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Transformer瓶颈:英伟达Mamba混合架构重塑AI推理经济学与开源格局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英伟达凭借创新性的Mamba-Transformer混合架构Nemotron Nano 2模型,在保持高精度的同时,将AI推理吞吐量提升至最高6.3倍,有效缓解了长上下文处理的算力瓶颈。此举不仅预示着AI模型架构的多元化未来和“效率优先”的新范式,更通过全面开源的策略,深化了英伟达在AI生态中的战略影响力,为通用AI的普惠化铺平道路。

在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宏大愿景下,对更大、更强模型的追求似乎是业界不言而喻的共识。然而,当Meta等昔日开源巨头在Llama系列上策略渐趋保守,而OpenAI的下一代架构仍处于秘而不宣的状态时,AI算力“卖铲人”英伟达却悄然迈出了一步,发布了其革命性的NVIDIA Nemotron Nano 2模型。这并非简单的模型迭代,而是对现有AI架构范式的一次深思熟虑的挑战,其核心在于一个颠覆性的“Mamba-Transformer混合架构”,承诺在复杂推理任务中实现无与伦比的吞吐量,同时保持顶尖精度,最高可达同级别模型的6.3倍1

技术原理与创新点解析

长期以来,Transformer架构凭借其强大的自注意力机制,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然而,其计算复杂度随序列长度呈平方增长(O(n^2))的特性,使其在处理超长上下文(如百万级Token)时面临巨大的内存与计算瓶颈,导致推理成本居高不下。这成为了大模型从实验室走向广泛应用的主要障碍之一。

Nemotron Nano 2(及其更广泛的Nemotron-H系列)的出现,正是对这一核心痛点的精准回应。英伟达巧妙地引入了Mamba-2架构,用闪电般快速的Mamba-2层替换了传统Transformer中绝大多数的自注意力层。Mamba是一种基于结构化状态空间模型(SSMs)的序列建模架构,其核心优势在于:

  • 线性复杂度(O(n)):与Transformer的平方复杂度形成鲜明对比,Mamba在处理极长序列时具有显著的效率优势,推理速度可比纯Transformer模型快3-5倍2
  • 选择性机制:Mamba能够根据当前输入动态调整参数,从而“选择性”地聚焦于保留相关信息,并忽略无关信息,这使其在处理长程依赖时表现出色。
  • 记忆与上下文学习的融合:虽然Mamba在长上下文建模上表现卓越,但纯Mamba模型在某些需要强记忆复制或复杂上下文学习的任务上可能略显不足。Nemotron-H的混合策略正是为了弥补这一短板,通过保留Transformer的优势部分,实现“鱼和熊掌兼得”:既拥有Mamba的超高推理效率,又不牺牲Transformer在特定复杂推理任务上的精度。

Nemotron Nano 2的诞生并非一蹴而就,其背后是极其“暴力”且精密的训练与压缩流程:

  1. 海量预训练:首先,一个拥有20万亿Token的庞大数据集(涵盖高质量网页、多语言、数学、代码、学术等)被用于锻造一个120亿参数的基础模型——Nemotron-Nano-12B-v2-Base。训练过程中采用了先进的FP8(8位浮点数)训练方案,这在保持模型精度的同时,极大地提升了训练效率和显存利用率3
  2. 极限压缩与蒸馏:随后,通过SFT、DPO、GRPO、RLHF等多阶段对齐方法提升模型性能。更关键的是,英伟达祭出了其独创的Minitron策略,对120亿参数模型进行极限压缩与蒸馏。Minitron通过结构化剪枝(pruning)与知识蒸馏(distillation),将模型参数量从12B压缩至9B,却能确保在单张A10G GPU(22GiB显存)上支持128k上下文,同时保持甚至超越同级别模型(如Qwen3-8B)的精度。这种“以小博大”的能力,是其商业价值的核心。

在实际测试中,Nemotron Nano 2在数学(GSM8K、MATH)、代码(HumanEval+、MBPP+)、通用推理(MMLU-Pro)和长上下文(RULER128k)等基准测试中,表现均优于或持平同类开源模型,并在8k输入/16k输出的特定场景下,实现高达6.3倍的吞吐量提升1

