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特曼的预言与OpenAI的困境:泡沫中的炼金术与数字基石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OpenAI首席执行官山姆·奥特曼一面警示AI产业泡沫风险,一面却引领公司寻求万亿美元级别融资,凸显其作为“清醒的泡沫制造者”的独特角色。尽管估值高达5000亿美元,其商业模式正从单纯的模型提供商向“AI基础设施服务商”转型,试图通过有形应用和算力资源,在狂热的资本盛宴中寻找坚实基石,以抵御潜在的市场修正。

当一位自称炼金术士的人,同时警告着黄金的纯度,这本身就是一出引人深思的商业剧。OpenAI的掌门人山姆·奥特曼,这位硅谷新时代的先知,毫不讳言地承认人工智能领域正处于一个“泡沫”之中。他以其惯有的坦率,向记者们抛出了一个直白的“是的”——是的,我们正处在AI泡沫里。然而,就在他发出这番警世箴言的同时,他麾下的OpenAI却在寻求高达60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目标估值直抵令人咋舌的5000亿美元,有望超越SpaceX,登顶全球最具价值的非上市公司宝座。这不禁令人玩味:在这场数字时代的淘金热中,奥特曼究竟是手持罗盘的向导,还是最大的掘金者?

奥特曼的警惕并非空穴来风。他观察到,在AI圈子里,“三个人,一个想法,就能以几百亿美元的估值获得融资”,这种非理性行为,他预言“有人会在那里被烧得很惨”。此情此景,不禁让人回想起上世纪末那场互联网泡沫破裂前的癫狂。彼时,估值建立在承诺而非利润之上的公司比比皆是。OpenAI自身,即便预测2025年营收可达127亿美元,相较于其5000亿美元的估值,依然拥有着业界罕见的“市梦率”。这使得奥特曼在扮演泡沫清醒批评者的同时,也成为了其最大推动者。他的宏伟愿景——构建通用人工智能(AGI)——需要**“数万亿”美元的计算资源,这笔巨款显然超出了传统风险投资的承受范围,驱使他探索“新型的金融工具”来为这场无止境的算力军备竞赛提供弹药。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奥特曼本人在OpenAI不持有股权,年薪仅为76001美元**,这让他看似超然于世,却又紧密捆绑于这场资本洪流。

估值狂潮:一场清醒的泡沫派对

这场泡沫的形成,并非OpenAI一家之功。包括微软、亚马逊、Alphabet和Meta在内的科技巨头,都在过去几年大幅增加了资本支出,预计今年将投入超过2000亿美元用于AI基础设施建设。乔治梅森大学经济学教授亚历克斯·塔巴罗克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为AI建造家园的速度,比我们为人类建造家园的速度还要快。” 这背后是市场对AI需求永无止境的信念,以及对未来增长曲线的无限乐观。一旦用户需求增长放缓,或对现有模型的兴趣减退,这些耗资巨大的数据中心,就可能从核心资产变为沉重负担。这与2007年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前的景象何其相似,那时所有人都相信房价会永远上涨。

OpenAI的首席财务官萨拉·弗莱尔对奥特曼的“泡沫论”给出了更为务实的解读。她强调公司拥有多元化的客户基础,可以避免“客户高度集中”带来的泡沫风险。她将数据中心比喻为房地产,认为OpenAI正处于**“房地产市场的初期”,公司希望“随着时间推移,拥有那栋房子——拥有所有的基础设施”。这反映出OpenAI在应对高估值和巨额支出的同时,正努力为其业务模式寻找坚实的物理锚点。她透露,微软已经向OpenAI投入了近140亿美元**,并且OpenAI正与微软、甲骨文合作推进一项名为“星际之门”(Stargate)的AI基础设施项目,计划未来四年在美国投资5000亿美元。这种规模的投资,已然突破了传统企业资本支出的想象边界,吸引了银行和私募股权公司的目光,使得债务融资成为下一条探索路径,甚至在考虑**“其他有趣、新颖的方式”**来实现融资1

基石之上:基础设施的未来与新的商业图景

尽管泡沫论甚嚣尘上,但AI的狂热与本世纪初的互联网崩盘相比,也存在着本质的不同。互联网泡沫时期,许多公司仅仅是凭借一个域名和商业计划书便获得高估值,商业模式未经证实。而今天的AI技术,已在医疗保健(辅助诊断)、金融行业(风险评估)及各行各业的自动化流程中找到**“有形应用”。这些应用正在创造实实在在的经济价值,并为AI公司带来收入。OpenAI的37亿美元年收入,尽管与5000亿美元**的估值相比微不足道,但这毕竟是真实且快速增长的数字,为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基本盘,使其不至于像当年那样,一旦概念破灭便一无所有。

在此背景下,OpenAI正加速其商业模式的演进。弗莱尔透露,公司未来可能会定位为AI基础设施服务提供商1。这意味着,除了销售模型API,OpenAI还可能直接出售其庞大的算力。这一战略转型,将其从一个单纯的产品公司,推向一个类似于亚马逊AWS或微软Azure的平台型企业。通过提供基础动力,OpenAI不仅能拓宽收入来源,更能增强其抵御市场波动的能力,从而在未来数字经济的版图中占据不可或缺的一席之地。

奥特曼对未来抱持着极致的乐观,他预言到明年,ChatGPT处理的对话数量可能会超过人类之间对话的总和。即便这一预言听起来过于大胆,它也揭示了奥特曼对AI技术渗透日常生活的深度想象。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即使泡沫破裂,基础设施仍将是宝贵的遗产。互联网泡沫后遗留的光纤网络,为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兴起铺平了道路。同样,即便当前的AI应用泡沫被抽空,今天投入巨资建设的数据中心和计算集群,也可能作为数字文明的“遗产”存留下来,为下一代更强大、更普惠的AI技术提供肥沃的土壤。这场看似矛盾重重的AI盛宴,或许正如奥特曼所言,既是一场清醒的泡沫,也是人类通往新纪元的数字基石。

引用


  1. OpenAI首次明确公开讨论上市可能性,首席财务官:未来或出售AI基础设施服务·华尔街见闻·房家瑶、赵雨荷、张雅琦(2025/8/20)·检索日期2025/8/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