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打工人”AI升级了!中控技术全新发布TPT 2,让工业AI彻底告别“工具人”时代,摇身一变成为能感知、能决策、能“打理一切”的“工业智能体CEO”!这波操作,直接让万亿工业市场“原地起飞”,效率飙升,简直是“爽文”照进现实。
当我们的手机APP、办公软件都被大模型“调教”得越来越聪明,你有没有想过,那些整天轰鸣、冒着热气、复杂到让人头秃的工业工厂,啥时候也能拥有一个真正“懂行”的智能大脑?别急,这次,工业界的“最强大脑”——“大模型+智能体”的黄金组合,真的要开始“放大招”了!
自GPT-o1横空出世,AI技术实力就像坐上了火箭,一路狂飙。年初DeepSeek R1的普及,更是让AI不再是“高岭之花”,开始全面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最近,国家队也下场了,《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一出,直接给AI在各行各业的渗透按下了“加速键”。
然而,AI在工业界,这块骨头一直都是“硬茬子”。不光是工业场景对安全性和准确性有着近乎“偏执”的要求,更因为它要和复杂的物理世界“深度绑定”,数据需求简直是个无底洞。想让AI在工厂里“指点江山”,可比让它写个PPT难多了。
不过,再难啃的骨头也架不住“大佬”们跃跃欲试。据不完全统计,光是2023年,就有科大讯飞、思谋、中国联通、中国移动、网易等一众科技巨头扎堆发布了工业大模型。这架势,简直是“工业AI奥特曼打怪兽”的预演。市场也给出了积极回应:预计到2025年,中国工业AI市场规模将突破12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8.6%——这成长速度,妥妥的“潜力股”啊!
但问题来了,现在的工业AI,到底能“能打”到什么程度?它能从“工具人”晋升为有自主能力的“工业AI Agent”吗?这些灵魂拷问,终于在一个重大发布后有了答案。
工业AI的“大冤种”时代结束了?这波“智能体”有点东西!
过去一年多,工业界的共识已经悄然转变,大家不再纠结“要不要上AI”,而是直接“梭哈”加码AI投入,全力拥抱大模型。比如,中控技术的时间序列大模型TPT,已经在某全球化工50强企业的废液处理环节立下赫赫战功:pH调节周期从6-8小时直接砍到1小时以内,效率提升超过80%!在大唐多伦煤化工项目,它更是构建了“感知-预测-调控”一体化的能源管控体系,预计全年能减少二氧化碳排放41.94万吨。这哪里是AI,分明是“省钱小能手”+“环保急先锋”啊!
这些案例背后,藏着一个更宏大的趋势:工业智能体(Industrial AI Agent)正在成为AI落地工业的最佳形态。全球工业智能化市场规模今年预计将突破3.5万亿元,中国市场份额超过40%。这可不是闹着玩儿的,简直是“泼天的富贵”!工业智能体,不再是那个只知道“听话办事”的“工具人”软件,而是具备自主感知、认知、决策和学习能力的软硬件一体化平台。更骚的是,它可是用工业界最核心、最宝贵的数据“喂养”出来的,执行效率更高,还有“随机应变”的自适应能力,简直是工业界的“全能王”,将彻底颠覆人机交互和生产管理的逻辑。
然而,作为“新物种”,工业智能体目前还在“学步”阶段。谁能拥有更宝贵、更精准的“数据燃料”,并用这些数据训练出“打工能力”更强的大模型,让智能体真正“落地生根”,成了行业的核心命题。
这时候,就不得不提一个“老司机”——中控技术了。他们在工业控制领域摸爬滚打了30余年,服务了全球3.7万多家客户,部署了超过10万套工业控制系统,约1亿个I/O点。这些可不是普通的数字,而是训练工业AI的“黄金矿藏”——工业数据库。他们就像是“老中医”,对工业场景的“疑难杂症”了如指掌,最终才捣鼓出了真正能落地的时间序列大模型TPT。
然后,高潮来了!在2025年8月28日,中控技术时间序列大模型正式升级为**TPT 2(Time-series Pre-trained Transformer 2)**并面向全球发布1。这可不仅仅是版本号上的“+1”,更是一次“范式跨越”!
TPT 2:不止是升级,简直是“开挂”!