产业生态影响评估

英伟达的这一举动,远不止于发布一个高性能模型,它更是在AI产业生态中布下了一枚深远的棋子。

  • 重塑AI推理经济学:模型推理成本是AI大规模落地的关键障碍。Nemotron Nano 2通过显著提升吞吐量和优化显存占用,意味着更低的单位推理成本。这对于企业级AI应用、边缘侧部署以及大规模消费者服务而言,无疑是巨大的利好。过去,部署一个高性能大模型往往需要昂贵的GPU集群,而现在,更小、更快的模型使得更多企业和开发者能够以更低的门槛享受到AI的能力,这极大地加速了AI的普惠化进程
  • 英伟达的战略布局:长期以来,英伟达被视为AI时代的“卖铲人”,其GPU硬件是AI算力的基石。然而,通过Nemotron Nano 2的开源,以及同步开放其用于预训练的6.6万亿Token高质量数据集(包括Nemotron-CC-v2、Nemotron-CC-Math-v1、Nemotron-Pretraining-Code-v1、Nemotron-Pretraining-SFT-v1等),英伟达正在从单纯的硬件供应商,向AI生态的构建者和赋能者转型。这不仅仅是提供模型本身,更是提供构建高性能模型的“原材料”和“工具集”。此举能有效推动整个AI软件生态围绕英伟达的硬件平台发展,形成更强的用户粘性和生态壁垒,从而进一步巩固其在AI时代的领导地位。
  • 开源AI的新高地:当Meta等公司在开源策略上摇摆不定,而OpenAI等领军者倾向于闭源时,英伟达的全面开源显得尤为突出。这不仅是技术实力的彰显,更是对开发者社区的深度拥抱。一个高性能、高效率、且完全开源的模型,能吸引大量开发者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形成“飞轮效应”,持续壮大英伟达主导的AI生态。同时,开源高质量数据集的举动,也为学界和业界提供了宝贵的研究资源,共同推动AI技术的进步。
  • 竞争格局的微妙变化:Nemotron Nano 2的直接对标对象是Qwen3-8B,显示出英伟达在模型性能上不输软件巨头的决心。这预示着AI模型领域的竞争将更加多元化,不仅限于参数规模和纯粹的Transformer架构,更将转向**“效率-精度-成本”**的综合平衡。未来,模型的小型化、高效化和特定任务优化将成为新的竞争焦点,这将促使整个行业向更可持续、更具经济效益的AI发展路径迈进。

未来发展路径预测

Nemotron Nano 2的发布,不仅仅是一个模型迭代,更是AI架构和产业发展趋势的一个缩影。

  • AI架构的“文艺复兴”:Transformer一统天下的局面将逐渐被打破。未来3-5年,我们将看到更多元化的AI模型架构涌现,例如Meta的JEPA、Google DeepMind的Titans/Atlas/Genie3、扩散模型,以及OpenAI可能储备的“全新架构”1。混合架构如Mamba-Transformer,将成为连接不同技术范式、融合各自优势的重要方向。效率和专业化将取代单一规模作为衡量模型进步的唯一标准
  • “AI普惠化”加速与边缘智能:随着更小、更快、更高效模型的普及,AI的应用场景将从数据中心向边缘设备大规模拓展。智能手机、物联网设备、自动驾驶汽车、智能制造等领域将能够直接运行高性能AI模型,催生出更多实时、个性化的智能服务。这将深刻改变人类与数字世界的交互方式,让AI真正无处不在。
  • 数据资产的战略价值凸显:英伟达同步开源其20万亿Token训练数据集的举动,昭示着高质量、大规模训练数据将成为AI时代的核心战略资产。未来,数据策展、合成数据生成以及跨模态数据融合技术将获得前所未有的重视。拥有高质量数据资产的企业,将在模型训练和应用创新中占据主动。
  • 软硬件协同的深度融合:英伟达作为硬件巨头推出高性能软件模型,标志着AI发展进入了软硬件深度融合的时代。未来,芯片设计将更紧密地与模型架构创新结合,形成协同优化。硬件公司将越来越多地参与到模型研发中,以确保其硬件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模型性能;而模型开发者也将更深入地了解底层硬件特性,以设计出更高效的算法。这种软硬件的“合璧”,将是驱动AI突破的关键力量。
  • 开源与闭源的长期博弈:尽管目前部分巨头倾向于闭源,但英伟达的举动证明,开源仍然是AI生态繁荣的关键引擎。未来,开源模型将可能形成一个由高性能基础模型、专业化微调模型、以及庞大数据集构成的强大生态系统,与少数极致性能的闭源模型形成双轨发展。这种竞争与协作并存的局面,将共同推动AI技术边界的不断拓展,并引发关于AI知识产权、技术控制权和开放性的深层哲学思辨。

Nemotron Nano 2不仅仅是英伟达技术实力的又一次展现,它更是AI发展进入“效率与生态”新阶段的一个信号。这场由架构创新引发的变革,将深远影响AI的商业落地、技术路径以及其对人类文明进程的深层意义。我们正站在一个新范式的入口,效率与开放将成为点亮未来的核心火炬。

引用


  1. 新智元:Meta没做的,英伟达做了,全新架构吞吐量狂飙6倍,20万亿Token训练 · 微信公众号“新智元”· 新智元(2025/8/19)· 检索日期2025/8/19 ↩︎ ↩︎ ↩︎

  2. 新智元:Transformer+Mamba黄金组合!长文推理性能飙升3倍 · 智源社区(2025/5/6)· 检索日期2025/8/19 ↩︎

  3. 知乎:压缩,FP8,VLM)Nemotron-H:精确高效的混合Mamba- ... · 知乎专栏 · 卢冠霖(2025/5/29)· 检索日期2025/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