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以65亿美元高价收购前苹果设计主管Jony Ive的公司io,预示着AI巨头正将战略重心从纯软件模型延伸至软硬件深度融合的AI原生硬件领域。此次收购不仅反映了行业对实现无缝、智能人机交互的渴望,也揭示了AI硬件从早期市场碰壁到如今聚焦细分需求、寻求破局的关键转型期,以及中国在全球AI硬件生态中的独特优势。
硅谷近期传来两则重磅消息,为人工智能领域的未来走向描绘了新的图景。其一是OpenAI以高达65亿美元的价格,全股票收购了由前苹果首席设计官Jony Ive创立的AI硬件公司io123,旨在为其打造一系列AI驱动的硬件产品4。与此同时,OpenAI前CTO米拉·穆拉蒂(Mira Murati)创建的估值90亿美元的新公司Thinking Machines,其首款产品据称是一款专为AI训练设计的“手动调参仪表盘”硬件。这两起事件共同指向一个愈发清晰的趋势:随着大模型技术日臻成熟,科技巨头与创新者正将目光投向软硬件结合的AI原生硬件,试图重新定义人机交互,乃至颠覆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现有终端生态。
AI硬件:从理念到现实的曲折探索
从早期的苹果Siri和百度小度音箱,软硬件结合的智能终端概念便已萌芽。然而,彼时的AI“智力”有限,缺乏真正的理解和泛化能力,导致设备交互僵硬、体验受限。大语言模型的突破性发展,无疑为人工智能助理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而多模态大模型的演进,则推动人机交互从传统的图形用户界面(GUI)向更为自然的多模态交互转变。这种交互方式的变革,自然而然地催生了硬件载体的变革需求。
然而,第一批尝试推向市场的AI原生硬件产品,却普遍遭遇了挫折。它们面临的核心问题是:
- 步子太大,用户难接受: 许多产品试图从零开始发明全新的硬件形态和交互方式,例如Humane的AI Pin。这款产品放弃了传统显示屏,转而采用激光墨水显示屏,并依赖语音和手势进行交互。尽管大胆创新,但过高的学习成本和不成熟的体验,导致市场渗透缓慢。融资2.4亿美元的明星创业公司Humane,最终在2025年2月被惠普以1.16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价格仅为融资额的一半,折射出这条道路的艰辛。5 此外,耗时十年教育市场的VR/AR眼镜,尽管技术日益精进,但2024年600-700万台的出货量与智能手机的亿级销量仍有巨大鸿沟,显示了全新交互范式普及的漫长周期。
- 功能低频,手机可替代: 一些AI硬件聚焦于如抓拍、物体识别、同声传译等功能。这些功能在当前智能手机已具备AI能力的背景下,手机端的软件体验甚至可能更优。用户缺乏为单一低频功能而额外购买一个独立硬件的冲动,使得这类产品难以形成核心竞争力。
- 易用性欠佳与供应链挑战: 部分AI原生硬件缺乏显示能力或显示效果差,使得用户体验大打折扣。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供应链和成本。全球消费电子供应链高度集中在中国珠三角地区,形成了完善的产业集群,能够以极低成本和高效率实现产品快速迭代。而硅谷的创业公司难以充分利用这种产业链优势,导致硬件迭代相对缓慢,生产成本居高不下。高昂的售价,如AI Pin的699美元和苹果Vision Pro的3499美元,进一步限制了其市场渗透率。正如投资人Marc Andreessen所言,当性能相似的机器狗,宇树售价500美元,而波士顿动力售价数万美元时,市场选择的天平自会倾斜。
软硬件融合的新范式与AI原生操作系统的崛起
在经历了第一波的“碰壁”后,第二批AI原生硬件开始展现出更为成熟的姿态。它们不再盲目追求颠覆,而是更加注重抓住细分需求、降低用户门槛:
- 专注特定场景,创造实际价值: 由华人创业者打造的AI原生硬件Plaude,据传去年营收达到7000万美元,其核心功能是录音、AI转写和总结会议内容。讯飞AI耳机凭借语音转写和翻译功能,实现了每年营收翻倍,用户突破百万。开源项目“小智AI”通过用户DIY,3个月内接入设备量达20万台。这些产品的成功,在于它们找到了需求明确、用户愿意付费的特定场景,并与大模型的语音及自然语言处理能力完美契合。
- 形态渐进,交互成熟: 除了医疗监控等少数需要侵入式设备的场景,第二批AI硬件在形态上大多不激进,例如学习机仍沿用平板,耳机、眼镜和相机也未脱离现有范畴。多模态交互也多采用相对成熟的语音技术。这种策略显著降低了用户的学习成本,促进了产品的接受度。
