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工智能敲响了SaaS的“席位”丧钟:一场从“乘法”到“减法”的数字革命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正在颠覆SaaS行业赖以生存的“按坐席”收费模式,迫使其从“为人提供工具”转向“为流程提供智能支持”,并以“按结果付费”重塑商业逻辑。这场从“乘法”到“减法”的转型,无疑将淘汰一批墨守成规的玩家,但也将为那些敢于自我颠覆并拥抱价值创新的企业,开启一片新的万亿美元蓝海。

曾几何时,人工智能(AI)在软件即服务(SaaS)的殿堂里,被奉为一剂神奇的“乘法器”。企业级SaaS的布道者们,言之凿凿地宣称AI将让销售效率翻番,协作工具产能提升五成,仿佛一剂灵丹妙药,为传统的“按人头收费”模式注入了无限生机。当时的逻辑堪称简洁:SaaS提供的是工具箱,AI则是镶嵌其上的智能引擎,两者珠联璧合,理应催生出更大、更可观的客户价值。那是一个“SaaS×AI”的美好乌托邦,充满了指数级增长的诱惑。

然而,正如英国俗语所言,“世事难料”(The best-laid schemes o' Mice an' Men / Gang aft agley)。如今,风向已变,AI的角色从善解人意的“辅助者”摇身一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替代者”。当这些数字仆役不再满足于耳提面命,而是直接撸起袖子接手人类曾经的差事——从自动处理订单、生成报表,乃至完成基础销售动作——SaaS赫然发现自己从昔日的“被赋能者”变成了如今的“被消解者”。曾经支撑其市值与增长神话的“席位订阅”模式,此刻正被AI撕开一道触目惊心的裂口。这不再是乘法,而是残酷的减法——“SaaS-AI”的时代已然降临,人工智能正以一种绵里藏针的姿态,悄然蚕食SaaS的生存根基。

席位:从增长引擎到成本负荷

SaaS行业过去十年的繁荣,可谓是稳稳地扎根于“坐席制”这根支柱之上。无论是CRM的销售席位,协作工具的团队账号,抑或是客服系统的代理账号,其商业模式的核心假设无一例外:人是流程的核心,SaaS是人的工具,且按“人头”多寡收费。这是一种简单粗暴却行之有效的增长飞轮——企业扩张,员工增加,SaaS订阅随之水涨船高,营收数据也因此蓬勃而上。

然而,AI正在对这一基石发起颠覆性冲击。Battery Ventures最近的一项调研揭示,尽管2025年企业技术预算整体呈上涨趋势,但高达**76%**的企业正致力于“供应商整合”——用更少的工具完成更多的工作1。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过去需要人力精耕细作的环节,如今正被AI悄无声息地接管。一家拥有500名员工的制造企业,过去需要10名运营专员借助协作工具管理生产排期,对应着10个付费席位。如今,当他们引入了AI Agent,系统能自动抓取设备数据、生成排期表,甚至能针对延迟环节发出预警,结果呢?10个席位被“优化”至3个,剩下的人类员工只需处理AI尚无法应对的异常情况。

这并非孤例。Asana管理层在近期财报电话会议中坦承“整体净收入留存率(NRR)面临短期逆风”2,其背后的逻辑清晰可见:客户既不扩编,又积极利用AI替代基础岗位,新增席位的意愿跌至谷底。当企业发现“用AI能少买5个席位”成为现实,SaaS的增长逻辑便从“客户规模扩大→席位增加→收入增长”,演变为“AI效率提升→席位减少→收入承压”。这就像是一艘船,曾经的“人数越多,船票卖得越好”的航线,突然遭遇了“船员减少,但航速不减”的AI风暴。

