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OpenAI正从对微软的云服务依赖中挣脱,通过“星际之门”计划与甲骨文、软银等联手打造庞大的自营算力基础设施,并押注自研芯片,以期建立独立的“算力帝国”。这不仅是一场技术军备竞赛,更是对未来AI时代核心战略资源控制权的万亿美元级豪赌,重塑着全球科技产业的权力版图与资本流向。
数月来,人工智能领域那场看不见的“算力军备竞赛”,终于在近日以数笔重磅交易撕开了帷幕。OpenAI,这个一度被视为微软数字版图上璀璨明珠的生成式AI巨头,正上演一场史诗级的“脱钩”大戏,意图摆脱昔日恩主的束缚,亲手铸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算力帝国”。这不仅是奥特曼(Sam Altman)的个人雄心壮志,更是未来数字经济时代权力格局重塑的预演。
这场博弈的核心,正如《经济学人》一直强调的:谁掌握了稀缺的战略资源,谁就能定义未来。在工业时代,那是石油;在信息时代,那是数据;而在如今这个AI纪元,无疑是那颗颗跳动的芯片和支撑其运转的庞大计算能力。OpenAI,这个曾靠英伟达(Nvidia)芯片和微软(Microsoft)云服务“输血”的初创公司,如今羽翼渐丰,已不甘寄人篱下。
数字普罗米修斯:从锁链中解脱
OpenAI与微软的“蜜月期”曾是科技史上的一段佳话。微软初期投入逾130亿美元,成为OpenAI最大的“金主”和独家云服务供应商,为ChatGPT的横空出世提供了燃料1。彼时,这被视为一项双赢的交易:OpenAI获得天价算力支持,而微软则将前沿AI技术无缝整合到其Azure云服务中,引来无数AI客户蜂拥而至,一度令其云业务营收增速突破100%1。然而,蜜月终有结束之时。当萨提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眼睁睁看着奥特曼在短短数日内被罢免又复职的闹剧,他开始意识到,过度依赖单一AI伙伴,无异于将公司的未来系于他人腰间。
“房间里的大象”——OpenAI的公司重组问题,开始成为双方关系中最敏感的神经1。微软,作为最大投资者,对OpenAI的IPO计划握有关键否决权。围绕控制权、收入分成与云服务独占权的拉锯战旷日持久。最终,OpenAI以将28%的股权拱手相让给微软为代价,换取了后者对公司重组和“公益公司”(PBC)转型的开绿灯1。这意味着OpenAI的非营利实体将持有新公益公司约1000亿美元的股份,并能享受原本微软高达500亿美元的收入分成削减,为其未来巨大的算力开销留下了宝贵的“弹药”1。更重要的是,微软正式告别了对OpenAI云服务的“独占时代”,转为“优先购买权”1。这看似温和的条款修订,实则是OpenAI挣脱枷锁、迈向独立的第一步,也是其“算力帝国”梦想得以实现的关键前提。
“星际之门”:新数字帝国的奠基石
OpenAI之所以不惜一切代价争取独立,原因无他:算力,它真的不够用。ChatGPT用户规模已达10亿,订阅收入破百亿美元,市值飙升至5000亿美元,但其背后是对计算资源无底洞般的渴求1。奥特曼曾公开“求援”GPU,抱怨“我们的GPU正在崩溃”,这背后是模型训练和推理成本的指数级增长。据估算,到2029年,OpenAI的耗资将高达1150亿美元,其中绝大部分将用于自建数据中心和服务器芯片的投资1。对OpenAI而言,算力短缺已成为制约其通往通用人工智能(AGI)道路上的“阿喀琉斯之踵”。
于是,“星际之门”(Stargate)计划应运而生,这不啻为一场数字世界的“登月计划”2。在微软的“放行”下,OpenAI迅速与甲骨文(Oracle)签署了一份长达五年、价值高达3000亿美元的“天价”云服务合同,这笔交易促使甲骨文股价单日暴涨36%,创下32年来的最高纪录1。这份合同将为OpenAI提供4.5千兆瓦的数据中心容量,相当于两座三峡大坝的发电量,足以部署超过200万枚AI芯片13。该计划不仅限于美国本土,更计划落户英国,并与沙特阿拉伯等中东国家洽谈,利用当地丰富的能源资源,构建一个面向全球的AI基础设施网络1。这并非简单的采购云服务,而是OpenAI试图将整个AI基础设施——从数据中心到服务器,从电力供应到网络连接——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从根本上改变其商业模式,降低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并最终控制成本。
