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的盛况背后,是AI行业从概念展示向实用化、商业化深度转型的强烈信号。以智能体、多模态融合和具身智能为核心的技术演进,正加速步入“干活”的深水区,预示着效率革命和人机交互范式的重塑,同时也面临着商业落地和伦理治理的严峻考验。
7月下旬的上海,即便细雨蒙蒙也未能阻挡WAIC的巨大热情。官方门票早早售罄,闲鱼上转手价飙升数倍,这场被誉为“科技春晚”的盛会以首次突破7万平方米的展览面积和800余家参展企业的规模,生动诠释了AI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狂热。1 然而,在喧嚣与繁华背后,一股更为深刻、更为务实的气息弥漫开来:AI行业正从过往的“花式炫技”舞台,转向“拼落地”的商业化深水区。这不仅仅是市场情绪的转变,更是底层技术成熟与产业生态重构的必然结果,预示着人工智能未来3-5年的发展核心将是实用性、行动力与深层融合。
AI新范式:从“花式炫技”到“落地为王”
去年舞台上热衷于表演的“跳舞机器人”大幅减少,取而代之的是面向产线分拣、零售取货、矿区勘查的生产型机器人。2 这股“克制”的风气并非偶然,而是对市场与资本拷问的直接回应。具身智能明星企业创始人王兴兴喊出年营收10亿的目标,阶跃星辰创始人姜大昕也伴随Step3大模型发布立下同等目标。2 这些数字不再是技术参数的攀比,而是商业化变现的硬性指标。正如一位头部科技公司高管所言:“今年明显收敛,大家一心求稳。”2 在WAIC的繁华表象之下,是AI企业面临的终极命题:如何从技术可行走向商业可用,从概念验证到规模部署,实现可持续的盈利能力。
“干活”、“落地”,是2025AI行业面临的最终极命题。2
趋势一:效率革命与算力普惠化
当前AI行业的评价标准正发生根本性转变,实用性成为第一标准,效率革命全面展开。大模型竞赛不再是单纯的参数比拼,而是如何以更低的算力成本实现更精准的任务执行。阿里云的通义千问、百度的文心一言、智谱AI的GLM系列均强调“降本增效”的企业工具属性。2
在算力基础设施层面,华为昇腾384超节点在通信效率上实现了从2微秒到200纳秒的重大突破,性能提升10倍,这无疑为复杂AI模型的训练和推理提供了坚实基础。2 算力普惠化的理念也愈发深入人心。无问芯穹发布了“无穹AI云”、“无界智算平台”与“无垠终端智能”三大“操作系统级”产品,旨在将“巨型发电厂”般的算力转化为“即插即用的插座”,赋能多样化应用场景。2 更值得关注的是,国产大模型与国产算力正实现双向奔赴。阶跃星辰的Step3大模型,通过MoE架构和参数优化,在国产芯片上的推理效率最高可达DeepSeek-R1的300%,在NVIDIA芯片上的吞吐量提升超过70%,展现了对“所有芯片友好”的兼容性策略,这对于构建独立自主的AI生态至关重要。2
趋势二:Agent智能体:从“知道”到“行动”的范式跃迁
2025年被业内视作Agentic AI的拐点。本届大会最鲜明的信号是智能体从提供事实答案、撰写摘要等“知识增强”,进一步走向可以直接改变环境、执行任务的“行动增强”。2 腾讯的混元大模型已搭建起面向14亿用户的“AI好友圈”,微信端个人Agent可像添加好友般调用,参与聊天、行程规划,甚至成为智能编程助手Craft,将编码时间平均缩短四成,覆盖腾讯85%工程师。2 金山办公的WPS灵犀原生Office智能体,则将传统Office套件升级为能够主动协作的“数字秘书”,一句话串联搜索、大模型、文档编辑、视频生成等能力,实现资料汇总、表格分析乃至AI PPT的自动生成。2 智谱AI的AutoGLM甚至能让机械臂执行取纸杯等物理动作,并在“点外卖”等极简场景中实现从偏好定制到下单支付的全流程闭环。2
然而,这种从“知道”到“行动”的范式跃迁,其真实能力边界仍存模糊。大部分展示都在相对简单、标准化的场景中进行,其在复杂现实环境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仍是未知数。更深层次的伦理与责任问题浮出水面:当AI开始“代替”人类执行任务,如何确保决策的准确性,如何承担错误的责任,以及如何避免人类过度依赖技术而丧失批判性判断能力,这些都是热闹展示中被刻意回避的哲学性拷问。2 从展台Demo到真实应用,Agent仍需经受严苛的现实检验,才能真正成为人类的“行动伙伴”。
趋势三:多模态融合重塑人机交互界面
大模型正快速向人类多感官认知方式靠拢,视觉、听觉、语言等信息在同一网络中协同处理已成“标配”。这种能力一旦落地终端,便彻底改写了硬件与用户的交互逻辑,设备不再是被动执行指令,而是像“第二感官”一样主动理解用户意图,在多场景间无缝衔接。2 阿里发布的AI眼镜,通过单绿显示屏与语音交互,将支付宝、淘宝、高德等应用无缝集成,构建了一个实时更新的“信息层”,使眼镜成为人与数字世界零距离入口,这标志着AI正在将数字信息深度嵌入我们的物理现实。2
