,最终还是要为“用户体验”服务。只要商家有心,AI完全可以成为KTV的“回春丹”,而不是让人看了就想“静音”的“赛博见手青”。

引用


  1. 打工人的“避难所”,快被AI搞疯了·金错刀·宸希(2025/8/14)·检索日期2025/8/14 ↩︎ ↩︎ ↩︎ ↩︎ ↩︎ ↩︎ ↩︎ ↩︎

  2. AI入侵KTV,赛博大粪包围生活·虎嗅·(2025/8/5)·检索日期2025/8/14 ↩︎

  3. 科技赋能娱乐新生态,魅KTV如何用AI重塑KTV行业未来?丨 ...·亿邦动力·(2025/8/5)·检索日期2025/8/14 ↩︎ ↩︎

  4. KTV用AI生成的MV惊现骷髅店员称几乎所有客人都要求关掉·新浪财经·(2025/8/5)·检索日期2025/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