更具战略意义的是,OpenAI与博通(Broadcom)合作,计划于明年投产代号为“Titan”的自研AI芯片1。此举直指英伟达在AI芯片市场高达**80%**的垄断地位。定制化芯片不仅能显著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赋予OpenAI在硬件层面实现技术自主权,从而在未来的AI算力棋局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至此,OpenAI的野心昭然若揭:它不只想成为AI算法的领导者,更要成为AI基础设施的生态主导者,就像工业时代的石油巨头,它要控制从勘探到炼化的全产业链。
资本的审判与帝国的荆棘
然而,宏伟的“算力帝国”梦想背后,是实实在在的“钱从哪里来”这一根本性问题。OpenAI当前年收入约127亿美元,而仅甲骨文的合同年均支出就高达600亿美元,这还不包括其他运营、研发及自研芯片的巨额投入1。OpenAI的特殊“非营利组织”起源,虽曾为其赢得美名,却也成为了其大规模融资的“阿喀琉斯之踵”。从2023年末奥特曼的“宫廷政变”到马斯克的诉讼,其非营利使命的真实性屡遭质疑1。
将营利实体转变为“公益公司”(PBC)模式,是OpenAI在资本和使命之间寻求平衡的“所罗门判决”1。它允许公司在追求商业利益的同时,保持对社会使命的承诺,并为非营利部门保留了高达1000亿美元的“慈善资产”1。这一架构理论上打通了IPO和大规模融资的路径,但仍面临加州监管机构对其史上最大慈善资产转移的审查1。更紧迫的是,OpenAI必须在2025年底前完成重组,否则其400亿美元融资中的一半可能被削减1。时间,对于渴望筹集5000亿美元建设“星际之门”的OpenAI而言,无疑是最大的敌人3。
市场对OpenAI高达5000亿美元的估值并非毫无质疑。D.A. Davidson分析师吉尔·卢里亚(Gil Luria)直言,OpenAI作为非营利组织,其筹资能力有限;而甲骨文逾**90%**的订单来自OpenAI单一客户,这种集中度“显著降低了投资吸引力”1。此外,AI技术路径的不确定性,以及下一代模型对算力需求可能带来的技术瓶颈,都为这笔巨额投资蒙上了阴影。
与此同时,AI领域的竞争格局正迅速从算法创新转向基础设施的较量。谷歌、Anthropic、Meta、以及埃隆·马斯克的xAI(其“Colossus 1”集群已拥有约20万块H100/H200芯片,规模惊人)12,都在不遗余力地建设自己的数字堡垒。马斯克甚至在X上“炫耀”,从太空就能看到其在孟菲斯由超算集群排列出的“巨硬(MACROHARD)”字样,这显然是在向微软和OpenAI叫板1。谁能以最快的速度、最低的成本构建起最强大的算力基础,谁就能在AGI的道路上占据先机。OpenAI虽已扫清了与微软的“历史障碍”,但其竞争者中的一些,已然站在了同样的,甚至更远的起跑线上。
从更宏大的视角来看,OpenAI的“算力帝国”野心,超越了单纯的商业考量,它也承载着地缘政治的期望。在AI领域中美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星际之门”计划被视为提升美国AI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4。特朗普总统对英国的国事访问中,这一项目落地英国被作为重要成果提及,凸显了美国借OpenAI在全球布局其AI算力霸权的战略意图15。
石油在工业时代定义了财富与权力,而如今,算力正成为AI时代的“数字石油”,其控制权之争将成为决定未来科技格局的核心要素。OpenAI的成功突围,不仅重塑了自身命运,更预示着一场更大规模的产业洗牌即将到来。谁能在这场数字淘金热中,真正掌握“基础设施能力”,谁才有可能“得天下”。
引用
-
OpenAI 走向“算力帝国”·直面AI·伍式(2025/9/22)·检索日期2025/9/22 ↩︎ ↩︎ ↩︎ ↩︎ ↩︎ ↩︎ ↩︎ ↩︎ ↩︎ ↩︎ ↩︎ ↩︎ ↩︎ ↩︎ ↩︎ ↩︎ ↩︎ ↩︎ ↩︎ ↩︎ ↩︎ ↩︎
-
OpenAI年底将上线100万张GPU,新一轮芯片竞速打响了·OFweek 电子工程网·方文三(2025/7/21)·检索日期2025/9/22 ↩︎ ↩︎
-
5000亿!AI基建加速,OpenAI官宣联手甲骨文,扩建4.5GW数据中心·华尔街见闻·卜淑情(2025/7/22)·检索日期2025/9/22 ↩︎ ↩︎
-
特朗普打造“星际之门” 中国能否接得住招? - 美国之音·美国之音·许宁(2025/1/25)·检索日期2025/9/22 ↩︎
-
重磅利好来袭!大爆发! - 证券时报·证券时报网·周乐(2025/8/17)·检索日期2025/9/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