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策略转变:AI模型商业化浪潮中的广告叙事与伦理考量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OpenAI,这家曾致力于“确保通用人工智能造福全人类”的公司,在ChatGPT的商业化道路上正悄然转向,从最初的广告抵触到如今的开放态度,这不仅反映出其日益增长的盈利压力,更揭示了以“生成式引擎优化”(GEO)为代表的新型广告模式,如何在AI时代重塑信息分发与用户信任的微妙平衡。这一转变预示着,广告——这一互联网产品的传统归宿——终将渗透到AI助手的核心体验中,带来深远的社会与伦理影响。

在人工智能领域的风云变幻中,OpenAI的商业策略一直备受瞩目。作为全球领先的AI研究机构,其对ChatGPT等核心产品的商业化路径,承载着行业对AI未来形态的想象。然而,近期OpenAI首席执行官萨姆·阿尔特曼(Sam Altman)就ChatGPT是否会引入广告的表态,标志着公司立场的一次显著转变。他表示,“我们还没有推出任何广告产品。我有点……我是说,我并不是完全反对。我可以指出一些我喜欢广告的地方。我觉得 Instagram 上的广告还挺酷的。我从上面买了很多东西。但我觉得要让广告做得恰到好处,可能需要非常谨慎。”1 这与此前OpenAI首席财务官萨拉·弗里尔(Sarah Friar)“目前没有积极的广告计划”的说法,以及阿尔特曼本人“只有在‘最后时刻’才会考虑为ChatGPT引入广告”的强调,形成了鲜明对比。

从理想主义到商业现实:广告的必然性

OpenAI态度的转变并非空穴来风,其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压力和对未来发展的考量。维持和发展顶尖AI模型的研发,需要巨额的算力投入和人才成本。尽管ChatGPT的订阅服务和企业级API已带来可观收入,但随着用户规模趋近天花板,寻找新的营收增长点变得刻不容缓。有数据显示,“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尔在AI趋势报告中测算,ChatGPT的周活跃用户已超过8亿1。在用户增长空间受限的情况下,进一步提升用户吸引力的边际效益递减,而拓展新的商业模式,尤其是广告,成为逻辑上的必然选择。

OpenAI此前之所以抗拒广告,核心在于担心用户体验受损,并削弱AI助手的“中立、客观”形象。毕竟,在一个以提供“自然排序结果”和“非赞助内容”为卖点的AI平台(如OpenAI在推出ChatGPT内置购物功能时的强调)中引入显性广告,无疑会引发用户的不满和抵触。然而,随着一种名为**生成式引擎优化(Generative Engine Optimization, 简称GEO)**的新型广告模式的兴起,OpenAI的顾虑正在被现实的商业机会所瓦解。

GEO:AI时代的“软文”与信息渗透的新维度

真正促使OpenAI重新审视广告的,是GEO这种巧妙的营销手段。GEO的核心在于通过调整内容结构和语义关联,让品牌内容被AI算法识别为“可信来源”,从而提升相关品牌在AI生成答案中的引用优先级和可见性。简而言之,品牌方通过优化其内容,使其更符合AI大模型的抓取、理解和生成偏好,从而将广告悄无声息地嵌入到AI的输出内容中1

这种模式与早期互联网时代的“软文营销”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软文通过将广告信息融入文章、评测或故事中,使得受众在不知不觉间接受了品牌信息。GEO则将这种隐蔽性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它利用了AI大模型对知识体系的构建方式,例如:

  • 问答形式拆解内容:让AI更容易识别和引用。
  • 引用行业白皮书、认证数据:提升内容的权威性和可信度,增加被AI采纳的可能性。
  • 借助XML Schema记住产品参数、认证信息:便于AI精准抓取和复述关键产品特征。

GEO的出现,让品牌方可以在用户主动提问并获得AI回答的过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推送广告,其隐蔽性远超传统硬广,甚至比传统软文更难察觉。这使得一个有趣的悖论浮现:当AI输出的内容开始暗藏广告,我们究竟是在寻求知识,还是在被精准营销?

用户信任的脆弱性与伦理困境

GEO之所以能在当前阶段找到肥沃的土壤,与公众对AI的认知现状密不可分。正如一项发表在《营销学期刊》上的研究报告所指出的,研究人员分析了益普索(Ipsos)涵盖27个国家的数据后发现,“AI平均认知度较低的国家,民众对于AI的接受度反而高于AI认知度较高的国家”,这种现象被称为“低认知-高接受度”关联1。这意味着,越是对AI大模型运作原理不了解的人,越容易觉得AI具有“神奇的能力”,并对其输出的内容产生近乎盲目的信任。

“对于人工智能的原理和实现过程不了解的人,往往会觉得AI具有神奇的能力。尤其是当AI去做那些看起来需要人类独特能力的工作时,他们更容易产生信赖。显然这与大家的固有认知截然不同,因为通常情况下人类更倾向于接受自己可以理解的系统的指导。”1

这种“盲目信任”为GEO提供了绝佳的生存空间。在用户对AI抱有高度信任的背景下,通过GEO融入的广告元素,让AI的回答变成难以分辨的软文,其效果将是惊人的。然而,这种信任的滥用,无疑是在“挖AI助手的墙角”,长远来看,将侵蚀用户对AI平台赖以生存的信任基础。

当前,GEO仍处于一个“灰色地带”1。其运作方式在规则上很难被挑出毛病,因为它并非直接购买广告位,而是通过优化内容让AI“自主选择”。这使得AI平台方难以有效管理和辨别。对于OpenAI而言,若无视GEO的存在,不仅意味着自身广告营收的流失,更可能导致用户信任度的下降,最终损耗其核心资产。

未来展望:AI广告的权衡与规范之路

OpenAI的商业化转向,以及GEO的兴起,预示着AI助手将不可避免地走向广告变现之路,这与早期互联网巨头如Google、Facebook的发展轨迹如出一辙。问题在于,如何平衡盈利需求与用户体验,如何在广告内容和AI的客观性之间划定界限,将是AI公司面临的巨大挑战。

从OpenAI的角度看,与其让GEO从业者在自己的平台上赚取“广告费”,不如亲自下场,在用户信任度尚存时,主动探索并规范AI广告的形式。这或许意味着未来我们将看到:

  • 明确的广告标识:AI生成内容中的商业推荐或赞助信息可能需要更清晰的披露。
  • AI广告伦理规范:制定AI广告的准则,限制其对用户决策的隐蔽性影响。
  • 技术识别与过滤:AI平台投入更多资源,识别并管理非官方或未经授权的GEO内容。

AI广告的未来,将是一场技术、商业、伦理的复杂博弈。它既能为AI的持续发展提供资金,但也可能带来信息茧房、信任危机等潜在风险。对于像OpenAI这样的行业领导者,如何谨慎地走好这条钢丝,将决定AI商业化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我们作为用户,能否在智能助理的帮助下,依然保持清醒和批判性思维。

引用


  1. OpenAI不再抵触,广告是所有互联网产品的归宿·三易生活·三易菌(2025/7/1)·检索日期2025/7/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