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L;DR:
曾经的AI编程助手明星Windsurf,被Devin背后的Cognition收购后,性能一路下滑,BUG像雨后春笋般冒头。用户在Reddit上“集体喊麦”吐槽,官方却玩起了“装死”,这波操作,是想把百万用户都逼到“跑路”的节奏吗?
Windsurf 最近有点“抓马”,而且是那种让人看了想替它捏把汗的“大戏”。你以为它被巨头Cognition收编后能走上人生巅峰?结果却是Bug大爆炸,性能“跳崖式”下跌,搞得百万开发者用户怨声载道,甚至开始集体“喊麦”:“官方你到底还管不管?”
Bug大爆炸:Windsurf这是要“集体自爆”?
想象一下,你正全神贯注地写代码,AI助手突然给你来个**“原地爆炸”**,任务卡死,积分还被无情扣光。这可不是演习,而是Windsurf用户实实在在的“心路历程”!
Reddit上,开发者们的吐槽已经堆成了“小山”:
“我一直收到这个错误,Windsurf 无法使用 Sonnet 4 完成任务。它的优化非常差,但最糟糕的是,如果出现错误,积分就会被用完。”1
好家伙,这不就是传说中的**“赔了夫人又折兵”**吗?不仅活没干成,钱还没了,这谁顶得住?更让人心塞的是,这种“积分消失术”还不是个例。
“我也是,像你一样,因为级联错误我损失了很多积分。联系了客服,但没有得到任何赔偿。”1
看来,Windsurf的客服团队可能也跟着产品一起“隐身”了。
这波“BUG狂潮”可不是最近才爆发的。早在一个月前,就有开发者在VSCode里受够了,转投Windsurf怀抱,结果发现——“新家”还没“老家”安生。终端命令跑不起来,点开就是一片**“空白的寂寞”**,连个运行选项都欠奉。
更让人不解的是,这些问题在GitHub上被提出来后,石沉大海。开发者们焦急等待,官方却迟迟不回应。
“我三天前在 GitHub 上发布了这个问题,但还没有人回复,而且我发现有些问题都已经存在好几天了,但支持团队或开发团队并没有任何回复,我认为他们更喜欢添加功能而不是修复现有的错误。”
这句吐槽简直是把官方的“心思”扒了个精光——“修复老BUG哪有开发新功能香?” 这种思路,难道就不怕**“地基没打好,大厦崩塌了”**吗?
还有更离谱的,提及文件功能也**“翻车”**了。
“我已经安装了最新版本的 Windsurf,并打开了我的项目文件夹。当我尝试使用 @ file 来提及一个文件时,它显示‘没有结果’。我以为是加载问题,于是改用 @filename 并发送,但它似乎默认跳转到了 cascadeproject 文件夹去搜索我提到的文件。请帮我解决这个问题,我已经尝试过卸载并重新安装两次了。”
连这种基础功能都“脑子不清楚”,难怪用户尝试卸载重装,结果还是**“治标不治本”。截至发稿,这些“陈年老BUG”依旧无人问津,开发团队简直是把“装死”进行到底**。
豪门恩怨录:谷歌、Cognition、Devin,和“工具人”Windsurf
要理解Windsurf如今的“困境”,就不得不提它背后那段跌宕起伏的“豪门恩怨”。
在今年7月,谷歌突然出手,把Windsurf的CEO、联合创始人以及数十名核心研发人员**“一锅端”,直接并入Google DeepMind,去搞Agentic coding和Gemini模型了。这波操作,用“挖墙脚”形容都显得轻描淡写,简直是“釜底抽薪”**。
两天后,Devin的“亲爹”Cognition火速接盘,把Windsurf剩下的“残值”全部收入囊中。当时Cognition信誓旦旦地说,会大力投入,将Windsurf的技术整合到Devin的产品体系中。听起来是不是很像给Windsurf**“画了一个大饼”**?
