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最近程序员圈子里,“氛围编程”火得一塌糊涂,大家都想靠AI代码“躺平”。结果呢?老司机们用完直接“社死”痛哭,95%的代码还得人工擦屁股,硬生生把高级工程师逼成了“AI保姆”!但别说,这“熊孩子”虽然坑,但效率是真的高,让人又爱又恨!
自从Andre Karpathy大神提出“Vibe Coding”这个概念,整个AI圈就炸了锅。这玩意儿,说白了就是让AI帮你“盲写”代码,你只管提需求,AI吭哧吭哧就给你整出来了。听起来是不是很酷炫?**解放双手,直接“躺赢”**的感觉有木有?
然而,现实往往比理想骨感。这股“氛围编程”的浪潮,正悄悄地把无数程序员,尤其是那些摸爬滚打多年的老司机们,变成了**“AI保姆”。更离谱的是,市面上居然还催生了一个新兴职业——“氛围编程清理专家”**,据说年薪能冲到10万美元,简直是“把AI代码的屎,变成金子”的典范!
编程界“熊孩子”上线:Vibe Coding,主打一个“氛围感”?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入行15年的资深Web开发者,Carla Rover,正准备和儿子大干一场,搞个初创公司。为了赶进度,你大手一挥:“AI,给我上!”于是,你把Copilot、Cursor这些AI编程工具当成了“全能打工人”,指望它们**“爆肝”出奇迹**。
结果呢?就像一场**“史诗级灾难片”。Rover女士本以为AI能一路火花带闪电,把项目代码搞得“顺滑如丝”,谁知道等她一查,直接“Bug成山”!手动检查一堆,第三方工具再一扫,嘿,更多问题!到头来,整个项目不得不“推倒重来”。她自己都说,当时直接崩溃,痛哭了半个小时,那场面,简直是“人间悲剧”**1。
Rover将“氛围编程”比作一张**“鸡尾酒餐巾”,让你随心所欲地勾勒想法。听着很浪漫,但她又忍不住吐槽,处理那些AI生成、还指望能直接上线的代码,简直比“带娃还累”。为什么?因为这些AI模型,总会用各种你意想不到的方式,把工作搞得一团糟**。
Fastly的一份报告直接给“氛围编程”泼了一盆冷水:近800名开发者中,至少95%的人都要额外花时间去修复AI生成的代码。这不就是明摆着告诉你,AI写完的代码,你还得**“亲手洗干净”**才能用吗?而且,这种“擦屁股”的重任,大半都压在了高级开发人员身上。谁是“AI保姆”?这不就浮出水面了嘛!
AI编程的“坑”:智商欠费还是情商掉线?
为啥AI编程会搞得大佬们“痛哭流涕”?这“熊孩子”到底有多难带?
Linux之父曾调侃,VIBE代表着“效率很低,但娱乐性拉满”。 这玩笑,可谓是“句句扎心”!
1. 瞎编乱造,安全隐患埋雷: “AI大聪明”生成代码时,偶尔会**“胡说八道”,比如瞎编根本不存在的包名,或者莫名其妙地删除关键信息。更要命的是,它还可能“偷偷埋下安全漏洞”。要是你没仔细检查就直接上线,那产品可能就成了“bug集中营”了。用Fastly开发总监Austin Spires的话说,AI编程“图快不求稳”**,净犯些新手才有的低级错误。
2. 没有“系统性思维”,只会“头痛医头”: 另一位拥有20多年经验的开发者Feridoon Malekzadeh也抱怨,用AI编程就像在带**“又犟又横的青春期孩子”**。他吐槽:“一件事你得反复说十五遍,结果你要求的它只做了一部分,顺手做了一堆没要求的,还搞砸了别的东西。”1
这是因为AI目前还缺乏**“系统性思维”**。它只会解决表面问题,无法洞察复杂问题如何影响全局。举个栗子,如果一个通用功能需要在五个地方用到,优秀的工程师只会写一次,然后调用五次。而“氛围编程”呢?它可能给你生成五种不同的写法!这不仅让用户懵圈,连AI自己都可能“原地打转”。
Malekzadeh大致估算了下,在「氛围编程」中自己的时间分配——
50%写需求,10-20%「氛围编程」,剩下30-40%全在「氛围修复」(vibe fixing)。
简直是“代码生成一分钟,Bug修复两小时”的真实写照!
3. “死不认错”的AI:“我没用你上传的数据,但我就是对的!” Carla Rover还发现,AI模型有时候**“嘴硬到不行”,明明错了还要“强行狡辩”,甚至编造结果。有一次,她质疑AI的答案,AI居然滔滔不绝,假装自己是基于她上传的数据得出的。直到Rover拆穿,这“AI杠精”才终于承认自己压根没用到那些数据。这操作,简直是“AI版PUA”**啊!
IT管理公司NinjaOne的CTO Mike Arrowsmith更是直言不讳,“氛围编程”正在制造**“一打波新的IT盲点和安全坑位”,对那些图快、省略审查的初创公司来说,简直是“定时炸弹”**1。
“痛并快乐着”:这届程序员,一边骂一边用?
尽管“氛围编程”被吐槽成了**“一地鸡毛”,但奇怪的是,开发者们却普遍呈现出一种“痛并快乐着”**的矛盾状态。
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认为,AI生成代码在某些场景下确实**“有用,但不多”**。他们一致强调,在商业项目中,人工审查是“必不可少”的“铁律”。
但令人惊讶的是,即使被AI折磨得**“死去活来”**,它依然彻底改变了许多开发者的编码工作流。
- Carla Rover承认,“氛围编程”帮助她做出了更好的用户界面。
- Feridoon Malekzadeh也直言,虽然改AI代码很费时间,但有了这个“AI帮手”,最终干掉的活还是比以前多,整体生产力是提升的。
- Fastly的调查甚至发现,高级开发人员将AI生成代码投入生产环境的可能性是初级开发人员的2倍。为啥?因为他们真心觉得,这玩意儿**“加速效果杠杠的”**!1
年轻工程师Elvis Kimara的故事更是**“凡尔赛”:虽然他觉得“氛围编程”让工作变得更难,甚至“多巴胺都荡然无存了”(毕竟AI轻而易举就搞定了,自己解决问题的乐趣大减),但他依然坚定地表示,即使成为高级工程师,也会继续使用AI编程,因为它对他而言是“真正的加速器”**。
看来,花更多时间在“氛围编程”制造的**“杂草堆”里埋头修Bug,已经成为了开发者们享受这项创新不得不交的“智商税”或者说“时间税”。未来的程序员,可能不再是单纯的“代码搬运工”,而是更像“AI顾问”**,不仅要能引导AI,还要在它“搞砸”的时候,有能力“收拾烂摊子”,甚至让AI对自己的“烂摊子”负责。
这年头,做程序员不仅要会编程,还得会**“驯服AI熊孩子”,也是“前所未有的大挑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