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额收购疑云:OpenAI与Jony Ive的AI硬件之路,陷知识产权泥沼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一场涉及65亿美元收购的法律诉讼,让OpenAI与前苹果设计传奇Jony Ive合作打造“下一代AI计算设备”的宏伟愿景,蒙上了一层抄袭的阴影。谷歌X孵化公司IYO指控OpenAI及其新收购的io公司,剽窃其“语音计算机”的产品概念和品牌名称,揭示了硅谷在AI浪潮下日益激烈的创新与伦理冲突。

在人工智能技术以惊人速度重塑世界的同时,围绕其核心创新和商业模式的伦理与法律边界,正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近日,一桩备受瞩目的诉讼将OpenAI及其近期斥资65亿美元收购的AI硬件初创公司io推向风口浪尖。原告,由谷歌X孵化并独立运营的IYO公司,直指OpenAI与io的产品概念和品牌名称系公然剽窃,再度引发了业界对硅谷“创新”模式和巨头权力边界的深刻反思。

专利纠纷与硅谷的灰色地带

这起诉讼的核心在于两款高度相似的“无屏幕”AI计算设备,以及围绕其产生的商业道德争议。根据IYO公司提交的27页法庭文件1,早在2018年,作为谷歌X部门前沿探索的一部分,IYO团队就开始开发其创新产品——“IYO ONE”。这款设备被定位为一款革命性的“语音计算机”(audio computer),旨在通过骨传导音频技术专用麦克风实现完全基于语音的交互,摆脱传统屏幕、键盘的束缚,提供实时翻译、自然语言对话等功能。IYO ONE自独立运营以来,已投入数千万美元研发,并取得了积极的市场预售反响,甚至已生产首批20000台准备上市2

然而,故事在OpenAI介入后急转直下。诉讼文件披露,OpenAI首席执行官Sam Altman和Jony Ive创立的设计公司LoveFrom的团队,自2022年起便与IYO进行了多轮合作洽谈。尽管OpenAI最终拒绝了投资或合作的提议,但据称io的联合创始人及其工程师曾订购并预购了IYO的产品。更具争议的是,在2025年初的又一轮会谈中,毫不设防的IYO向OpenAI团队详细披露了其技术方案、产品形态,并允许OpenAI的七名成员试戴了IYO ONE的样机。OpenAI当时表现出极大兴趣,甚至要求IYO披露其知识产权内容2

仅仅数周后,戏剧性的一幕上演。2025年5月21日,OpenAI宣布以惊人的65亿美元全股权收购Jony Ive的新公司io,并高调宣称将开发一款同样“无需屏幕、键盘、鼠标等传统物理接口,用户即可与智能手机、计算机、AI和互联网进行交互”的AI设备。更甚者,新公司的名称“IO”与IYO高度相似,被IYO创始人Jason Rugolo斥责为“偷走了我们的名字”2。这一系列巧合,在IYO看来,无疑是大公司蓄意利用谈判之机,窃取核心创意和市场先机。此举不仅打乱了IYO的营销和融资计划,更直接威胁到其品牌的消费者认知和市场地位。

“下一代AI计算”的愿景与现实

OpenAI斥巨资收购io,背后是Sam Altman抢占“下一个iPhone时刻”的野心。他曾公开表示,ChatGPT需要“更好的载体”,而与Jony Ive的合作,正是为了开发一款“超越屏幕”的AI设备,彻底革新人与AI的交互方式2。Jony Ive作为苹果传奇设计师,以其极简主义和用户体验至上的设计理念闻名,被寄予厚望能为AI硬件带来革命性突破。然而,当这款被寄予厚望的“神秘AI硬件”被指为一款“智能耳塞”时,外界不禁质疑:65亿美元的天价,仅仅是为了一个耳塞吗?

这起事件也折射出AI领域当前对“具身智能”(embodied AI)的狂热追逐。行业普遍认为,AI的下一站不再局限于屏幕内的软件形态,而是将与物理世界深度融合,通过硬件设备实现更自然、更沉浸的交互。无论是Rabbit R1、Humane AI Pin,还是IYO ONE和OpenAI/io设想的设备,都在探索如何让AI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智能伴侣。但这场竞速也暴露出,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商业模式仍在探索阶段时,资本的过度狂热可能导致对创新边界的模糊,甚至引发不健康的竞争行为。

AI时代创新伦理的拷问

IYO的诉讼,不仅仅是两家公司之间的商业纠纷,更是对AI时代创新伦理的一次严峻拷问。硅谷长期以来不乏初创公司向巨头推销产品被拒,随后发现巨头推出“惊人相似”产品的案例,被调侃为“现成的诉讼模板”2。但OpenAI此次事件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涉事金额巨大,且涉及行业领军人物,以及对关键知识产权和品牌名的直接挪用指控。

Sam Altman此前已因未经斯嘉丽·约翰逊授权而模仿其声音推出AI语音模型而饱受争议,被网友指责为“偷走了寡姐的声音”2。此次硬件抄袭指控,无疑进一步损害了OpenAI及其领导者的形象,加剧了公众对其道德底线的担忧。一个被视为“未来技术引领者”的AI巨头,其行为模式却一再触及知识产权、隐私和商业诚信的边界,这不仅会影响其自身声誉,更可能为整个AI产业树立一个危险的先例。

知名评论员Deedy Das在X平台(原Twitter)上发文,总结了OpenAI被指控“窃取”的诸多案例,包括数据集、声音、代码和设计理念,引发了广泛讨论2

对于Jony Ive而言,这起诉讼无疑是对其“苹果传奇设计师”声誉的巨大冲击。他曾被寄予厚望,能再次定义人机交互的未来。如今,他与Altman的亲密合照甚至被印在诉讼文件上,并已从OpenAI官网撤下,“IO”这个名字也已删除2。这不仅是对个人声誉的损害,更可能打击那些信任巨头、愿意分享创意的初创企业,从而扼杀更广泛的创新生态。

随着诉讼的深入,这起事件将不仅检验美国法律体系在数字时代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也将促使整个AI产业乃至社会重新思考,在追求技术突破和商业利益最大化的同时,如何坚守伦理底线,保障公平竞争,并真正实现负责任的创新。毕竟,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绝不能建立在“偷窃”和“掠夺”的基础之上。

引用


  1. IYOIOProdsComp20250609.pdf·CCH IP Law Daily·(2025/6/9)·检索日期2025/6/25 ↩︎

  2. 65亿“偷”来一个耳塞?OpenAI首款硬件被曝抄袭,苹果天才设计师翻车·36氪·新智元(2025/6/25)·检索日期2025/6/25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