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王冠上的权衡与棋局的变幻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摩根大通的报告揭示了AI领头羊OpenAI正面临内外双重挑战:核心模型优势受侵蚀、市场趋于商品化,迫使其向AI代理与硬件“升维”求生;与此同时,其独特的治理结构正成为融资与战略扩张的“定时炸弹”,未来成败系于能否在资本倒计时前完成内部革命。

当人工智能的浪潮席卷全球,将无数旧秩序冲刷殆尽时,OpenAI无疑是那艘高悬于浪尖的旗舰。自其ChatGPT于2022年11月问世以来,这家曾沉浸于实验室深处的机构,骤然跃升为估值高达3000亿美元的行业领军者,坐拥逾8亿用户——一个足以让任何老牌科技巨头艳羡的数字。然而,正如华尔街的鹰眼所捕捉到的,在一片耀眼光环之下,一份来自摩根大通(J.P. Morgan)的深度剖析报告,却为这顶王冠增添了几分荆棘的重量,揭示了一个远比公众认知更为错综复杂的现实。

报告开宗明义,直指OpenAI赖以成名的“护城河”正变得“日益脆弱”。昔日技术霸主的辉煌,正在模型竞技场上遭遇尴尬。曾一度独占鳌头的GPT-4模型(发布于2023年3月),如今在用户偏好基准LM Arena的榜单上,已滑落至第951。这并非技术进步的自然迭代,更像是一场残酷的“大逃杀”——谷歌的Gemini 2.5 Pro以其成本效益后来居上,而中国的DeepSeek-R1亦重返前列。这无情地印证了一个新兴行业的铁律:在快速迭代的技术浪潮中,任何“单一供应商都无法持续保持竞争优势”。模型的“商品化”趋势已不可避免,而伴随其后的,则是商业世界中最原始、也最残酷的“价格战”。为了与成本更低的劲敌抗衡,OpenAI已不得不将其o3模型的API价格大幅下调80%1。这场从纯粹性能“军备竞赛”到“性价比”比拼的转变,对于严重依赖消费者订阅(占收入约75%)和API收费的OpenAI而言,无疑是一场收入与利润的双重考验。

“升维”求生:从算法到代理与实体

面对核心业务日益商品化的严峻现实,OpenAI显然不能坐以待毙。摩根大通的报告指出,由于高昂的“推理成本”和被不断侵蚀的“模型定价能力”,仅仅依靠订阅和API的商业模式已难以支撑其巨额估值。于是,OpenAI正在上演一场“升维求生”的战略大戏,试图从一个“模型工厂”,加速进化为一个“智能代理生态系统”,以构建更持久的竞争壁垒。

这场“升维”的核心,是向AI代理领域的全面进军。7月17日发布的ChatGPT代理和5月16日发布的Codex,被视为仅仅是冰山一角。这些能够处理复杂任务的通用代理,被OpenAI寄予厚望。据媒体报道,公司预计AI Agents业务收入将从目前的约30亿美元,激增至2029年的290亿美元,届时将占据总收入的近四分之一2。CEO萨姆·奥尔特曼(Sam Altman)的宣言更是掷地有声:

"我们相信,在2025年,我们可能会看到第一批AI代理'加入劳动力'并实质性地改变公司的产出。"1

与此同时,OpenAI也在积极布局硬件,试图将AI智能嵌入物理世界。5月21日,其以高达65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由知名设计师乔尼·艾维(Jony Ive)创立的硬件初创公司io Products1。这笔交易的背后,是奥尔特曼“改变人机交互方式”的宏伟愿景——一个他认为可能为OpenAI带来万亿美元市值的机会。再辅以向企业提供起步价高达1000万美元的AI咨询服务,以及管理层对广告收入模式的试探(尽管奥尔特曼对此持谨慎态度),OpenAI的战略意图已然清晰:当模型本身不再是牢不可破的城墙时,便通过无处不在的智能代理和软硬件结合的生态,将用户深度锁定在自己的体系内,从而建立起一道更为坚固的商业护城河。

结构性宿命与资本的倒计时

如果说外部竞争是OpenAI面临的“明枪”,那么其独特的内部治理结构,则是报告揭示出的“暗箭”,且这支暗箭已然射出,甚至伤及了它的盟友。报告将焦点对准了OpenAI“非同寻常的组织结构”——一个由非营利组织最终控制营利实体的复杂设计。这一最初为确保公司使命不被商业利益压倒的理想主义产物,如今正成为公司发展的现实掣肘,甚至可能成为其商业战略的“致命内伤”。

去年的CEO罢免风波,已然让世人窥见了这一结构所蕴含的风险。而摩根大通报告中提及的Windsurf收购案因微软获取Windsurf IP的问题而告吹,更是将这一架构的潜在危害推至台前1。然而,更令人警醒的是,这一“公司结构”的风险,正因一项高达400亿美元的巨额融资安排而被急剧放大。报告指出,其中200亿美元的到账,是以“公司在年底前完成对‘经济瀑布’(economic waterfall)的资本重组”为前提条件的1。所谓的“经济瀑布”,是决定投资者回报顺序的复杂股权安排,而其重组的核心,正是对现有治理结构的重大调整。

OpenAI已宣布计划从“有限盈利公司”转型为结构更简单的“公益公司”(PBC),但这需要董事会和主要投资者(尤其是持有少数经济权益的微软)的同意1。至此,一条致命的逻辑链条完全闭合:导致收购失败的内部治理结构,正是那笔200亿美元融资条款所要求改革的对象。解决这一内部矛盾,已不再是一个可供从容讨论的长期选项,而是一个有明确截止日期、并与公司数百亿美元现金流直接挂钩的、迫在眉睫的生存任务。与此同时,日益白热化的AI人才争夺战也让OpenAI腹背受敌。尽管奥尔特曼曾反驳称“布道者战胜雇佣兵”,但OpenAI近期人才流向Meta和谷歌的事实,凸显了招募和留住顶尖AI人才的困难,尤其是在高达1亿美元以上的薪酬方案被提供给行业翘楚的背景下。

摩根大通的这份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远比公众认知更为复杂和充满挑战的OpenAI。它依然是AI时代的王者,手握无与伦比的品牌、庞大的用户基础和雄厚的资本。但它的王座之下,正陷入一场艰难的双线作战。在外部战线,技术“王座”的快速更迭和“商品化”浪潮的袭来,正无情地侵蚀其核心护城河,迫使其投入一场高风险的资本豪赌。而在内部战线,其与生俱来的“结构原罪”——那个为理想主义而设计的治理结构,正与商业现实发生激烈碰撞,不仅引发了与关键盟友的裂痕,更直接威胁到公司的融资命脉和战略执行。OpenAI的未来,可能不仅取决于它能否在AI代理和硬件等新战场再次引领创新,更取决于它能否在年底的最后期限前,成功拆解那颗由自己亲手埋下的“定时炸弹”。这场王座上的革命,或许才刚刚开始。

引用


  1. 摩根大通首份非上市公司深度报告:OpenAI的“王座”与“枷锁”·36氪·硬AI 高智谋(2025/7/21)·检索日期2025/7/21 ↩︎ ↩︎ ↩︎ ↩︎ ↩︎ ↩︎ ↩︎

  2. OpenAI的多模态大模型转型:内外挑战下的新战略·搜狐·未知作者(2025/7/21)·检索日期2025/7/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