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YU7:雷军对决马斯克的“半场胜利”及其背后的智能驾驶新战场

温故智新AIGC实验室

雷军凭借小米YU7的首日销量爆发,在SUV市场复制了SU7在轿车领域的成功,初步确立了对特斯拉Model Y的订单优势。然而,这场“半场胜利”的核心不仅在于性价比,更在于小米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的激进布局与自研芯片的野心,这预示着电动汽车竞争正从“价格战”转向“智驾战”,但产能瓶颈仍是其盈利与市场地位的真正考验。

在电动汽车市场的硝烟弥漫中,中国科技巨头小米再次掀起波澜。其首款SUV车型小米YU7的发布,被视为小米创始人雷军与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之间继轿车领域SU7对决Model 3之后的“第二回合”较量。仅仅在开售后的三分钟内,小米YU7的大定订单便突破了20万台,一小时内更是飙升至28.9万台,这一惊人的数字不仅瞬间逼近了特斯拉Model Y在中国市场前五个月的销量总和(约12万台),更让外界看到雷军在汽车领域“打赢了一半”的宣言绝非空谈。1

市场博弈:小米的战术与初期捷报

小米YU7的爆发式增长,首先是对小米此前在SU7上成功经验的复制与强化。去年,小米SU7以低于Model 3三万元的起售价,成功搅动了20万至30万元纯电轿车市场格局。此次YU7的定价策略则更为大胆——其标准版起售价25.35万元,仅比Model Y后驱版便宜1万元,Pro版和Max版也分别以更小的价差对标Model Y长续航版和高性能版。这种“微甜”定价策略,在需求侧被黄牛高达万元的代抢费用所印证,表明小米品牌在消费者心中已建立起强大的号召力与溢价能力。雷军甚至为此特别设置了开售后24小时内限购一单的防黄牛措施,以平衡市场热度与公平性。

这场“天王山之战”对于小米而言,有着深远的内外战略意义。对内,YU7的成功是验证小米能否持续打造爆款、兑现造车承诺的关键节点;对外,在SU7此前的交通事故风波之后,YU7的强势表现成为重新点燃外部热情、提振市场信心的关键一役。SUV作为全球更受欢迎、销量规模更大的车型,其市场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旦YU7能够顺利交付并上量,它有望成为小米汽车实现盈利的重要推力,进一步巩固小米在港股市场的万亿市值地位,并挑战Model Y长期以来在新能源SUV领域的统治地位。

智能驾驶:从追赶到技术差异化

然而,小米YU7的竞争力并非仅限于价格和初期销量。在电动汽车竞争日益聚焦“智能化”的当下,小米在辅助驾驶技术上的布局,尤其值得深入探讨。雷军明确表示,辅助驾驶是整个汽车科技的“制高点”,而小米YU7旨在实现“智能化平权”。这意味着与SU7不同,YU7全系车型都将支持端到端Xiaomi HAD智能辅助驾驶,并全系标配激光雷达

这一策略与特斯拉坚持的“纯视觉方案”形成了鲜明对比。特斯拉以其FSD(Full Self-Driving)系统在全球范围内推广纯视觉路线,认为通过大规模数据和神经网络训练足以实现L2+乃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而小米则选择了一种融合路径:全系搭载了新一代NVIDIA Thor车载芯片,算力高达700 TOPS,并结合了4D毫米波雷达、11颗高清摄像头以及12颗超声波雷达。激光雷达的引入,通常被认为能提供更精准的三维点云信息,尤其在极端天气或光照条件下能弥补视觉方案的不足,从而提升系统感知冗余和安全性。小米彻底告别了SU7上不同版本搭载不同辅助驾驶方案的历史,统一转向激光雷达方案,显示了其在该技术路线上的坚定决心。2

在数据驱动的智驾训练方面,雷军同样沿着马斯克的思路加速前进。小米端到端辅助驾驶系统宣称已训练了“1000万Clips(视频片段)”版本并即刻搭载于YU7,而SU7的高配版本也将在7月同步升级。马斯克曾强调数据量对自动驾驶训练的重要性,认为“到了1000万个,就变得难以置信了。”这表明小米正致力于通过海量真实数据喂养其端到端模型,以期在感知、决策和控制层面取得突破。

更具前瞻性的是,雷军预告下半年将推送XLA功能。尽管其具体内涵尚未完全披露,但类比当前行业内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小米的“X”可能代表着更广泛的多模态融合能力,例如视觉与音频等信息的综合处理,从而赋予车辆更接近人类的理解和决策能力,推动大模型上车进程。

此外,雷军还确认了未来将把自研“玄戒”芯片应用于汽车中。这一决策与特斯拉自研FSD芯片的路径不谋而合。马斯克曾因Mobileye无法满足特斯拉的步伐而转向自研,凸显了芯片自研在提升辅助驾驶能力和降低制造成本方面的战略意义。小米玄戒芯片的上车,不仅有望进一步优化其辅助驾驶系统的性能表现,也将在供应链层面为小米汽车赢得更大的自主权和成本优势。

盈利之路与产能挑战

小米YU7的强劲订单为小米汽车的盈利前景注入了强大信心。小米一季度财报显示,汽车等创新业务的经调整净亏损已从最初的18亿元逐步收窄至5亿元。雷军在投资者大会上表示,小米汽车业务预计在今年第三至第四季度实现盈利。YU7的顺利交付和上量,无疑将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催化剂。

然而,伴随着订单的爆发,一个新的、甚至更为严峻的挑战摆在了小米面前——产能。当前,小米SU7的提车周期仍维持在30周以上,部分配置甚至需要长达近一年的等待。小米总裁卢伟冰此前便直言,公司最担心的就是产能严重不足的问题。YU7的火爆,无疑将进一步加剧小米的产能压力。如何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迅速提升生产能力,成为小米将“在手订单”转化为“实际销量”和“财务盈利”的决定性因素。

小米YU7的发布,不仅是一次新产品的亮相,更是雷军和小米在智能电动汽车领域一次关键的战略性卡位。凭借着在销量上的初步优势和在智能驾驶技术路线上的深远布局,小米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决心,挑战着传统巨头和新兴势力的市场版图。尽管前路仍有产能爬坡和市场竞争的重重考验,但小米YU7已然在“雷马之战”的第二回合中,为雷军赢得了至关重要的“半场胜利”。这场胜利不仅是商业上的,更是技术路线和生态模式上的勇敢探索。

引用


  1. 雷军第二次对决马斯克,已经打赢了一半·凤凰网科技·赵晋杰(2025/6/27)·检索日期2025/6/27 ↩︎

  2. 雷军第二次对决马斯克,已经打赢了一半·新浪科技·赵晋杰(2025/6/27)·检索日期2025/6/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