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WAIC 2024展现了AI从抽象技术概念向实际应用和商业价值的显著转型,具身智能和大型模型正从参数竞赛转向真实场景落地,驱动投资重心向效益和ROI倾斜,预示着AI产业正加速进入一个以实用性、规模化和可持续盈利为核心的新阶段,人形机器人市场尤其被预测将突破万亿规模。
今年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不仅人潮涌动,门票被炒至数倍高价1,其内在议题的演变更是引人深思。展会现场,人们的热情不再仅仅聚焦于机器人如何“打拳”的奇观,而更迫切地追问:“AI如何才能真正赚钱?”这一转变,无疑是全球AI产业从技术狂热期迈向商业深水区的一个缩影,标志着AI的价值评判标准正从技术参数和理论潜力,转向实际应用和商业回报。
具身智能:从“能动”到“会干”的商业化跃迁
曾经作为“吉祥物”般的存在,人形机器人如今正加速摆脱纯粹的展示属性,向真实场景的实用工具演进。WAIC新设的H3展馆汇集了80余家具身智能公司,参展数量激增,展示的重心已明确转向**“会干”**。这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进步,更是商业模式从概念验证到实际落地的关键一步。
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演示了多具身智能体的协同作业,从精细操作、质检到搬运封装,展现了机器人在复杂工业场景中的集成化能力2。银河通用则将机器人Galbot搬入超市货架,实现商品取送,并已获得100家门店订单,计划年底前全国投用,这是具身智能在商业零售领域快速商业化的一个范例1。同时,自变量机器人的居家服务和非夕科技的医疗按摩机器人,则预示着人形智能体将更深入地渗透到家庭和专业服务领域。
尽管部分具身智能产品在复杂交互上仍有局限,且采购方态度谨慎,需要实际场景验证1,但行业巨头已在加速量产和成本控制。宇树科技新一代人形机器人R1的售价降幅超30%至3.99万元起,以及优必选、智元、宇树等公司纷纷定下千台以上的年产量目标,都表明行业正从“奢侈品”向“消费品”转型,追求规模化效应1。值得注意的是,中国移动和觅亿汽车等制造业巨头的大额采购订单,高达数千万元,进一步印证了人形机器人正作为“成本敏感、效率优先”的解决方案进入真实工业场景,创造直接经济价值1。根据研报预测,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将突破万亿规模,这无疑为具身智能的商业前景描绘了宏伟蓝图3。
大模型:告别参数竞赛,拥抱应用场景深耕
与具身智能同样,大型语言模型(LLM)的叙事重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过去热衷于“卷参数、刷榜单”的模型厂商,如今更侧重于展示**“大模型+应用”**的落地能力1。Chatbot、文生图/视频、AI Agent已成为行业标配,产品之间的同质化趋势显现,这促使厂商必须在具体的应用场景中寻找差异化和商业突破口。
月之暗面首次参展便聚焦于C端用户互动和企业合作洽谈,试图通过“大模型+应用”的产品策略,如与C端用户互动的创新产品“动动动物圈”,探索更广阔的市场空间1。阶跃星辰则携手吉利汽车集团打造智能座舱Agent OS,并计划将全年收入冲刺目标定为10亿元,彰显了在B端商业化上的雄心1。MiniMax作为上海AI企业门面,也集中展示了其在AI智能眼镜、AI玩具、智能座舱等多个方向的模型应用合作案例1。
科技巨头在此转型中展现出独特优势。阿里将其“夸克AI眼镜”深度嵌入自身生态,整合通义千问大模型、高德导航、淘宝拍立淘等服务,形成强大的商业闭环1。腾讯混元开源3D世界生成模型,大幅简化了虚拟世界构建流程,赋能内容创作产业1。京东则通过其附身智能品牌JoyInside,与AI玩具品牌紧密合作,不仅提供模型,更打通销售渠道,加速商业化进程1。这种从“技术供给”向“场景需求”的范式转移,是模型厂商在投资趋紧背景下,寻求“主动造血”的必然选择。
投资风向标:从底层算力到应用落地的战略转移
AI投资的“冷却感”并非源于大模型本身,而是投资标的供给结构的变化。砺思资本创始合伙人曹曦指出,大模型融资并非变冷,而是新的大模型团队供给减少,而其他应用项目供给增多1。这标志着投资重心已从早期的“算力军备竞赛”和底层模型研发,转向更注重订单增长速度、毛利率、任务效能和ROI等商业指标的“应用落地”阶段。
AI硬件领域,尤其是智能眼镜和AI玩具,成为此次投资转向的突出亮点。尽管智能眼镜(如XREAL、Rokid)在沉浸感和实用性上仍有待完善,但Rokid在翻译、支付等实际场景的演示已赢得关注1。更引人注目的是AI玩具市场,它已成为一个“共识性”的投资热点。WAIC创业展区内,六七家AI陪伴类玩具团队涌现,产品商业化程度相对成熟,如LOOI在海外已实现月销上千台1。百度、阿里、商汤、MiniMax、京东等模型厂商和电商巨头纷纷与AI玩具品牌合作,不仅提供模型技术,更提供销售渠道支持,使得投资人的排队现象重现,融资金额水涨船高1。
这种投资趋势的转变,正是AI产业成熟的标志。它回溯到移动互联网早期爆发的兴奋与不确定性,预示着AI正全面重构各行各业,而全新的商业范式仍有待探索。资本的敏锐嗅觉,正在引导AI从概念走向利润,从“实验室成果”走向“生产力工具”。
深层洞察:AI商业化浪潮下的社会与哲学反思
AI商业化浪潮的加速,不仅仅是经济维度的转变,更牵动着深刻的社会和哲学议题。当AI放下抽象技术概念,变得“有用”起来,它必然开始重塑我们的工作、生活乃至人机关系本身。
具身智能和AI Agent的广泛应用,尤其是在工业流水线、家庭服务甚至陪伴养老等领域,将带来对传统就业结构和技能需求的颠覆性影响。人类需要思考如何与这些“会干活”的智能体协同工作,而非简单被替代。同时,傅利叶GR-3这类主打“交互陪伴”的Care-bot的出现,预示着AI不仅满足功能性需求,更将触及人类情感和社交维度。这引发了关于人机交互的本质、情感连接的边界以及智能体在人类社会中伦理地位的哲学思辨。
AI从“概念炫技”到“商业落地”的转型,也是对技术发展路径的深刻反思。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技术创新不应止步于实验室的突破,而应以其解决真实世界问题、创造实际价值的能力来衡量。这要求AI从业者和投资者保持批判性思维,警惕过度炒作,关注技术在伦理、公平、透明等方面的潜在风险。
最终,AI的商业化成功,将不仅仅是企业利润的增长,更是人类文明在生产力、生活质量和智能进化方面的一次深刻跃迁。这场变革的意义,在于AI不再是遥不可及的科幻图景,而是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共同塑造着未来社会的新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