更危险的信号是,AI正在让SaaS的“界面”变得可有可无。传统的SaaS设计思维是“为人提供操作入口”——销售人员在CRM里填写跟进记录,运营人员在协作工具里拖放任务卡片,客服在系统里查询工单。但AI Agent的工作模式是“直接处理流程”:它可以绕过CRM界面,直接从邮件、通话记录中提取销售信息并同步至数据库;可以不必打开协作工具,直接根据日程表和项目目标生成任务计划;甚至能替代人工接打电话、回复消息,只在遇到真正复杂的“疑难杂症”时才转交人类。一位企业的首席信息官(CIO)在访谈中一语道破天机:“如果AI能直接完成80%的流程,我们为什么还要为员工购买SaaS账号?AI不需要界面,它只需要API。”这无异于宣告,SaaS赖以生存的“用户必须通过我的系统完成工作”这一前提,正在被AI无情地瓦解。

定价:从订阅稳态到价值变量

当坐席制的根基摇摇欲坠,SaaS行业便不得不直面一个更棘手的命题:商业模式的重构。过去十年,SaaS之所以被资本市场青睐,核心便是“订阅制带来的稳态收入”——一旦客户付费,便能稳定贡献月度或年度收入,预测性极强,如同银行账户里每月按时到账的“工资”。然而,AI正在把这份“稳态”砸成碎片,使其变为一个充满变数的“波动项”。

采购逻辑正发生颠覆性迁移:从“按人头”到“按效果”。Gartner的调研显示,至2025年,已有高达63%的企业明确要求“按AI的实际使用量或产生的价值付费”,而非将其作为坐席订阅的“免费附加品”3。这一变化对SaaS而言,不啻于一次结构性地震。如果客户因使用AI而减少了5个席位,SaaS厂商要么选择接受营收下降的现实,要么证明AI带来的新增价值足以弥补席位减少的损失。但后者殊为不易——客户会反问:“如果AI真能提升效率,为什么我要为此支付更多费用?难道它不应该帮我省钱吗?”Monday.com的案例便是一面镜子:其Q2财报披露营收增长27%,却因未能清晰阐释“AI如何为客户创造增量价值”,导致股价应声暴跌30%4。对于SaaS从业者而言,这已不仅仅是股价波动,更是客户用脚投票的无声质疑:你的AI,究竟是成本项还是增值项?如果是前者,我为何不削减席位?如果是后者,其投资回报率(ROI)又该如何证明?

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AI竞赛的“成本陷阱”:免费赠送AI的时代已然终结。为了应对市场的质疑,SaaS厂商曾一度疯狂“送AI”——大肆宣称“所有席位免费享有人工智能功能”。然而,这很快被证明是一笔赔本买卖。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推理阶段的庞大算力开销,均远超预期。一家中型SaaS公司曾测算:若为10万个席位开放无限制的AI功能,每月算力成本将额外增加300万美元,直接吞噬高达**15%**的毛利。如今,行业内悄然出现了新规则:AI功能从“席位附加包”变成了“按量计费”——用多少token、多少次调用,便支付多少费用。

但这又引发了新的矛盾。Salesforce近期便遭遇了客户投诉:“你们的AI助手优化了我的查询效率,原本需要10次调用的任务现在3次就能完成,为什么我的账单反而增加了?”5 原来,为了覆盖飙升的成本,厂商悄悄提高了单次调用的定价。这种“效率提升反而可能增加客户成本”的悖论,正在让AI从最初的“加分项”迅速转变为客户眼中的“争议点”。这就像一场数字时代的“罗宾汉”游戏,只不过这一次,被“劫富济贫”的不是富人,而是那些指望技术红利的客户。

颠覆:既是自裁也是新生

面对席位模式的瓦解与定价逻辑的重构,SaaS公司并非坐以待毙。ServiceNow便是一个积极转型的例子,其将“代理式AI”成功打造成了新的订单引擎,AI相关的大额订单环比增长显著,甚至给出了明确的AI相关年经常性收入(ARR)占比目标6。然而,这种转型本质上是一场“自我颠覆”——用AI驱动的新模式,替代自己赖以生存的坐席制。这连锁反应巨大:销售对象从传统的CIO转向更关注业务成果的部门负责人;产品设计从“为人设计界面”转向“为AI设计API”;甚至组织架构也需重构——原本专注于“功能迭代”的产品团队,如今必须深谙“AI Agent的流程设计”。正如微软首席执行官萨蒂亚·纳德拉(Satya Nadella)所预言:“AI Agent将终结所有SaaS。”7 这句话一度让Salesforce股价应声下跌7%,但与其说是终结,不如说是凤凰涅槃前的自我焚烧。