结果呢?Devin并没有等到被“整合”到Windsurf,反而是Devin先“鸠占鹊巢”,集成到了Windsurf里,并且开始“蚕食”Windsurf的用户。
今年8月15日,Windsurf发布了Wave 12版本,主打就是**“Devin功能全面入住Windsurf”。包括规划模式自动化、工具编辑更精准、Tab自动补全更智能等等,听起来简直是“王炸组合”**。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新功能一上线,问题就如同**“脱缰的野狗”**,根本停不下来。
“当 Cascade 在 macOS 上使用 run_command 工具时,它试图在一个错误且不存在的目录中执行命令,而不是在正确的项目工作空间目录中。这会导致 Cascade 发起的所有终端命令挂起并失败,无法启动任何服务器或执行其他 shell 命令。”2
这简直是把开发者**“逼疯”的节奏啊!工具没帮忙,反而添乱,连命令都“跑偏了方向”**。
用户对新功能的体验也只能用**“一言难尽”**来形容:
“我的体验很糟糕。待办事项列表功能表现一直不如之前的 plan.md —— 那个真的好用。但似乎现在开始,Windsurf 在执行待办事项时坚持不超过 2–3 个条目,就会重新生成新列表然后偏离原计划。而且 GPT-5 medium 和 high 的每个 token 的执行长度似乎也被调低了。上周,一个 token 就能完成大量工作;今天却只能处理大计划中的一小部分。当然,还有级联错误的问题。”3
这哪是“升级”,分明是**“降级”啊!待办事项功能“智商”下降,Token执行效率也“缩水”,简直是“花钱买罪受”**。
当时,Windsurf还特意找了八位工程师和研究员出镜,介绍这些“新功能”。其中不乏Prem Nair这种曾经拒绝谷歌offer、为了Windsurf“放弃所有既得股份”的**“忠臣”。这波操作,是不是有点“安抚人心”**的味道?
但开发者们可不买账:
“我一直是 Windsurf 的粉丝,但这是第一次看到团队的发布会,像在平壤法庭做自白一样,既兴奋又真诚得让人怀疑。真心希望整个 Devin 化的过程不会最终毁掉 Windsurf。”
这句**“平壤法庭做自白”的评价,真是“杀人诛心”**!用户心里明镜儿似的,生怕Windsurf会在这波“魔改”中彻底“走火入魔”。
这一切的背后,或许与Cognition的**“狼性文化”不无关系。据报道,Cognition首席执行官Scott Wu曾直言公司“不相信工作与生活的平衡”,员工每周工作6天,超80小时是常态,凌晨加班更是家常便饭。这种强度,让一部分员工选择了9个月工资的“慷慨买断条款”,而留下的,则要在“地狱模式”下“为爱发电”**。
有网友分析,这种“天价买断”可能意味着Cognition更看重Windsurf的知识产权,而非现有团队。这不禁让人思考,在这样的文化和人员变动下,Windsurf的产品质量是否还能得到保障?
风口浪尖:Windsurf会成为AI时代的“弃子”吗?
“Windsurf 最近太拉胯了,所以我决定在 VS Code 里用 Codex,结果简直天壤之别……”1 用户的行动,往往比任何声明都更有说服力。已经有开发者开始**“用脚投票”**,转向其他竞品。
当然,也有用户指出,问题可能并非Windsurf“一家独大”。
“老实说,不只是 Windsurf 的问题……Sonnet 4 确实有问题,而且很多人也在报告这个情况。”
这似乎是给Windsurf找了个**“背锅侠”**,但无论是模型的问题,还是产品集成的问题,最终买单的都是用户。
Windsurf并非无名小卒。截至2025年7月,它拥有超过350家企业客户和“数十万”日活跃用户,全球用户总数更是超过100万人。4 曾经,它也是AI编程助手的“顶流”之一,以简洁易用、响应快速著称。
然而,在经历了谷歌的“截胡”和Cognition的“收编”后,这个曾经的明星产品,如今正面临着巨大的不确定性。团队核心人员流失,新老技术融合“水土不服”,再加上官方对BUG的“视而不见”,都让它的未来蒙上了一层阴影。
Windsurf,曾经的AI编程“冲浪板”,如今却像一艘千疮百孔的漏船,在Devin的巨浪中颠簸。它会像预言家们担心的那样,最终成为AI时代的一颗**“弃子”吗?抑或是能够“触底反弹”,重回巅峰?这出AI编程界的“罗生门”**,我们拭目以待。
引用
-
Windsurf is worse than ever : r/windsurf (2025/9/9)·检索日期2025/9/9 ↩︎ ↩︎ ↩︎
-
windsurf.com/blog/windsurf-wave-12 (2025/9/9)·检索日期2025/9/9 ↩︎
-
Cognition Acquires Windsurf in High-Stakes AI Coding Shakeup·Pete Weishaupt (2025/9/9)·检索日期2025/9/9 ↩︎
-
深度评测:Cursor、Windsurf、Devin及其他AI编程工具大比拼·CSDN (2025/9/9)·检索日期2025/9/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