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在AI大潮中,谷歌产品副总裁Robby Stein坚信,未来AI的核心价值不在于功能的堆砌,而是能深刻理解人类意图和情感。他以用户需求为北,将AI从冰冷的工具转变为一个能自然对话、真正帮助人们解决问题的“理解系统”,引领谷歌搜索步入一个更具人性化和共情力的全新时代。
在科技的洪流中,每一次范式转移都伴随着质疑与重生。当ChatGPT的浪潮席卷全球,宣告对话式AI时代的到来,无数人曾断言:谷歌传统的搜索模式,或许已走到尽头。然而,在谷歌的腹地,一位身居产品副总裁要职,却始终保有创业者般敏锐嗅觉与坚定信念的领导者——Robby Stein,正以一种截然不同的产品哲学,悄然重塑着这个科技巨头的未来。他反复强调的,不是模型算力或技术路线,而是一个更本质的问题:“我们不是上线更多功能,而是教 AI 理解人。”1
2025年3月,谷歌搜索上线了一个小小的按钮:AI模式(AI Mode)。它第一次将搜索体验,从机械的关键词输入到链接点击,变为一场持续的、富有上下文的对话。这不只是一次功能迭代,更是一场深刻的产品思维转向:未来AI,将不再是更强大,而是更懂你。
迭代与共鸣:从Instagram的社交洞察到谷歌的AI远见
在Robby Stein的职业生涯里,这并非他首次面对挑战并引领变革。他曾是Instagram的产品负责人,推动了“Stories”(阅后即焚动态)和“Close Friends”(密友可见)等现象级功能的诞生。这些经历,磨砺了他对用户心理的深刻洞察力,也为他后来构建AI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回溯至Instagram的“Close Friends”功能,Robby Stein坦言,初上线时它曾遭遇冰冷的无人问津。这个功能旨在让用户分享私密内容给特定密友列表,避免被“错的人”看见。但最初的设计过于复杂,命名也令人误解为只能加一两个人。用户在“Favorites”列表中分享内容,却得不到回应,那种“连接感”被生生斩断,体验变得尴尬至极。
“我们希望的是让人产生连接感,结果大家发了内容,却没有收到回复。整个体验就断了。”Robby回忆道。
数据的冷漠背后,Robby和团队没有盲目增加功能,而是选择回归用户最真实的声音。他们重新询问用户:你为什么不发Story?答案惊人地相似:“我前任会看到。”“我老板在关注我。”“有个爱评论我长相的朋友也在。”1 这句句发自内心的“怕”,揭示了一个核心痛点: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个功能繁多的“分享工具”,而是一个没有压力的、安全的“小圈子”。当他们将核心问题从“分享给谁”转变为“减少分享压力”,并将“Close Friends”的圆圈改为绿色,一个简单而直观的视觉信号,瞬间消除了用户的心理负担。绿色,成了信任的象征,用户们也终于敢于在这里卸下防备,表达真我。
这段经历让Robby Stein提炼出三条产品原则,如同铭刻于心的导航灯塔:
- 搞清楚,用户为什么“雇用”你的产品。 就像人们想要的是墙上的洞,而非电钻本身。用户使用AI模式,不是为了“体验AI”,而是为了完成规划行程、查找信息等具体任务。
- 别只看数据,要找到那句“关键的话”。 数据能揭示“什么”在发生,但只有深挖用户心声,才能理解“为什么”。那句“我那天很难受,想发点东西,但又不想让大家看到”,成了Close Friends功能重生的起点。
- 别太聪明,要让人一眼看懂。 产品设计应该直观明了,降低用户认知成本。绿色的Story圈圈,便是最好的证明。
这些原则,犹如一根无形的线,贯穿了他从社交巨头到搜索未来的所有产品构建之中。
AI模式的诞生:从“空白页”到“好奇心引擎”
当AI的浪潮扑面而来,Robby Stein将他在Instagram时期学到的这些宝贵教训,悉数应用到了谷歌AI模式的开发上。面对“ChatGPT火了,Google完了”的论调,他没有盲目跟风,而是清醒地指出:“我们不是做一个陪你聊天的机器人,而是在设计一个能理解你要找什么的系统。”1
AI模式的起点,并非高层拍板的宏大项目,而是一个只有5到10人的小团队,从一个**“空白页”**开始的实验。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不是写代码,而是搭建一个只有一个光标的原型界面,只为观察用户在其中会如何提问,以及“它真的有用的那一刻”何时到来。Robby Stein把这比作高尔夫球的完美一杆——那一刻你知道,它是真的帮到你了。
早期用户在搜索框末尾手动加上“AI”,或拍照提问作业题的举动,成为团队最宝贵的信号。这比任何指标都更重要,因为它反映了用户对智能、对话式帮助的渴望,用户正在**“教搜索引擎该怎么进化”**。