联想提出的“一体多端”愿景,则通过将手机、平板、电脑乃至车机连接到同一AI大脑之下,实现了跨设备的上下文继承和意图感知,让跨屏流转不再依赖人为操作,而是由多模态模型自动完成环境迁移。2 科大讯飞AI录音笔系列新品,则以“场景定义硬件、算法激活功能”的路线,让声音、文字、图像在终端侧完成采集、识别、生成与安全存储,使用户专注于内容本身。2 在内容生成领域,可灵AI发布的多图参考、灵动画布等功能,显著提升视频创作在角色、主体、场景一致性及画风保持方面的能力,直指工业级视频生产力场景。2 AI TALK主理人汗青的观点值得深思:生成式AI内容能否具备“工业级水准”,是决定用户能否产生情感共鸣的关键。2 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内容与情感连接的深度考验。
趋势四:具身智能:穿越“奇观”迈向“生产力”
从去年的“十八金刚”到如今WAIC过百家具身智能企业“包场”,具身智能正从实验室研究转向实际部署。2 这体现为关键技术成熟度显著提升、应用场景从工业制造扩展至服务业和零售业,以及产业生态的逐步完善。银河通用的Galbot借助自研VLA模型,在商超现场展现了自主抓取多种形态商品的强大泛化能力,并能无缝切换至工业分拣与城市垃圾捡拾等任务。2 宇树机器人的模拟格斗演示中,人形机器人被击倒后能够迅速恢复站立,展现了在动态环境中的自适应能力。2 智元机器人占据300平方米的巨大展区,其冰壶互动游戏、传统书法演示、打鼓表演和盖章服务,都预示着具身智能在复杂任务执行和人机互动体验上的显著进步。2
资本市场的热情与展台的火爆程度几乎同步。根据IT桔子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具身智能赛道融资事件金额已超过230亿元,超过去年全年总额,显示出资本的强烈看好。2 然而,我们必须冷静认识到,现场演示的“完美”背后,很多是精细调试和特定环境优化的结果。真正的产业化考验在于,能否将这些精彩的展台Demo成功复制到工厂车间、物流仓库、城市街道等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并且能够长期稳定运行而无需频繁人工干预。2 此外,赛道仍然面临着“头部寡占+资本透支”的双重潜在风险,绝大多数追赶者目前还停留在样机展示阶段,一旦融资环境收紧或放缓,缺乏规模化交付能力和稳定现金流的企业将很难支撑目前的高估值水平。具身智能的未来,将由能否在真实世界中持续稳定盈利的“干活”能力决定,而非一时的“表演”效果。
深刻反思:技术演进的商业化“深水区”与社会责任
WAIC 2025呈现的,不仅是AI技术令人惊叹的进步,更是一次关于AI产业**“成人礼”**的深刻预演。当AI从概念秀场走向现实世界,其对社会、经济、伦理的深远影响也将从理论探讨走向实践检验。
从商业角度看,AI企业正集体面对“死亡谷”的考验。营收目标固然激励人心,但如何将技术创新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如何平衡高速增长与稳健盈利,以及如何在激烈的同质化竞争中建立核心壁垒和独特的商业护城河,是摆在所有从业者面前的必答题。资本的青睐固然重要,但无序的资本热潮也可能加速泡沫的破裂,尤其对于那些缺乏实际应用场景和规模化交付能力的企业。
从社会影响维度而言,Agent智能体与具身机器人的广泛部署,将深刻重塑我们的工作方式、生活模式乃至社会结构。AI作为“行动增强”工具的崛起,将极大地提升生产力,解放人类从事重复性劳动,但也可能带来新的就业结构性挑战,对人类的决策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出更高的要求。多模态融合下的“第二感官”式交互,虽然便利,但也可能带来隐私、信息茧房、数字鸿沟等伦理困境。如何建立健全的AI治理框架,确保技术发展的透明性、公平性、可控性,将是未来十年全球社会共同面临的重大议题。这不仅需要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跨学科、跨国界的社会对话和政策协同。
本届WAIC的“惊叹”与“不过如此”的观感分化,恰恰反映了当前AI产业的真实状态:部分领域确实实现了突破性进展,但整体而言,从技术可行到商业可用,从概念验证到规模部署,科技春晚过后,这些聚光灯下的明星公司,终将走进新一轮的激烈竞争中,去回答最终极的商业化和伦理命题。AI的未来,在于它能否真正融入人类文明进程,成为构建更高效、更智能、更公平社会的基石,而非仅仅停留在表演与概念的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