当前,除了会议转录外,AI原生硬件的应用场景正在向教育(如科大讯飞AI学习机、猿辅导小猿AI学习机)、智能随身相机、医疗健康(如BioLink Systems的可消化传感器)和个人陪伴(如以色列的ElliQ、中国的X-ORIGIN-AI Yonbo)等领域拓展。这些产品从“为了AI硬件而AI硬件”转向“找到应用场景并创造价值”,标志着AI原生硬件市场的日趋成熟。
然而,要实现AI原生硬件最终替代智能手机和平板的宏大愿景,并使全新的多模态交互被广泛接受,一个关键的技术空白亟待填补——AI原生操作系统。大模型对计算和运行环境的需求与传统软件程序截然不同,它可能需要同时利用云端、边缘甚至端侧的计算能力。对AI能力的有效管理,无论开源或闭源,都离不开一个专门的AI操作系统。Meta、Google以及OpenAI等巨头已在此领域投入重兵,这无疑将是下一轮竞争的焦点。OpenAI收购Jony Ive的io,正是在操作系统之外,补齐其在硬件端生态布局的重要一步。凭借Jony Ive对用户体验和硬件设计的深刻理解,OpenAI希望通过“送货上门”的方式,让其领先的AI模型以最自然、最便捷的方式触达用户,从而赢得“分发”战役3。
中国:AI原生硬件的沃土与全球机遇
对于中国的AI原生硬件创业者而言,他们正处在一个得天独厚的创业环境中:
- 全球领先的产业链优势: 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消费电子产业链,还在机器人和智能汽车领域积累了深厚的能力,包括传感器、激光雷达、芯片、电池等关键技术。这些产业链的协同效应,为AI原生硬件的快速开发和低成本制造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 强大的模型与丰富的数据: 中国本土已涌现出多种尺寸的开源大模型(如Qwen 3 4B适用于端侧,DeepSeek R1提供云端服务),以及针对机器人领域的VLA模型。同时,各行各业待挖掘的丰富数据,为AI模型的持续优化和特定场景应用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这种技术基础和生态,使得中国创业者能够更专注于产品打磨。
- 巨大的市场与丰富的应用场景: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机市场之一,2024年出货量约占全球的23.4%6。随着AI原生硬件的成熟,这片巨大的市场将为新形态硬件的普及提供广阔空间。AI原生硬件已在企业、教育等领域奠定基础,未来其能力增强,进入更多垂直应用场景,将是可预见的趋势。
从AI Pin的折戟到Plaude的崛起,AI原生硬件的演进路径清晰地表明,技术创新必须与用户需求和商业可行性紧密结合。OpenAI的重金投入,以及中国市场和产业链的独特优势,共同预示着一场深刻的AI硬件变革正在酝酿。未来的智能终端,或许不再仅仅是手机的延伸,而是以AI为核心,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共生。
References
-
OpenAI收购io深度剖析:AI硬件新纪元与跨市场投资机遇(2025/6/18)。OpenAI收购io深度剖析:AI硬件新纪元与跨市场投资机遇。雪球。检索日期2025/6/18。 ↩︎
-
OpenAI史上最大收购:65亿美元收购AI硬件公司,由苹果前设计总监创办_10%公司_澎湃新闻-The Paper(2025/6/18)。OpenAI史上最大收购:65亿美元收购AI硬件公司,由苹果前设计总监创办_10%公司_澎湃新闻-The Paper。澎湃新闻。检索日期2025/6/18。 ↩︎
-
5月22日AI望远镜|OpenAI 为什么豪掷 65 亿美元收购 Jony Ive 的公司? - 知乎(2025/6/18)。5月22日AI望远镜|OpenAI 为什么豪掷 65 亿美元收购 Jony Ive 的公司? - 知乎。知乎。检索日期2025/6/18。 ↩︎ ↩︎
-
OpenAI以65亿美元收购Jony Ive的io背后,软硬件结合的AI原生硬件公司正在崛起|投资人说_腾讯新闻(2025/6/18)。OpenAI以65亿美元收购Jony Ive的io背后,软硬件结合的AI原生硬件公司正在崛起|投资人说_腾讯新闻。腾讯新闻。检索日期2025/6/18。 ↩︎
-
OpenAI 65亿美元收购io:苹果前设计总监 “操刀”,AI硬件生态蓝图浮出水面-36氪(2025/6/18)。OpenAI 65亿美元收购io:苹果前设计总监 “操刀”,AI硬件生态蓝图浮出水面-36氪。36氪。检索日期2025/6/18。 ↩︎
-
阿尔法公社(2025/6/17)。OpenAI以65亿美元收购Jony Ive的io背后,软硬件结合的AI原生硬件公司正在崛起。阿尔法公社。检索日期2025/6/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