TPT 2的核心升级点,就是采用了MoE架构(混合专家模型)2,多技术融合,并实现了智能体构建。这就像什么呢?就像给工业领域请来了一个“全能专家团”,每个专家都术业有专攻,遇到问题,直接派最懂行的专家去解决,效率当然“杠杠的”。它能深入理解和解决工业场景中的各种复杂问题,特别是在保障生产安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能耗物耗、提升设备维护效率、实现自主运行等方面,简直是“保姆级”服务。
可以说,TPT 2的发布,不光是中控技术自己的“产品飞升”,更是工业界“第一个吃螃蟹”的典范。它打造了一个装置运行的“智慧大脑”,真正推动了工业应用从“傻瓜式工具”向具备异常主动识别、风险智能评估、自主决策执行能力的**智能体(Agents)**跨越。这意味着,过去那些“人盯人、手把手”的生产模式,要被场景化智能解决方案彻底重塑,工业软件技术体系和应用模式,将迎来又一轮“王炸”般的革新。
中控技术董事长兼总裁崔山在发布会后更是霸气喊话:“我们希望它是一个更加开放的技术,让工业行业无论是中小型还是大型企业都能用起来AI,与此同时,中控技术也将来到平台化时代,真正赋能于生态伙伴。” 这格局,妥妥的“大气层”!
工业智能体,就像一个经验极为丰富的“老教授”,能把过去工程师们“摸着石头过河”的试错过程,直接变成“定点爆破”,研发效率直线飙升。在生产制造环节,它又能自主进行过程控制与操作优化,做到更精细化、自动化管理,高效维护设备。简直是“全能助理”+“超强管家”的结合体!
更可贵的是,工业智能体不是简单的技术“堆料”,而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命题”。中控技术打造的TPT 2,以大模型为“核心大脑”,再“灌输”海量工业知识,让这个大脑变成了真正“懂行”的工业强脑,最终率先实现了工业场景的智能体应用。
让我们更细致地“拆解”TPT 2的“骚操作”:
- 集约化:一个MoE模型,就能搞定多种问题,生成不同的智能体。直接替代过去模拟、控制、优化、预测、评估、统计等环节N个工业软件,简直是“一机多用”,省心省力。
- 对话问诊,帮助决策:对话式的解决方案,就像对面坐着一位24小时在线的工业专家。哪怕是“小白”操作员,也能轻松“问诊”,快速做出精准决策。这下,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看不懂设备参数了!
- 真正的工业智能体,实现全链路闭环:从感知、识别、决策再到执行,TPT 2是一个高完成度的智能体,真正能帮助企业实现少人化、无人化管理。想象一下,走进一家未来工厂,机器人忙碌穿梭,AI实时调度设备,这画面,简直就是“科幻大片”走进现实!
百套装置“真香”预警:数据不会撒谎!
据发布会现场透露,TPT已经在万华化学、中国石化镇海炼化、大唐多伦煤化工等“工业大佬”的百余套装置上取得了突破性应用。
就拿中国石化兰州石化榆林化工有限公司的乙烯装置优化来说,这玩意儿的优化通常都是以“年”为单位计算的。设备质量直接关系到项目能不能正常投产,投产后能不能长周期稳定运行。过去,故障率导致的非计划停工简直是“家常便饭”。
中控技术副总裁兼Industrial AI事业群CEO吴玉成“凡尔赛”地告诉36氪:“过去乙烯装置优化都是以‘年’为单位推进,现在用了我们的TPT 2,根据我们之前的案例,优化周期缩短至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1 这效率提升,简直是“降维打击”啊!工业智能体带来的,是颠覆性的效率提升,以及解决复杂难题的“开挂”能力。
中煤集团也将他们家煤气化这个极其复杂的“核心难题”交给了中控技术。要知道,煤气化过程(把煤变成一氧化碳和氢气)简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玄学,传统方法因为需要太多理想假设,根本不准。但TPT大模型结合AI+机理,基于海量的历史时序数据进行预训练,就能更好地应对这个“世纪难题”。
更令人振奋的是,截至发布会结束,TPT累计预定订单企业518家,成交量112套,线上注册申请用户3268!1 这数据,直接证明了市场和客户对TPT 2的“真香”认可,标志着它正式迈入了规模化应用和落地的“黄金时代”!