最难的或许是心态上的转变。当一家公司过去十年依靠坐席制实现了10亿美元的营收,现在却要承认“坐席制会逐渐萎缩”,并被迫将资源投入到不确定性更高的AI模式中,这需要何等的勇气。这就像一位成功的老牌企业家,突然被告知其赖以发家的基石已不再稳固,必须重新规划一条充满未知的前进道路。然而,市场不会原地等待——客户在减少席位,竞争对手在推出按效果付费的方案,留给SaaS厂商的转型窗口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收窄。金蝶(Kingdee)等国内先行者已开始探索“结果即服务”(RaaS - Result as a Service)模式,例如其差旅智能体将按照“出差行程数量”收费8,这正是对传统“按功能模块订阅”模式的有力挑战。

结语:不是终结,而是重构的开始

AI对SaaS的“伤害”,本质上是一场行业重构的阵痛。它并非是要彻底消灭SaaS,而是要改写SaaS的定义:从过去单纯“为人提供工具”,进化为“为流程提供智能支撑”;从“按人头收费”的普罗克鲁斯忒斯之床,转向“按价值收费”的全新尺度。

这个过程必然充满了痛苦。正如当年从本地化软件转向云SaaS时,无数未能及时适应的厂商黯然倒下一样,当前的转型期也势必会淘汰一批跟不上节奏的玩家。然而,对于那些具有远见卓识的从业者而言,这同样是前所未有的历史机遇——那些能率先想清楚“AI如何与自身核心场景深度融合”、“如何用新的定价模式平衡价值与成本”的公司,终将在SaaS-AI交织的新时代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第二增长曲线。

毕竟,技术革命的残酷之处在于颠覆旧秩序,而其精彩之处则在于,总有新的强者在旧秩序的废墟上,如凤凰般浴火重生,翩然站起。

引用


  1. 最近Battery Venture的调研显示,2025年企业技术预算虽然整体上涨,但76%的企业都在做“供应商整合”·数据冰山·万物可数(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7/26 ↩︎

  2. Asana的管理层在最近的沟通中直言,“整体NRR(净收入留存率)面临短期逆风”·数据冰山·万物可数(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7/26 ↩︎

  3. Gartner的调研显示,2025年已有63%的企业明确要求“按AI的实际使用量或产生的价值付费”·数据冰山·万物可数(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7/26 ↩︎

  4. Monday.com在Q2财报中披露营收增长27%,但因为没说清“AI如何给客户创造增量价值”,股价暴跌30%·数据冰山·万物可数(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7/26 ↩︎

  5. Salesforce最近就遇到客户投诉:“你们的AI助手优化了我的查询效率,原本需要10次调用的任务现在3次就能完成,为什么我的账单没降反升?”·数据冰山·万物可数(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7/26 ↩︎

  6. ServiceNow就把“代理式AI”做成了订单引擎,AI相关大单环比增长显著·数据冰山·万物可数(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7/26 ↩︎

  7. 2025年1月7日,微软CEO纳德拉在班加罗尔AI峰会上宣称:“AI Agent将终结所有SaaS。”·亿邦动力·未知作者(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7/26 ↩︎

  8. 金蝶正推进从按功能收费到按成果收费的商业模式创新。“企业软件商业模式从SaaS向RaaS(Result as a service)演变。例如,金蝶差旅智能体会按照出差行程数量收费。”·证券时报·未知作者(未知日期)·检索日期2024/07/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