接下来,这个粗糙的原型被交到500位真实用户手中,其中不乏Robby的朋友和家人,他们被要求“当成新搜索来用,出了问题直接截图”。Robby非常感激那些“批评得特别狠”的朋友,因为他们的每一张截图,每一个“这个答得不对”或“这句完全搞错了”,都是产品优化的宝贵素材。这种近似创业公司的快速迭代,边改边用,使得AI模式在用户的真实查询中不断学习和成长。
“你不能等一切完美才上线。你得先找到对的方向,然后把它打磨得更好。”Robby Stein 这样总结道。1
从Search Labs的公开测试,到分阶段推向全球200多个国家和35种语言,谷歌谨慎而坚定地迈出每一步。每一次的反馈、每一次的真实使用数据,都反推着AI模式的进化。正如Robby所言,真正的优化不是团队给模型讲课,而是让用户的真实行为来教它怎么改。
超越模仿:构建谷歌自己的AI语言
AI模式的推出,不可避免地引来了与ChatGPT的比较。但Robby Stein对此的回应,与当年面对“Instagram Stories抄袭Snapchat”的质疑如出一辙:“这个形式确实是Snapchat发明的。但我们关心的是:它能不能让Instagram更好?不是所有好东西都要你发明,关键是让它变成属于你的版本。”1
在Instagram Stories的案例中,团队没有照搬Snapchat,而是根据Instagram用户的习惯,增加了上传已有照片、长按暂停、复杂滤镜等功能,让Stories“重新做成Instagram的样子”。
同样的逻辑也贯穿在AI模式的设计中。Robby Stein清晰地划分了界限:ChatGPT擅长开放对话、创作、扮演角色;而AI模式,则是围绕“获取信息”这一核心任务而设计的。
当用户搜索“适合6岁孩子的科普展览”,AI模式不仅会理解“6岁”和“科普”的搭配含义,推荐适龄内容,还会附带地图、票价和官网链接,并支持用户继续追问“这个周末有吗?”、“需要预约吗?”。这不再是简单的AI聊天,而是AI跟着你的问题走,提供实用的、场景化的信息服务。
“你不会把 ChatGPT 当成地图,也不会用它确认一家餐馆的开放时间。我们就专注做这些 ChatGPT 没做好,但用户非常需要的事。”Robby Stein强调。1
他的哲学是:借鉴灵感没问题,关键在于如何将其打造成符合自己用户需求的版本。如果用户的核心需求是“有用”,那就围绕“有用”来设计。
AI的未来:一个能听懂你心声的“好奇心引擎”
在整场访谈的尾声,Robby Stein将对话引向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什么样的AI才算好?
他认为,好的AI,不在于模型规模、参数强弱,更不在于能否写小说、写代码,而在于一句话:它到底能不能理解你在问什么?
传统的搜索需要用户精心组织关键词,ChatGPT也需要用户掌握提问技巧(Prompt Engineering)。但Robby Stein描绘的AI未来,是**“更接近人类思维”**的,用户可以像和人对话一样,直接开口提问,不用顾虑格式,不担心表达是否严谨。
他生动地举例:“我家小孩放学回来会说:‘我能不能和Google聊聊?我想问问它斑马喜欢吃什么。’然后他们就打开Google,直接说出问题,开始对话。”1
Robby Stein将这种现象称之为AI变成了**“好奇心引擎”**。它让提问这件事,变得前所未有的自然。AI不再是一个冰冷的工具,而是一个可以被人类语言引导的对话伙伴。当AI能够回问“你们住在哪里?”、“更偏向自然类还是科技类?”、“需不需要提前预约?”时,这种一问一答的过程,正是AI模式与传统搜索的本质区别。随着Search Live等语音对话式功能的上线,这种“最自然的学习方式”正逐渐成为现实。
他认为,学会用AI,不是要掌握什么复杂的技巧,而是要敢于多问。很多人低估了自己通过AI能学到多少东西,只要你愿意提问。
“AI 能不能被用户自然地拿来提问,提完以后真的得到帮助。只要它有一次真正帮到了你,那你可能就不会离开它了。”1
这正是Robby Stein所追求的:不是技术的胜利,而是产品形态的进化。当AI变得真正能听懂你,你的学习和获取信息的方式,才会被彻底改变。
结语
在这一轮波澜壮阔的AI竞赛中,人们往往聚焦于模型参数、处理速度和训练成本的军备竞赛。然而,Robby Stein却以其独特的视角,为我们揭示了另一条通向未来的道路:不是功能越多越好,而是要教AI理解用户的需求。
谷歌AI模式的成功,并非简单地复刻已有技术,而是深植于对用户心理和行为的深刻理解。每一次用户与AI模式的互动,每一次的提问、追问,甚至只是一个潜意识里觉得“这个答案对了”的瞬间,都在无形中**“教AI如何理解人类”**。这不仅是谷歌的战略,更是Robby Stein作为一位产品先锋,对AI未来最富人性化与洞见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