资本市场“嗅”到了什么?这波AI红利,中控技术要“吃饱”?
上一个时代,工业场景的提质增效主要靠数字化转型“吊着”,但能触达的场景实在有限。工业智能体,就像给工业场景注入了一剂“兴奋剂”,让提效直接进入了真正的智能化驱动时代。
当然,在实现“工业智能体满地跑”之前,还有一个核心难题要解决:单一企业的数据积累能力,已经不足以支撑工业AI的“野心”了。加上工业场景纷杂、行业壁垒高、数据敏感性强,让工业智能体一直没能大规模落地。现在看来,TPT 2简直就是行业内的“转折点产品”,标志着工业智能体进入规模化应用阶段。
这背后,离不开中控技术的“格局”和“魄力”。在发布现场,他们甚至联合工业行业生态伙伴,成立了**“工业AI数据联盟”**1。这可不只是一项技术解决方案,更是一种新型的产业协作模式!联盟汇聚了行业领军企业、设计院、总包商和服务商,大家的目标就一个:共同构建一个以信任为基础的工业数据价值生态体系。
当然,数据安全肯定是“底线中的底线”。中控技术表示,他们会采用联邦学习、多方安全计算等“黑科技”,在保障数据所有权和隐私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跨场景、跨工况的装置数据价值流通。在“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炼化出更强的工业AI,最终让整个工业行业“美美与共”。
IDC 2025中国工业企业调研显示,工业企业中已经应用大模型及智能体的比例,从2024年的9.6%,“蹭蹭蹭”地飙升到2025年的47.5%!1 其中,超过73.7%的应用场景在10个到几十个左右。这说明什么?说明行业正在“积极拥抱”工业AI时代,也为中控技术的新智能体发布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AI Agent的加速商用,也让率先布局的龙头企业迎来了新一轮的“泼天富贵”!
正如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工程师刘劲松等业内专家所说,工业智能体是智能体技术与行业know-how深度融合的产物,能实现对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和物流管理等环节的智能化控制与优化,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从“信息化建设”迈向“价值创造”的关键推手。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要“真刀真枪”地改变生产力!
结语:一个被低估的工业智能引领者
当前,无论是技术的领先性,还是商业模式的颠覆性,以及它可能给工业赛道带来的巨大促进作用,都让中控技术重新站上了工业行业的新风口。
财报数据显示,中控技术2024年实现营收91.39亿元,同比增长6.02%;归母净利润11.17亿元,同比增长1.38%。虽然净利润增速略有放缓,但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在TPT等AI核心技术研发上“下了血本”搞战略性投入。但“潜力股”的苗头已经显现:2024年,中控技术的工业软件收入同比大增20.70%,达到26.53亿元,增速显著高于传统控制业务。这就像是“蓄力一击”,前期投入正在迎来收获期,TPT 2发布后,其平台型公司的属性更加强烈,也为其后续业绩增长奠定了坚实基础。
根据中控技术2025年上半年业绩报告,其工业软件实现收入2.92亿元,毛利率显著提升至54.03%,相比2024年同期的31.67%,足足增加了22个百分点!这哪里是公司,简直是“印钞机”!
中控技术已不再只是一家工业自动化公司,而是工业AI智能体时代的定义者和引领者。在政策与技术的“双轮驱动”下,其平台化转型与生态共建策略,正推动中国工业走向全球智能化浪潮的最前沿。
目前,中控技术在核心底层技术上已经实现了全面重构,竞争力早已“今非昔比”。今年以来,在AI的“催化”下,多家龙头企业率先经历估值逻辑的系统性重塑,市值实现跃阶式增长。比如腾讯,年内涨幅超过40%,市值增长约1.6万亿,这反映出市场对AI驱动型企业的价值认同正在迅速提升。资本正在重新定价的,不光是技术本身,更是其所打开的增量空间与范式变革。
在此背景下,工业智能化领域,特别是那些具备自主核心能力的企业,正逐渐成为资金关注和配置的重点。中控技术作为通用化、标准化工业AI服务平台的领先供应商,其所代表的不仅仅是一家公司,更是一个正在崛起的产业生态。市场或许正在等待一个契机,以更前瞻的视角对其重新估值,发现其在新工业时代中的引领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