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暴眼中的领航者:Nick Turley与ChatGPT的共情、增长及未来远航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在ChatGPT经历GPT-5发布风波之际,OpenAI副总裁Nick Turley展现出一位务实而富有同理心的产品领袖形象。他不仅坦诚复盘决策失误,更深刻洞察用户对AI的情感依恋,并致力于在追求高效解决问题的同时,确保AI产品在商业与伦理维度上对社会负责,最终实现从“聊天框”到“超级助手”的宏大愿景。

在一片喧嚣的数字海洋中,即便是最坚不可摧的巨轮,也难免遭遇风暴的洗礼。当OpenAI耗时良久、承载万众期待的GPT-5模型正式上线,本以为将是一场技术突破的狂欢,不料却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用户抗议”——如同潮水般涌来的负面评价,将这位科技巨头的副总裁、ChatGPT的负责人Nick Turley推向了风口浪尖。用户控诉GPT-5“冷冰冰”、缺乏“人味儿”,更直指OpenAI“剥夺了用户的选择权”。这场“用户差评风波”不仅是一次技术迭代的阵痛,更成为了一面镜子,映照出AI时代人机关系中那些未曾预料的深层情感联结。

潮汐中的坦诚与反思

面对Reddit和X平台上铺天盖地的“花式吐槽”,Nick Turley以一种令人意外的坦诚,迅速而坚定地站了出来。在他的脸上,或许能读到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位产品负责人面对挑战时的冷静与深刻反思。他承认,在GPT-5发布后“没有继续提供GPT-4o,哪怕只是过渡阶段,也是个失误。”1 这句话,没有推诿,只有对用户声音的直接回应。

他坦言,让他“有点意外”的,不仅是如此庞大用户群体的复杂性,更是用户对特定AI模型所产生的“强烈情感”1。用户们口中的“一夜之间失去了唯一的朋友,像经历了一场死亡”、“害怕和GPT-5交流,因为感觉像出轨了”1——这些近乎文学化的表达,无疑超越了冷冰冰的数据指标,直抵人内心深处对陪伴和理解的渴望。这让OpenAI开始重新审视AI的“副作用”:情感依赖。Turley直言不讳地表示:“这并不是我们打造ChatGPT时想要的效果。这是个副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并深入研究。”1 这位来自硅谷的产品领袖,展现出一种超越技术层面的共情能力,试图理解数字连接背后的人性需求。

OpenAI最初决定用GPT-5完全取代GPT-4o的出发点是追求“简洁”——Turley认为,这对于那些“不泡Reddit,不刷推特”的“大多数普通用户”来说是正确的决策1。在公司内部,他们坚信,简化选择能降低认知门槛。然而,他们低估了重度用户的需求,尤其是在付费订阅方案中未提供模型选择的盲区。这种两极分化的用户反馈,促使OpenAI迅速迭代,重新上线GPT-4o,并承诺未来将提供更清晰的模型下线时间表,以及“保持简洁,但为重度用户保留完整模型切换选项”1的策略。这像是一场平衡艺术,如何在高效与个性化、普惠与专业之间找到最佳结合点,是摆在Turley面前的长期考题。

产品哲学的深层逻辑

Nick Turley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创始人,但他从ChatGPT的“10天冲刺”项目伊始便深度参与,见证并塑造了这款“史上增长最快的产品”2。他的产品哲学,与许多追求用户时长、高活跃度的互联网公司截然不同。OpenAI的目标是“高效解决问题,这往往意味着减少用户使用时长”1

“我们公司有资本做这些改进,也没动力让你花更多时间在产品上。我们的商业模式很简单:免费用,喜欢就订阅。”1

这种“无动力”哲学,构成了OpenAI在AI伦理和安全性方面的重要前提。Turley强调,当听到用户将ChatGPT视为“唯一的朋友”时,他们便开始警惕并采取行动。他们与全球90多位心理健康专家进行交流,不断迭代模型行为,甚至推出了“过度使用提醒”,温和地提示用户避免过度依赖。

“正因如此,我们会在这方面努力,希望最终能给出一个明确的肯定答案,让我能够放心地告诉人们在遇到困难时更多地使用这款产品。我认为我们有机会实现这一点。”1

他心中有一个清晰的衡量标准:能否真心实意、满怀信心地向“身处困境的家人”推荐ChatGPT1。这不仅是对产品能力的拷问,更是对科技伦理的坚守。这种人文关怀与商业逻辑的统一,正是Turley所认为的OpenAI与早期社交媒体浪潮的根本区别。

