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至上:一个前OpenAI工程师眼中的AI极速工厂与AGI竞赛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Calvin French-Owen,一位从创业者转型加入OpenAI的资深工程师,通过亲身经历揭示了这家AI巨头“代码为王、行动至上”的独特文化,以及产品(如Codex)如何在极限速度下诞生。他的视角不仅洞察了OpenAI在AGI竞赛中的狂热与压力,也反思了个人在高速扩张组织中的角色与成长。

在科技浪潮的喧嚣中,OpenAI无疑是那颗最耀眼的星辰。从ChatGPT的横空出世,到DALL·E、Whisper、Sora,再到编程助手Codex的疾速迭代,外界好奇的声音从未停止:这家公司究竟有何魔力,总能诞生“改变世界”的伟大产品?当人们试图穿透那层神秘面纱时,一位前OpenAI资深工程师的离职长文,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近距离视角——他便是Calvin French-Owen,Codex项目的核心成员之一。1

Calvin的观察并非冷冰冰的数据罗列,而是一场浸润着个人情感与职业反思的深度探寻。他将OpenAI形容为一个复杂的存在:“既像研究实验室,更像一台永不停歇的产品机器。” 在他离职三周后,这份长达数千字的内部回忆,不仅揭示了这家全球瞩目公司的真实文化,也映照出一位前创业者在时代洪流中的自我审视与成长。

一个创业者的转身:从“小船”到“巨轮”

Calvin French-Owen,这个名字在科技圈并不陌生。他曾是客户数据初创公司Segment的联合创始人,习惯了小团队的灵活与亲密。然而,在2024年5月,他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加入OpenAI。那时的OpenAI,员工刚刚超过1000人。一年后,当他选择离开时,这家公司已膨胀至3000余人,规模翻了三倍。这种从“小船”到“巨轮”的切换,带来的不只是角色落差,更是一种认知冲击。

“从自己创办的项目转变为一家拥有3000名员工的组织中的一员,这种转变很难。” Calvin坦言,巨大的组织规模和随之而来的“成长烦恼”——沟通混乱、团队节奏各异、Slack消息轰炸——一度让他怀疑自己的选择。然而,正是这段独特的经历,让他得以窥见一个“巨型科研与产品工厂”是如何以近乎极限的速度运转的。他的加入,并非为了功成名就,而是带着对AGI(通用人工智能)前沿探索的渴望,以及与杰出人才共事、推出伟大产品的朴素心愿。2

“代码为王”:OpenAI的速度与激情

如果说OpenAI有什么秘密武器,Calvin的回答是:“自下而上”与“迅速行动”。在这里,好点子并非诞生于层层审批的流程,而是源于少数人“偷偷动手做个原型”的冲动。Codex项目就是最佳例证:初期内部流传着3-4个原型,皆由几个人私下捣鼓。一旦效果惊艳,资源便会迅速集结,团队随之组建,项目应声立项。

这种文化,使得OpenAI的决策路径与传统巨头截然不同。Calvin观察到:

“谁能想出好点子、能做出来,谁就能在团队里获得更高的话语权。相比演讲和政治手腕,这家公司更看重‘你能不能把东西做出来’。”1

他甚至直言,最好的研究员都像是“小型CEO”,对自己的研究拥有完全的自主权,只看结果,不被束缚。这种极端的行动偏向,催生了令人咋舌的“OpenAI速度”。Codex项目的7周冲刺,是Calvin职业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他提前结束陪产假,回到办公室,与不到20人的核心团队日以继夜地拼搏。每天工作到深夜,清晨被新生儿唤醒,随即又投入办公室的战斗,周末也无休止地赶工。

“这是我近十年来最累的七周。” Calvin写道,“从第一行代码到上线,Codex只用了7周。在这背后,是一个不到20人的核心团队,外加随时拉来的ChatGPT工程师、设计、产品经理、市场。没有多余的扯皮,没有季度OKR,谁能上就直接上。”1

