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Optimus项目上的宏伟承诺正面临严峻的生产现实与技术挑战,其大幅落后的产量不仅可能再次打击投资者对马斯克“画饼”能力的信心,更引发了对公司未来估值和核心商业模式可持续性的深层质疑。这出商业剧码不仅揭示了技术商业化的艰辛,也考验着资本市场对长期愿景与短期绩效的权衡艺术。
在硅谷那片沃土上,梦想家与现实主义者的博弈从未停歇,而伊隆·马斯克(Elon Musk)无疑是其中的一位奇特选手。他那根描绘未来蓝图的笔触总是豪迈得惊人,从电动汽车的普及到火星殖民的壮举,无一不挑战着寻常的想象力。如今,他将笔尖指向了人形机器人领域,宣称其Optimus机器人有望将特斯拉的估值推高至惊人的25万亿美元——一个足以让全球主权财富基金相形见绌的数字。然而,从最新的生产数据来看,这场宏大的估值魔术,似乎正在遭遇来自现实的重力考验。
据业内人士透露,特斯拉今年迄今为止的人形机器人产量仅徘徊在区区数百台,这与马斯克早前在2025年至少生产5000台的豪言壮语相去甚远。如果说科技公司在研发阶段遭遇挫折尚可理解,那么在“交付”这一环节的屡次跳票,则如同反复敲击投资者那根脆弱的神经。毕竟,早在2020年,马斯克就曾信誓旦旦地预言,特斯拉将在全球部署百万辆自动驾驶出租车;到了2021年,量产的时间表又被推迟至2024年。而今,这些昔日的光辉承诺,早已在风中消散,徒留一片唏嘘。
市场之所以对马斯克的“画饼”行为格外敏感,并非空穴来风。特斯拉的核心业务——电动汽车正面临需求不振、竞争加剧的严峻挑战,利润空间受到挤压。在这种背景下,人形机器人Optimus便被视为一道挽救颓势的战略曙光,一个支撑未来估值的全新支点。然而,如果这道曙光也未能如期升起,那么投资者们恐怕不会再满足于“期权激励”式的远景,而是会提出更切实的变革要求。
装不上的手
Optimus项目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仅仅停留在抽象的生产数字上,而是具化到了一个令人略感荒诞的细节——那些堆积在特斯拉工厂里,基本完整却缺少手部和前臂的机器人半成品。这不禁让人联想到古罗马时期那些因技术难题而烂尾的巨型雕塑,徒有躯壳,而无灵魂的精巧。
上个月,Optimus部门的核心人物、前工程副总裁米兰·科瓦奇(Milan Kovac)的黯然离职,无疑为这个部门蒙上了一层阴影,使其陷入“群龙无首”的窘境。紧随其后,特斯拉便对一家由前Optimus团队成员创立的初创公司提起诉讼,指控其窃取了“加速机器人手部生产”相关的商业机密。这出略显狗血的剧情,恰恰暴露了该项目内部的混乱与关键技术的瓶颈。
马斯克曾对Optimus的“手”寄予厚望,要求其达到与人类双手不相上下的灵活性与性能,以期能完成极其多样化的任务。为此,特斯拉甚至在工厂内采取了近乎偏执的安全措施,要求员工上交手机,并通过多层安检,以保护这项“未来之手”的技术秘密。然而,当对完美的追求达到极致,它有时便会成为前进的桎梏。批评人士指出,对于多数工厂作业而言,人形机器人对灵活性的要求并非如此苛刻。特斯拉在Optimus手部上的吹毛求疵,很可能演变为一场昂贵且耗散注意力的“分心之举”,如同在修建摩天大楼时,过分纠结于顶层旗杆的材质,而忽略了地基的稳固。
这其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商业哲学问题:在技术尚未完全成熟之际,是应该优先追求极限性能以满足首席执行官的“梦想”,还是应该务实地聚焦于商业化落地所需的“足够好”?特斯拉的Cybertruck电动皮卡,在交付后问题频出,声誉受损,无疑为Optimus敲响了警钟。一旦人形机器人无法兑现其“多功能性”的承诺,其在市场上的声誉受损可能难以挽回。
在这场全球性的AI军备竞赛中,每一个玩家都在摩拳擦掌,试图抢占先机。从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的Atlas,到各路新锐初创,具身智能的赛道正变得日益拥挤。特斯拉Optimus的步履蹒跚,不禁让人思考:这究竟是技术创新初期必然经历的阵痛,还是马斯克式“超前承诺”与“现实交付”之间那道永恒鸿沟的又一次具象化?无论答案如何,这场关于“未来肢体”的商业剧码,才刚刚拉开序幕,而资本市场,正拭目以待,看它究竟能否从“空中楼阁”真正落地,学会握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