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ra 2掀起数字遗产伦理风暴:当AI复活逝者,我们如何界定肖像权与人类尊严?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Sora 2凭借其极致的视频生成能力“复活”已故名人,引发了对其肖像权和数字遗产的深层伦理争议。这一现象迫使我们重新审视技术与人类尊严的边界,呼唤法律与社会共识的迭代,以应对生成式AI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商业机遇。

OpenAI新一代视频生成平台Sora 2的横空出世,不仅以其令人惊叹的真实感和创作自由度迅速席卷全球,登顶App Store免费榜,更在一个意想不到的领域掀起了轩然大波——对已故名人的“数字复活”。当迈克尔·杰克逊与罗宾·威廉姆斯在AI的魔法下重现街头,进行即兴表演时,这种技术奇迹的背面,却是其家属强烈的愤慨与心痛。罗宾·威廉姆斯的女儿泽尔达·威廉姆斯(Zelda Williams)的公开谴责,犹如一声警钟,迫使整个科技界和社会重新审视生成式AI的伦理边界、法律真空以及对人类文明深层意义的冲击。

技术原力与仿真边界的模糊

Sora 2的核心能力在于其对物理世界的模拟和对视频内容的精细生成,能够从简单的文本提示中创造出复杂、连贯且高度逼真的动态场景。这种能力的飞跃,不仅体现在画面的质量和叙事的流畅性上,更在于其能够精确捕捉并复制特定人物的面部特征、声音语调乃至行为模式。正是这种前所未有的仿真度,使得AI生成的“已故名人”不再是粗糙的模仿,而是令人难以辨别真伪的“数字替身”1

过去,“深度伪造”(deepfake)技术曾因其操纵和虚假信息的能力引发担忧。然而,Sora 2等前沿模型的突破之处在于,它将这种生成能力推向了规模化、易用化和超现实化的新高度。这不再是少数专业团队才能实现的复杂操作,而可能成为任何拥有基本提示词能力的普通用户便能触及的工具。这种技术民主化在带来创作自由的同时,也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模糊了真实与虚构的界限,尤其是在涉及到个人身份和肖像权时。

伦理漩涡:数字肖像权的边界与逝者尊严

Sora 2引发的争议,核心直指“逝者肖像权”和“数字遗产”的伦理困境。泽尔达·威廉姆斯痛彻心扉的呼吁——“如果你还有点良心,就别再这样对他、对我,甚至对所有人了”——揭示了技术对逝者尊严及其亲属情感的直接冲击。她认为这种行为“不是在创作艺术,而是在把人类的生活、艺术和音乐的历史,变成恶心、过度加工的‘热狗’”,本质上是对个人生命传奇的物化和亵渎2

传统法律体系中,肖像权通常在人去世后的一定时期内由其近亲属继承,但在数字时代,尤其是生成式AI的背景下,这一概念的边界变得模糊。AI对逝者形象的“再现”是属于言论自由的范畴,还是构成对死后人格尊严和数字遗产的侵犯? 这种“数字永生”的诱惑,是否正以牺牲人性和伦理为代价?这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更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对待逝者、如何维护其生前所建立的社会形象和文化价值的深层哲学议题。将名人视为可以被随意“摆布”的数字木偶,是对其作为一个独立个体的否定,也挑战了我们社会普遍认同的生死观和对记忆的尊重。

法律真空与产业应对的困境

当前,全球各地的版权法和肖像权法在应对生成式AI带来的挑战时显得力不从心。对于活着的公众人物,OpenAI提供了“客串”(cameos)功能,允许他们通过面部扫描将形象嵌入AI视频并获得端到端的肖像权控制。然而,这一机制在处理已故名人时出现了显著的漏洞——AI工具被发现能够生成已故公众人物的视频,且无需家属授权3

OpenAI对此的回应是,尽管承认“描绘历史人物涉及重要的言论自由权益”,但也认为“公众人物及其家属应最终拥有对其形象使用方式的控制权”,并表示“对于近期逝世的公众人物,其授权代表或遗产所有者可要求不在Sora的客串中使用其肖像”1。然而,这种**“事后要求移除”的被动管理模式**,显然无法平息家属的怒火,也难以应对大规模的侵权风险。美国电影协会(MPAA)主席Charles Rivkin直言,OpenAI必须承担防止侵权行为的责任,而非将其推给版权方,并强调版权法应得到更新以保护创作者权益1。这凸显了技术发展与法律滞后之间的巨大鸿沟,以及科技公司在创新与社会责任之间寻求平衡的巨大挑战。

