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杀疯了!GPT-5驱动“AI白帽黑客”上岗,程序员的Bug从此“无处遁形”?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OpenAI最新祭出GPT-5驱动的“AI白帽黑客”——Aardvark,这只“土豚”能全自动找Bug、写修复,简直是给程序员“续命”的神器!不止OpenAI,谷歌、微软、Anthropic也集体“杀疯了”,AI内卷到代码安全领域,就问你怕不怕?

当所有人都还在热议AI写代码有多“香”的时候,OpenAI冷不丁地抛出了一个王炸——AI Debugging,也来“打工人”的赛道里横插一杠子了!

这回的主角,是OpenAI官方认证、由GPT-5驱动的“白帽”Agent——它有个萌萌的名字叫Aardvark,中文名叫“土豚”。别看名字憨,这只AI安全研究员可是一点不含糊,它的绝活儿是在大规模代码库中,自动发现并修复那些藏得深、埋得久的“安全雷区”。据说,它已经能识别92%的已知漏洞和人工注入的“恶意代码”,那些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发作”的疑难杂症,也逃不过它的“火眼金睛” 1

OpenAI的副总裁Matt Knight都忍不住夸赞:

我们的开发者发现,土豚在清晰地解释问题并引导他们找到修复方案方面确实非常有价值。这个信号告诉我们,我们正走在一条有意义的道路上。

——瞧这语气,是真香了。

但你以为这是OpenAI的“独角戏”?图样图森破!就在OpenAI宣布Aardvark的那个月,整个科技圈就像约好了似的,Anthropic、谷歌、微软也几乎是前脚跟后脚地发布了类似的“白帽Agent”,简直是把“内卷”俩字刻进了AI的DNA里!

技术大揭秘:这只“AI土豚”到底怎么挖Bug的?

OpenAI给Aardvark的官方定位是——代理型安全研究员(agentic security researcher)。听起来就高大上,对吧?它不只是一台只会“扫描”代码的机器,更像是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安全专家。它的核心任务,就是不间断地“巡逻”代码仓库,找出漏洞,评估威胁等级,然后“对症下药”给出修复方案。

那么问题来了,这只“土豚”是怎么像人类一样“阅读”代码,而不是靠传统那些个“老掉牙”的模糊测试(fuzzing)或者软件成分分析(SCA)呢?答案就在于它大语言模型驱动的推理与工具使用能力。它能像福尔摩斯一样,从零星线索中推断出攻击路径,然后生成精准的修复建议。

来,我们看看它的“抓虫”流程,简直是把人类安全研究员的工作流给Ctrl+C,Ctrl+V了:

  1. 威胁建模(Threat Modeling):先给整个代码库画个“安全地图”,摸清项目有哪些潜在的风险点。
  2. 漏洞发现(Vulnerability Discovery):新代码一提交,Aardvark就瞪大眼睛开始扫描,发现异常立刻“打标签”,提醒程序员“此处有坑”。
  3. 沙盒验证(Sandbox Validation):发现疑似漏洞?别急,先拉到一个隔离环境里“折腾”一下,确认它是不是真的能被利用,避免“狼来了”的误报。
  4. Codex 修复(Codex Repair):一旦确认是真漏洞,它会立刻召唤OpenAI Codex这个“编程小助手”,自动生成修补补丁,简直是“一键修复”,省心省力。
  5. 人工复审(Human Review):最后一步,当然不能完全把锅甩给AI,还得经过人类专家的“过目”,确认修复方案万无一失。
  6. 提交Pull Request:确认无误,直接提PR,让开发流程无缝衔接,效率“蹭蹭”往上涨。

这套流程走下来,Aardvark不仅能发现常见的安全漏洞,连那些逻辑缺陷、不完整修复甚至是隐私风险都能被它揪出来。目前,它已经在OpenAI内部和合作伙伴的项目中“大显神威”,还给好几个开源项目贡献了力量,帮它们披露了10个已获得CVE编号的漏洞。OpenAI还表示,将为部分非商业开源仓库提供公益扫描服务,简直是AI界的“活雷锋”!2

行业“地震”:巨头们都在憋什么“AI大招”?

正如前面提到的,OpenAI的Aardvark登场,绝不是“一个人的武林”。整个10月,简直是AI代码安全领域的“神仙打架月”:

  • Anthropic:10月4日,悄悄地让Claude Sonnet 4.5“上岗”,专攻代码安全任务。据说,它的漏洞发现能力已经超越了前辈Opus 4.1,而且更便宜、更快,简直是“性价比之王” 3
  • 谷歌:10月6日,搬出了他们的CodeMender,这背后有Gemini Deep Think模型的加持,主打一个“自主调试,自我修复”,誓要让Bug无处遁形 4
  • 微软:10月16日,也宣布了Vuln.AI的诞生,正式宣告要用AI来管理漏洞,加入这场“AI捉虫大作战” 5

这些科技巨头不约而同地在短时间内扎堆发力,背后的原因高度一致:“打工人”手动Debug太累了!传统的自动化方法(比如模糊测试)也已经跟不上现在大规模代码库的漏洞发现与修复需求了! 想象一下,企业里的设备、服务、代码库那叫一个海量,而AI这把“双刃剑”不仅能提高生产力,也被一些“不法分子”用来快速寻找漏洞、生成攻击代码。所以,面对日益智能化的网络攻击,AI自动化发现和修复漏洞,已然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未来预测:AI是“打工人”的福报,还是“抢饭碗”的噩梦?网友“神吐槽”亮了!

那么问题来了,当AI既能写代码(比如Copilot),又能找Bug、修Bug的时候,我们这些“打工人”该何去何从?是欢呼雀跃,还是瑟瑟发抖?

OpenAI和一众科技巨头描绘的未来,是AI作为“得力助手”,帮助开发者解放双手,聚焦更有创造性的工作。听起来是“福报”无疑。但俗话说得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有位“人间清醒”的网友,一语道破了其中的“华点”:

我们有一个会制造安全漏洞的Agent,也有一个会修复安全漏洞的Agent,这就是最好的商业模式。

这句“神吐槽”,简直把AI生态的**“商业闭环”**描绘得淋漓尽致,引人深思。AI在带来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安全挑战。而AI本身,似乎又成了解决这些挑战的最佳方案。这波操作,是AI的“左右互搏”,还是科技巨头们深谋远虑的“阳谋”?

不管怎么说,AI在代码安全领域的这场“军备竞赛”已经打响。Aardvark们或许不会立刻抢走程序员的“饭碗”,但它们无疑会重新定义软件开发的“游戏规则”。未来已来,准备好迎接AI时代的“Bug猎人”了吗?

引用


  1. OpenAI首个GPT-5找Bug智能体:全自动读代码找漏洞写修复·36氪·(2025/10/31)·检索日期2025/10/31 ↩︎

  2. Introducing Aardvark·OpenAI·(2025/10/31)·检索日期2025/10/31 ↩︎

  3. Building AI cyber defenders·Anthropic·(2025/10/04)·检索日期2025/10/31 ↩︎

  4. Introducing CodeMender: an AI agent for code security·Google DeepMind·(2025/10/06)·检索日期2025/10/31 ↩︎

  5. Vuln.AI: Our AI-powered leap into vulnerability management at Microsoft·Microsoft Inside Track·(2025/10/16)·检索日期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