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码世界的“狂想曲”:初中文凭的Scott Wu与他极致的AI工程帝国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Scott Wu,一位拥有初中文凭的数学竞赛天才,正以其对极致效率和使命感的狂热追求,颠覆传统软件工程。他创立的Cognition公司,不仅推出了AI软件工程师Devin,更以“8小时现场复刻产品”的严苛面试和不信“工作生活平衡”的高强度文化,吸引着一群“创业者”投身于其重塑编程未来的雄心壮志,并在AI浪潮中果敢完成对Windsurf的闪电收购,勾勒出AI时代特有的创业哲学与产业版图。

走进Scott Wu的世界,首先映入眼帘的,常常是其颇具争议、甚至令人咋舌的文化标签:超长工时、不信“工作生活平衡”,以及那场在硅谷被反复提及的**“8小时从零肝出自家Devin”**的硬核面试。这并非臆想,而是Cognition公司创始人兼CEO Scott Wu在播客中亲口承认的现实。对于他而言,这不只是招聘环节,更是一次赤裸裸的灵魂拷问——如果受不了高强度,那就别来。这种近乎偏执的极致追求,正是这位仅有初中文凭的28岁AI先锋,构建其庞大AI工程帝国的核心基石。

从数学竞赛场到硅谷“数学帮”

Scott Wu的成长轨迹,本身就是一部非典型天才的崛起史。他出生于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父母是从中国移民而来的化工工程师。在石油与天然气产业的氛围中,他从小展露出对数学的狂热。与哥哥Neal的耳濡目染,让他在二年级时就跨级参加中学生数学竞赛,最初的失利反而成了他口中的“超级反派起源故事”1,激发出他强烈的求胜欲。此后,他一路高歌猛进,三次在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IOI)中斩获金牌,成为业界闻名的“数学竞赛大神”。

然而,这位天才的学历却令人意外:“我最高的学历严格来说是初中毕业证,没有真正完成高中,也没有读完大学。”1 在哈佛读了两年后,他毅然退学。Scott Wu对此轻描淡写,并非不擅学习,而是“不擅长把学业完成”。他在2014年,高中提前一年离校,便在湾区加入了Addepar公司,做起了软件工程师。那一年,他与Alexandr Wang(Scale AI创始人)、Eugene Chen、Sreenath Are等一批日后叱咤硅谷的年轻才俊同期入职,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团体小圈子”。“我们这一代很多人最后都走上了相似的道路,”Scott Wu回忆道,“Alex 应该算是我们这群人里最早一个,他让我第一次认真考虑创业。”1 这群“数学帮”的创业传染效应,成为硅谷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极致效率的信仰与“Moneyball化”的创业哲学

Scott Wu的创业哲学,深深根植于他对“第一性原理思考”的执着,以及对行业发展规律的独到洞察。他认为,随着行业日益成熟,“第一性原理思考”的价值逐渐超越经验。他用“Moneyball化”来比喻这一趋势:就像扑克、国际象棋或《任天堂明星大乱斗:近战》等领域一样,早期依靠直觉和灵感的玩家,最终都会被“数学怪才”取代。

“在早期、不成熟的阶段,人们甚至不知道该问哪些问题,也不知道该用什么参照系思考。在这种情况下,直觉敏锐、敢于自我推理就非常有优势。但一旦领域成熟,最后的答案往往就是数学。”1

这种对“数学化”的信仰,直接体现在Cognition的团队文化和招聘策略上。Cognition自诩为一家“高强度、超长工时、毫不掩饰的996”公司,每周在办公室工作6天,工时超过80小时。Scott Wu直言:“我们不信什么工作生活平衡——打造软件工程的未来是我们所有人都深深在意的使命。”1

更令人侧目的是,Cognition的面试要求之高,犹如一场创业模拟。候选人需要用6到8个小时,从零开始肝出一个端到端的AI代理,一个属于自己的“Devin”,并且还要接好数据库、修完依赖、跑通测试。Scott Wu的用意很明确:死记硬背知识点、熟悉语法细节已不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高层次决策、对技术的深入理解、对产品的直觉判断以及极强的自我驱动和责任心。 团队的构成也印证了这一点:在最初的35名成员中,有21位曾是公司的创始人。这使得Cognition的团队,更像是一支由创业老兵组成的特种部队,而非传统意义上的工程师团队。

Devin:重塑软件工程的未来

Cognition的核心产品Devin,被定位为AI软件工程师,旨在构建软件工程的未来。不同于GitHub Copilot这类IDE辅助编程工具,Devin提供的是一种异步体验

“你把任务交给一个智能代理,它去执行。所以Devin更像是在任务单或项目层面工作。你在GitHub里有个issue,然后你@Devin,它就开始干活。”1

Scott Wu将Devin比作一名“初级工程师”,它在百科知识、查找事实方面表现卓越,但在某些决策上仍显稚嫩。Devin最擅长的场景包括修复bug、执行简单的功能请求和那些重复枯燥的任务,如代码迁移、现代化改造、重构和版本升级等。这些任务占据了全球软件工程师大量时间,却不涉及真正的“本质复杂性”(逻辑决策),而是“偶然复杂性”(例行工作)。通过将后者交给Devin处理,人类工程师可以专注于高影响力的决策。