商业浪潮中的隐忧与机遇

尽管伦理争议四起,生成式AI“复活”名人的强大市场需求和商业潜力不容忽视。公众对与已故偶像“互动”的渴望,推动了AI生成内容的病毒式传播,如TikTok上罗宾·威廉姆斯的AI视频获得上千点赞。这种现象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内容创作与消费市场的诞生:“数字遗产经济”

在未来3-5年内,我们可能会看到围绕数字肖像权的授权、管理和商业化形成一个庞大的新兴产业。这可能包括:

  • 官方授权的数字复活项目:例如,通过家族基金会或遗产管理机构,对已故艺术家的形象进行合法授权,用于教育、艺术创作或品牌营销,创造新的商业价值。
  • 虚拟偶像与品牌代言:利用AI技术,让已故名人成为永恒的品牌代言人或虚拟偶像,在数字世界中延续其影响力。
  • 个性化数字陪伴服务:或许在更远的未来,基于授权的AI模型可以提供与逝者“对话”或“互动”的个性化体验。

然而,所有这些商业机会都高度依赖于健全的法律框架和明确的伦理准则。若不能有效解决肖像权归属和使用规范问题,资本的介入将面临巨大的法律风险和声誉危机。缺乏监管的市场,可能导致无序的开发和更严重的伦理冲突,最终损害整个AI产业的长期发展。

AI时代的“数字永生”与人文反思

Sora 2的案例,不仅仅是关于版权和肖像权,更是对“数字永生”这一古老人类梦想的终极拷问。当AI能够如此逼真地重现逝者的音容笑貌,甚至模拟其思维和行为模式时,我们究竟是在缅怀与传承,还是在以一种新的方式剥夺他们的自主性,将其生命经验简化为可被算法操纵的数据?

从哲学层面看,这挑战了我们对“个体性”和“死亡”的认知。一个由AI生成的“罗宾·威廉姆斯”是否仍是罗宾·威廉姆斯?他的“言语”和“表演”是否仍具有其生前的艺术价值和文化意义?泽尔达所说的“操纵木偶般摆布他们,炮制出各种糟糕的内容”,直指这种技术可能带来的对历史和个人记忆的篡改与消费。这种趋势如果不受限制,未来我们可能生活在一个真假难辨的数字世界中,历史人物、艺术作品乃至个人记忆都可能被AI重塑,进而影响我们对真相和权威的认知。

前瞻:构建负责任的AI数字遗产框架

展望未来3-5年,要应对Sora 2及类似技术带来的挑战,全球社会迫切需要构建一套负责任的AI数字遗产管理和治理框架

  1. 法律法规的革新与完善:各国政府应加速修订版权法、肖像权法及隐私法,明确数字肖像权在个人去世后的归属、期限和使用限制。这可能需要设立一个“数字遗产信托”或“数字遗产管理机构”,由逝者生前指定或由法律授权的近亲属行使管理权。
  2. 行业自律与技术规范:OpenAI等头部AI公司应超越“事后移除”的被动策略,探索**“默认禁止、授权使用”**的原则,尤其针对已故公众人物。技术上,可以开发更先进的溯源机制、数字水印技术和内容识别算法,以帮助区分AI生成内容,并保护合法权益。
  3. 公众教育与伦理共识:推动关于AI伦理的广泛社会讨论,提高公众对AI生成内容潜在风险的认识,形成社会对数字遗产的共同价值观和伦理准则。
  4. 跨领域合作:法律界、科技界、文化艺术界及伦理专家需紧密合作,共同制定既能促进技术创新,又能保护个人权利和公共利益的指导方针。

Sora 2的出现,是人类迈向数字文明深处的一道分水岭。它不仅考验着我们的技术边界,更挑战着我们的伦理底线和法律智慧。如何在这场技术革命中,既能拥抱创新的无限可能,又能坚守作为人的尊严和对逝者的敬意,将是未来十年我们共同面临的核心议题。

引用


  1. Sora2“复活”已故名人,家属强烈反对 · 36氪 · 时令(2025/10/13)· 检索日期2025/10/13 ↩︎ ↩︎ ↩︎

  2. OpenAI Sora 陷「肖像權」風暴:科技如何衝擊逝世名人數位遺產與 ... · Inside 硬塞的(未知作者)(未知日期)· 检索日期2025/10/13 ↩︎

  3. “请不要再发爸爸的AI视频了”,OpenAI面临新的版权麻烦 - 东方财富 · 21世纪经济报道(2025/10/11)· 检索日期2025/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