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进军AI硬件的首款产品尚未问世,便已深陷一场由初创公司iyO发起的法律纠纷。这场诉讼指控OpenAI及其收购的硬件公司io存在商标侵权与技术窃取行为,揭示了在AI硬件新兴市场中,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伦理的激烈碰撞。
当人工智能大模型巨头OpenAI雄心勃勃地将触角伸向物理世界,意图通过与前苹果设计大师乔尼·艾维(Jony Ive)合作,推出其首款AI硬件时,一场突如其来的法律诉讼却为其布局蒙上了一层阴影。美国加州北区地方法院于2025年6月12日公开的文件显示,一家名为iyO的初创公司指控OpenAI及其新收购的硬件公司io存在商标侵权与技术窃取行为,并已促使法院强制OpenAI下架了相关收购宣传视频 1。这场风波不仅是两家公司间的法律拉锯战,更是对AI时代下创新边界、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市场竞争法则的一次深刻拷问。
法律漩涡:商标与技术窃取疑云
iyO公司于2025年6月9日正式向法院提起诉讼,核心指控围绕“io”与“iyO”在视觉和发音上的高度相似性,认为这已构成商标混淆。更具争议的是,iyO声称OpenAI在5月1日的一次技术测试中,窃取了其定制耳机中核心的生物传感与降噪算法技术。iyO直指OpenAI和io存在三重恶意行为:商标侵权(明知其知识产权仍擅自使用)、不正当竞争(利用其技术声誉谋利)和蓄意损害(从接触谈判到技术剽窃形成完整侵权链条) 1。
根据iyO的诉讼文件,OpenAI/io为研发同类技术曾采购超过30套主流耳机进行技术拆解研究。更甚者,在与iyO CEO会晤时,OpenAI高管不仅现场测试了iyO的耳机,还被指试图收购耳部扫描公司The Ear Project的3D人体工学数据 1。iyO认为,这些行为已导致其市场无法区分技术来源、产品独特性被稀释、投资者信心受挫以及品牌商誉严重贬损 1。谷歌母公司Alphabet实验室孵化的iyO自2021年独立运营以来,一直专注于其售价599美元起的“音频计算机”耳机,具备无屏幕语音交互能力,甚至早在2018年便已开始相关研发 2。
OpenAI方面则坚决否认所有侵权指控。OpenAI代理律师在法庭上承认采购30套耳机仅为市场调研,并强调其首款硬件并非入耳设备。io硬件总监唐·谭(Tang Tan)证实曾测试iyO技术,但明确拒绝了iyO提出的2亿美元收购要约及合作提案 1。OpenAI CEO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在法庭文件中指出,与乔尼·艾维创立的io合作始于2023年底,旨在构建无屏幕的“环境化AI”体验,其原型机“既非入耳设备,也非可穿戴设备”,而是可放入口袋或置于桌面,感知用户环境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之外的第三设备” 1。
模糊的边界:AI硬件的形态与创新伦理
这场法律冲突的核心,不仅在于名称上的相似性,更触及了AI硬件领域技术创新与知识产权边界的复杂性。当OpenAI辩称其硬件并非耳机,而是一种全新的“第三设备”时,它试图在产品形态上与iyO的“音频计算机”耳机划清界限。然而,技术调研与技术窃取之间,往往只有一线之隔。采购大量竞品进行拆解研究是行业惯例,但若此举直接导致对他人核心算法的“像素级抄袭” 3,则将引发严重的伦理与法律争议。
值得注意的是,在诉讼爆发前,iyO曾主动向OpenAI及io提出过两种合作模式:一是寻求OpenAI投资或以2亿美元出售公司,二是将其设备作为OpenAI AI硬件的“开发者套件”,通过技术授权或合作生产融入OpenAI生态 1。OpenAI拒绝了这些提议,随后不久便爆出被iyO指控侵权的消息。这表明,在AI硬件这条新兴赛道上,初创公司试图通过被巨头收购或合作来寻求生存和发展,一旦受阻,便可能转向法律途径寻求保护,凸显了AI产业并购热潮下潜在的矛盾与风险。
OpenAI与io合作的首款硬件原型设计尚未定型,并计划至少一年内不会上市销售 1。这一较长的产品周期,为这场法律战留下了足够的发酵空间,也为潜在的技术修正或策略调整提供了余地。然而,诉讼带来的不确定性,无疑将对其未来的市场推广和消费者信心产生影响。
巨头入局:AI硬件的竞争与伦理挑战
OpenAI斥资65亿美元收购io,是其拓展生态落地、将AI能力具象化的关键一步 1。此举正值Meta、谷歌、苹果等科技巨头纷纷加大在消费级AI硬件领域的投入之际:Meta的Ray-Ban Meta智能眼镜月活大幅增长,谷歌联合XREAL发布AR眼镜Project Aura,苹果则被曝研发带摄像头的AI版AirPods 1。AI硬件赛道已然成为巨头争夺的下一个战场。
在这样一个由资金、技术和品牌优势主导的竞技场中,初创公司iyO的遭遇,折射出创新者在面对资源雄厚的科技巨头时的困境。知识产权是创新的基石,但其保护的难度和成本,在快速迭代的AI时代面临严峻挑战。OpenAI作为AI领域的领头羊,其在硬件领域的举动及其对知识产权的态度,将对整个行业产生示范效应。如果技术窃取指控成立,不仅会损害OpenAI的企业声誉,也可能促使行业对AI技术研发中的伦理边界和知识产权保护规则进行更严格的审视和界定。
这场诉讼无疑为AI硬件领域激烈的竞争局面增添了变数。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它都将促使业界更深入地思考如何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保障公平竞争之间取得平衡,尤其是在像AI这样颠覆性技术迅速产业化的过程中。未来的AI硬件,除了技术突破,更需要清晰的伦理规范和完善的法律框架来保驾护航。
引用
-
OpenAI首款AI硬件遭狙击,被诉商标侵权与技术窃取,法庭文件曝光·智东西·金碧辉 (2025/6/24)·检索日期2025/6/25 ↩︎ ↩︎ ↩︎ ↩︎ ↩︎ ↩︎ ↩︎ ↩︎ ↩︎ ↩︎
-
OpenAI 首款硬件被指「像素级抄袭」,官方光速删帖·Readhub (2025/6/25)·检索日期2025/6/25 ↩︎
-
OpenAI 首款硬件被指「像素级抄袭」,官方光速删帖·Readhub (2025/6/25)·检索日期2025/6/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