他从未见过任何一家公司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将一个想法变成免费开放给所有人使用的产品。OpenAI的领导层也并非高高在上,他们天天泡在Slack里,深度参与具体讨论和决策,而不是象征性露面。这种“以代码取胜”的文化,让OpenAI即使规模庞大,也依然保持着创业公司的开拓精神。

超越喧嚣:AGI征途的真实焦虑

在外界看来,OpenAI是“离人类终极智能最近的地方”,但Calvin也看到了这背后不可避免的高压与隐形焦虑。OpenAI的野心远不止ChatGPT,它同时在十几个方向上下注:API、生图、编码代理、硬件、甚至还有尚未对外公布的秘密项目。所有团队几乎都在追赶同一个目标:打造通用人工智能(AGI)。

高关注度也带来了巨大的审视压力。Calvin震惊于媒体经常爆出公司尚未内部宣布的消息。每条Slack消息都可能被全球放大成新闻。公司内部高度保密,收入和资金消耗数据更是严防死守,团队之间甚至有不同的权限区隔。

当外界热衷讨论“AI何时掌控世界”的哲学问题时,Calvin却发现,真正让团队日夜担心的,是那些更现实、更棘手的问题:仇恨言论、政治操纵、提示注入,或者用户利用AI编写生物武器配方等滥用风险。他认为,安全问题的重要性,远超公众的想象。OpenAI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致力于安全系统开发,只不过其中大部分工作并未公开。

尽管OpenAI常在媒体上受到非议,但Calvin坚信他遇到的每个人都在努力做正确的事。在他看来,OpenAI已从一群“科学怪人做实验室”,演变成一个混合体:一半是科研,一半是消费级应用的产品机器,不同团队有着不同的目标和节奏。然而,无论身处何种角色,所有人都在推动一个共同的信念:OpenAI致力于将最强大的模型免费开放给所有人,无论是大企业还是普通用户,无需签署年度协议或支付高昂授权费,这正是公司核心的基因,也是它最“酷”的地方。

离别,与清醒的兴奋

Calvin的离职,并非外界所猜测的戏剧性阴谋。他平静地表示,离开OpenAI“70%只是因为他想重新做点自己的事”。在经历了高强度、高压力的“巨型机器”运转后,他需要新的探索。

“回顾这一年,我认为这是我做过的最明智的决定之一。很难想象在别处还能学到更多。”他总结道。OpenAI的经历,让他对模型训练方式和能力发展方向建立了直觉理解,也让他与世界上最杰出的人才共事并从中学习。

在他眼中,通向AGI的道路目前是一场“三马争霸”:OpenAI、Anthropic和谷歌。每个组织都将根据自身基因(面向消费者、面向企业、坚实的基础设施加数据)走不同的路径。无论最终谁能胜出,置身其中,都是一次开阔眼界的经历。

Calvin French-Owen的这份内部复盘,最终留给外界的是一份旁观者视角的提醒:OpenAI不是冰冷的AGI工厂,而是一群人,用一套近乎极限的速度,将脑子里的点子变成全世界用得上的产品。1

他写道:“哪怕只是站在这台巨型机器里的一颗小螺丝钉,也足够让人清醒,也足够让人兴奋。”1

这句话,或许正是所有在OpenAI留下、离开,或者正好奇着它的人,都能感同身受的共鸣。这不仅是关于OpenAI的故事,更是关于个体在时代前沿如何实现价值、如何寻找自我的深刻启示。

引用


  1. 离职工程师长文复盘:为什么OpenAI总能诞生伟大产品?·虎嗅·(2025/7/17)·检索日期2025/7/17 ↩︎ ↩︎ ↩︎ ↩︎ ↩︎

  2. 关于OpenAI 的思考·Calvin French-Owen Blog·Calvin French-Owen(2025/7/15)·检索日期2025/7/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