增长的奥秘与商业的边界

ChatGPT以其惊人的速度,在短短一年内周活跃用户达到7亿,占据全球人口的10%2,但其增长并非偶然。Turley将其归因于三大驱动力:模型能力提升、科研与产品复合创新,以及经典的增长手段。例如,仅仅是取消ChatGPT的登录限制,就带来了巨大的新增用户1

然而,面对数亿免费用户和数千万付费用户(2000万付费用户)的庞大规模1,仅靠订阅模式能否长久支撑,是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Nick Turley对此却异常乐观,他发现“即使是最近的用户群体,其付费率也与早期用户相当甚至更高”1,这颠覆了产品成熟后付费率会下降的传统认知。此外,企业级市场的巨大潜力也让OpenAI充满信心,企业用户数已从几个月前的300万增长到500万。

关于广告,这个科技巨头难以避免的话题,Turley并未完全关闭大门。他承认“也许在某些市场上,用户不愿意付费,但我们仍希望提供最优质、最新鲜的服务。这种情况下,或许可以考虑其他间接的变现方式。”1 但他也强调,如果引入广告,必须“非常谨慎和深思熟虑,确保体验优雅”,因为ChatGPT的“魔力在于它能为你提供最符合需求的答案,中间没有其他利益相关者干扰”1。他强调的红线是:佣金绝不能影响ChatGPT的推荐内容,其核心价值必须坚守“完全独立地选择推荐内容,不受任何干扰”1。这种对产品纯粹性的执着,是其商业探索中的一份清醒。

此外,OpenAI也在积极探索“交易抽佣”的商业合作模式,例如与商家探讨通过ChatGPT发现和购买商品后收取佣金。从用户行为来看,人们已经开始在ChatGPT上讨论购车、购房等传统电商不擅长的领域,这预示着巨大的商业机会。

幻觉、形态与未来的超级助手

作为一名资深产品经理,Nick Turley对AI的“幻觉”问题有着清醒的认识。尽管GPT-5已大幅改善,但“约十分之一的响应可能包含幻觉”1的事实仍无法忽视。他认为,完全消除幻觉“以前认为不可能”,但现在已经成为必须制定计划去实现的目标,并坚信“正确的产品形态必然是大语言模型与事实依据相连”1,这也是整合搜索功能的原因。他不再做年度预测,只敢给出两种判断:“最终会实现的,和下一季度能实现的”1

对于ChatGPT为何仍停留在“聊天机器人”的形态,Turley坦言自己也“十分困惑”1。他揭示了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

“ChatGPT原本只是个用于更宏大产品的临时原型。我们本想打造‘超级助手’——能通过多种形态提供全方位帮助的产品。”1

这款“临时原型”却意外获得了巨大成功,证明了自然语言交互的巨大潜力。但他强调,“自然语言交互界面并不等同于聊天形式”1。OpenAI对产品形态有着“更宏大的愿景”1,例如“Canvas”功能让用户与AI协同创作而非仅仅对话,以及未来GPT-5能根据不同场景实时渲染定制化用户界面的设想——比如数据分析时生成电子表格,旅行规划时创建小型网页应用。

这种“按需生成定制化软件的能力,通过自然语言驱动更丰富的UI交互”1,是OpenAI构建“超级助手”战略的核心。它意味着ChatGPT将逐步覆盖现有浏览器的许多职能,成为“人们连接互联网的界面”1。尽管此前关于收购Chrome的言论被“严重断章取义”1,但Turley确认,ChatGPT“终将承担越来越多现有浏览器的职能”1

在访谈的尾声,Nick Turley分享了OpenAI与苹果合作的顺利进展,并展望了AI技术融入iOS每个角落的可能。他认为,这种合作将持续深化。对于用户自定义AI人格的未来,他透露,目前正在通过现有的四种人格收集数据,但最终可能会允许用户完全自定义,就像“交友过程:初识时因性格投缘成为朋友,之后共同成长演变”1

Nick Turley,这位在ChatGPT背后运筹帷幄的决策者,以其务实、坦诚、富有前瞻性的产品哲学,引领着OpenAI在技术、商业与伦理的复杂交织中探索前行。他深知,ChatGPT的旅程远未结束,正如他向团队灌输的“创业首日”心态,挑战与机遇并存,而他对“超级助手”的宏大愿景,正一步步从概念走向现实,重塑我们与数字世界交互的方式。

引用


  1. 智东西:ChatGPT负责人深度复盘:我们做错了什么?·智东西·陈骏达 (2025/8/19)·检索日期2025/8/20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 The fastest growing product in history | Nick Turley (OpenAI)·Lenny's Podcast·Lenny Rachitsky (2025/8/9)·检索日期2025/8/2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