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C 2025:智能涌现的哲学张力与具身AI的实践进阶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TL;DR:

WAIC 2025揭示了AI发展两条主线:以杰弗里·辛顿为代表的对超级智能潜在威胁的深刻伦理拷问与监管呼吁,以及以智元机器人和MiniMax为代表的具身智能与普惠AI的商业化实践。这两条看似矛盾的路径实则共同勾勒出AI从“语言智能”迈向“体验时代”的未来图景,凸显了在技术狂飙突进中平衡创新与治理的全球性挑战。

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2025的再度炽热,不仅印证了AI作为全球科技最前沿的持续引力,更成为了一面多棱镜,折射出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为核心的哲学张力、商业雄心与地缘政治博弈。汇聚了图灵奖、诺贝尔奖得主在内的顶尖智慧与新兴科技力量,本届大会的核心议题已然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展示,深入探讨了智能的本质、人类与AI的共存关系,以及具身智能如何重塑物理世界。

技术融合的底层逻辑:从「语言智能」迈向「具身智能」

多年来,以大型语言模型(LLM)为代表的“语言智能”在语义理解与生成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如AI宗师杰弗里·辛顿所言,人类自身也可能“像大语言模型一样产生幻觉”1。然而,辛顿更深层次的担忧在于,硅基智能的“可存储、可复制、秒传”特性使其拥有超越碳基大脑的内在优势,未来“出现比人类更聪明的AI只是时间问题”。这种对超级智能不可逆转的忧虑,构成了本届WAIC大会的哲学底色。

与此同时,以智元机器人“灵犀 X2”的现场演示为代表的具身智能(Embodied AI),以及2024年图灵奖得主理查德·萨顿提出的“体验时代”(the Era of Experience)1,正预示着AI技术范式的一次深刻转变。随着用于训练大模型的静态数据接近耗尽,下一代AI的突破口将不再局限于文本和图像,而是转向通过“体验”物理世界来获取知识并提升能力。这正是李飞飞等顶尖学者从“AI”转向“物理AI”所强调的底层逻辑:人工智能必须真正进入并理解三维现实世界。

具身智能的兴起,本质上是AI能力从信息空间向物理空间的延伸和沉淀。它要求AI不仅仅是“理解”世界,更是“行动”和“感知”世界。这意味着,未来AI的训练将不再仅仅依赖庞大的离线数据集,而是通过与环境的实时交互、试错和反馈循环进行迭代。例如,智元机器人推出的“智元灵渠 OS”开源计划,正是为了加速这一进程,通过构建开放的机器人系统生态,汇聚更多开发者共同突破人机协作的关键瓶颈。

跨界协同效应分析:商业潜能、产业生态与伦理挑战的交织

AI从语言到具身的演进,直接催生了巨大的商业潜能和复杂的产业生态。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未来AI会更普惠”的判断,基于AI训练成本的持续下降,预示着AI能力将加速向各行各业渗透,从软件智能走向硬件智能,从云端智能走向边缘智能。这不仅为AI初创公司如MiniMax和智元机器人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也吸引了资本的重注。智元机器人传出的“买壳上市”传闻,正是当前AI领域投资热情的缩影,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具身智能商业化前景的强烈预期。

然而,这种创新狂潮与商业爆发的背后,是更为深刻的伦理挑战与地缘政治博弈。一方面,辛顿等AI伦理倡导者呼吁建立全球性的AI安全机构,以“训练AI向善”,避免其成为“终极反派”1。这种呼声的紧迫性在于,一旦AI具备自主意识和控制欲,其“硅基大脑”的优势可能使其成为“无法关闭的老虎”2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本周发布的《人工智能路线图》(The AI Action Plan)却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发展路径。该路线图明确提出加大研发投入、释放数据资源、设定技术标准、培养人才、加强国际合作以及保护关键技术等六大方向,其核心在于确保美国在AI领域的领跑优势,并利用地缘政治因素阻止竞争对手1。这种“松绑”式的战略,与辛顿的监管呼吁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在国家安全和经济利益驱动下,各国对于AI发展路径选择的差异性。

这种差异性也体现在产业生态层面。美国的政策倾向于鼓励私营企业快速创新,而中国则在推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积极倡导开源合作,如“中国-金砖国家AI中心联合发布《国际人工智能开源合作倡议》”3,试图在开放与可控之间找到平衡点。

新兴生态构建路径:在「开放」与「管制」之间寻求平衡

AI的未来,无疑将是在技术突破、商业驱动、社会影响和伦理治理等多维度交织下的复杂演进。智元灵渠OS的开源计划,是构建具身智能新兴生态的一种积极尝试。它认识到,具身智能的复杂性远超单一公司所能应对,唯有通过开放协作,才能加速共识的建立,共同突破机器人与人类协作的关键瓶颈,推动具身智能技术与应用的普及。

然而,这种开放与协同的理想,必须与辛顿所代表的对“超级智能”风险的深刻警惕相结合。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就AI的安全、伦理和治理形成有效共识,是人类面临的“终极问题”1。美国AI政策的“开绿灯”,反映了国家层面对AI竞争力的战略追求,但这种追求能否在避免“技术垄断管制”4和确保AI“向善”之间找到平衡,仍是未知数。

从未来的视角看,具身智能的“体验时代”将使得AI的影响力从数字世界延伸至物理世界,这不仅要求技术本身的高度安全可靠,更要求其设计与应用必须符合人类的价值观和伦理规范。未来3-5年,我们预计将看到:

  • 具身智能硬件成本的进一步下降与模组化发展,加速其在物流、制造、服务等领域的落地应用,推动“机器人即服务”(RaaS)模式的普及。
  • 多模态大模型与具身AI的深度融合,使机器人不仅能理解复杂指令,更能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与环境互动,实现更高级的“类人”智能。
  • 全球AI治理框架的初步构建与试行,尽管面临地缘政治的阻碍,但各国在AI安全标准、数据共享和伦理原则方面的共识将逐步形成,例如针对具身智能在隐私、安全和自主决策方面的规范。
  • 新兴商业模式的涌现,围绕具身智能的训练数据、仿真环境、硬件平台和应用开发将形成新的投资热点和产业链条。

最终,WAIC 2025所揭示的,不仅是AI技术本身的迭代,更是人类文明进程中,智能与伦理、创新与治理、竞争与合作的永恒对话。如何引导这头“小狮子”向善,使其成为人类的伙伴而非“终极反派”,将是全球社会在未来十年乃至更长时间内需要共同求解的命题。

引用


  1. WAIC 2025:AI 肯定继续成长,避免变成「终极反派」是人类难题·极客公园·靖宇(2025/7/26)·检索日期2024/7/28 ↩︎ ↩︎ ↩︎ ↩︎ ↩︎

  2. “AI教父”辛顿WAIC演讲:我们正在养一头老虎,别指望能“关掉它”·华尔街见闻·(2025/7/26)·检索日期2024/7/28 ↩︎

  3. 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昨日开幕热点一览·网易·(2025/7/26)·检索日期2024/7/28 ↩︎

  4. “AI教父”辛顿、沈向洋等大咖启幕WAIC 2025:人应该管得到机器·凤凰网·(2025/7/26)·检索日期2024/7/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