Devin的市场反馈令人鼓舞,已部署在全球成千上万家公司,覆盖从高盛、花旗等大银行到小型创业公司。Scott Wu透露,在成功的团队里,Devin通常能完成30%到40%的合并请求,带来8到15倍的效率提升。对于企业担忧的AI幻觉,Scott Wu认为,人类的审查流程本身就是为了应对错误,Devin同样可以融入其中,例如在代码迁移中逐个提交PR,由人类审查。

面对“编码工具会被更强的通用大模型取代”的论调,Scott Wu表现出坚定的信念。他认为,现实世界存在海量的上下文知识和行业细节,软件工程充满各种意外。即使通用智能不断增强,要真正适用于特定场景,仍需要大量针对性的数据和产品落地工作。他甚至表示:

“即使把今天的模型能力完全冻结,不再有新的模型或研究突破,产品层面依然有十年的进步空间。”1

三天闪电战:收购Windsurf的策略与大胆

Scott Wu的果敢与决断,在Windsurf收购案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2025年7月,一场关于Windsurf的收购大战在硅谷打响:OpenAI对Windsurf的收购谈判告吹,而Google DeepMind则以24亿美元的天价挖走了Windsurf的CEO及核心研发团队2。这使得剩下的250名Windsurf员工面临前所未有的不确定性。

就在行业震惊之时,Cognition在周五当天看到了新闻。Scott Wu和团队迅速做出反应,当晚联系Windsurf的新管理团队,并在短时间内达成共识:必须在周一早上完成交易,否则客户将流失,员工将另谋高就。

“我们决定,既然要做,那就整个周末不眠不休地推进。”1

周六初步达成口头协议,周日通宵处理法律细节,最终于周一上午9点正式签署并宣布收购。这笔“三天闪电战”不仅包括Windsurf的知识产权、产品和品牌,更重要的是, Cognition获得了几乎完整的其他职能团队,如企业工程、基础设施、交付工程、市场拓展、营销、财务和运营等。对于核心研究和产品工程强大但其他职能建设相对滞后的Cognition而言,这无疑是“天然的互补”1

值得一提的是,Scott Wu在此次收购中展现了对人才的诚意:他承诺100%的Windsurf员工将获得经济参与,所有既得期权免除等待期并完全加速2。在业界看来,这体现了Scott Wu对顶尖人才的尊重和吸引力,也折射出AI行业人才争夺的激烈程度。此次收购让Cognition的产品线得到极大扩充,融合了Windsurf的智能IDE与Devin的代理能力,实现了异步与同步体验的无缝衔接。

Scott Wu甚至提出了“小热看法”:AI领域相比以往的产业浪潮,更倾向于“要么成为超大规模玩家,要么就出局”。因此,公司要么选择孤注一掷冲击超大规模,要么选择与人合作。Windsurf的收购,正是Cognition选择合作、扩大版图的关键一步。

不信教练,信同侪:领导力的进化与AGI的“现在时”

作为一位快速成长的CEO,Scott Wu对传统的职业教练不以为然。他坦言自己从同辈和朋友那里学到很多1,比如RAMP的Eric和Karim,以及他以前的合伙人Vlad等数学竞赛圈的朋友们。这种坦诚的交流和互助,是他在快速变化的AI前沿摸索领导力的重要支撑。

对于AGI(通用人工智能)的时间表,Scott Wu给出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

“我认为我们已经有AGI了。”1

他认为,如今的AI系统能完成许多复杂的任务,某种意义上已可被定义为AGI。但他同时也强调,这并非一个二进制问题,也不会出现“快速奇点”式的突然跃迁。他相信系统会不断增强,但仍需解决大量现实世界的问题,并定义“成功”的标准。

Scott Wu预见,未来两三年,软件工程师的工作将不再以“代码”为主要界面,而是转变为指导计算机、做出架构层面的决策。但有意思的是,他认为软件工程师的数量反而会增加,这正是“杰文斯悖论”在软件领域的体现——我们永远写不完新的软件。他鼓励年轻人学习计算机科学,因为它将教会人们如何理解计算机模型,并用它来做决策和解决问题。

在他看来,AI与过去的个人电脑、互联网或智能手机等技术浪潮有一个独特之处:它没有硬件门槛和网络效应的滞后性。AI是纯软件,一旦技术对某个人有效,就能在“单人模式”下立即提供巨大价值,从而实现爆炸式增长。尽管AI模型能力突飞猛进,但他认为产品层面的创新仍有十年进步空间,因为人类还在消化和学习如何设计最佳的用户体验。

Scott Wu,这位拥有初中文凭的AI领军者,以其特立独行的哲学、对极致效率的追求和对未来的深刻洞察,正在代码与智能的交织中,书写着属于Cognition、也属于整个软件工程领域的新篇章。他的故事,是对传统成功路径的颠覆,更是对AI时代下“人”与“机”如何共存共创的深度思考。

引用


  1. 比996还狠,让面试者8小时复刻出自家Devin,创始人直言:受不了高强度就别来·AI前线·Tina(2025/8/28)·检索日期2025/8/28 ↩︎ ↩︎ ↩︎ ↩︎ ↩︎ ↩︎ ↩︎ ↩︎ ↩︎ ↩︎ ↩︎

  2. Windsurf收购大战迎来结局,Devin背后公司收编剩余团队·麻省理工科技评论·(2025/7/15)·检索日期2025/8/2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