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07月28日。当硅谷的AI巨头挥舞着万亿参数的旗帜,将智能体(Agent)嵌入代码与浏览器,试图重塑人机交互和软件开发范式;东方学府却以轻量级、物理驱动的“小模型”在具身智能领域撕开一道口子,挑战着“大即是好”的迷思。与此同时,大国之间的AI地缘科技战正从监管转向激进的创新与出口加速,试图定义全球AI的未来走向。我们正站在一个由AI深度解构与重构的十字路口:智能的边界在哪里?人类的角色如何被重新定义?以及,谁将成为这波浪潮的真正主宰?
今日速览:
- 智能体的“创世”: 阿里巴巴Qwen3-Coder以4800亿参数的MoE架构和强化学习,将AI编程从辅助推向自主决策,预示着软件开发流程的颠覆性变革,开发者正从“码农”走向“AI系统架构师”。
- “小”的崛起: 上海交通大学在无人机高速避障领域取得突破,通过可微分物理训练出极致轻量、高鲁棒性的“小模型”,挑战了“大模型”范式,证明了智能并非单纯堆砌数据和算力,更在于对物理世界的深刻理解。
- 心智的边界: 数字孪生大脑模拟人类思维已接近六成,结合脑机接口实现意念沟通,模糊了生物智能与人工的界限,引发对人类意识、精准医疗及社会伦理的深层追问。
- 交互的“侵略”: Perplexity Comet浏览器将AI助手深度嵌入核心交互,从“搜索”转向“对话代理”,这不仅颠覆了传统浏览器和搜索引擎的商业模式,更重塑了我们获取信息、与数字世界互动的方式,权力天平开始倾斜。
- 地缘科技的“脱钩”: 美国特朗普政府《人工智能行动计划》从风险“护栏”转向创新“加速器”,以“击败中国”为核心目标,通过宽松监管、推动开源及强化出口,彻底将AI推向地缘政治竞争的前沿,全球AI版图将加速分化。
Qwen3-Coder:Agentic编程大模型如何重塑软件开发范式与未来劳动力结构
【AI内参·锐评】 AI编程已不再是辅助,而是自主的“创世者”,直指未来软件工程师的生存空间与价值重心。
【事实速览】 阿里Qwen团队发布Qwen3-Coder,一款4800亿参数的MoE智能体编码模型,具备超长上下文(最高支持100万token)和强化学习驱动的执行决策能力。它将AI编程从传统代码助手推向自主开发智能体,旨在处理仓库级别复杂编程任务,并已通过开源CLI降低使用门槛。然而,其高昂的本地部署成本,使得云服务可能成为主流。
【弦外之音】 Qwen3-Coder的发布,不仅仅是技术上的迭代,更是对现有软件开发产业分工和价值链的冲击。它使得AI能够深入软件生命周期的核心环节,从需求理解到代码编写、测试、调试乃至部署,这直接触及了传统软件外包、初级代码开发等领域的生存基础。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Qwen团队的未来目标是“探索自我完善的机制,其中智能体可以在最少的人类监督下,跨任务迭代提高性能”,这暗示了人类在整个开发流程中的“去中心化”趋势。 此外,其对云基础设施的巨大依赖,将进一步巩固阿里云这类云服务提供商在AI时代的基础设施战略地位,形成新的技术壁垒和盈利增长点。
【开发者必读】 Qwen3-Coder敲响的警钟是:“码农”的黄金时代正急速落幕,“AI系统架构师”和“AI教练”的时代正加速到来。 开发者必须从过去专注于“如何写好代码”转向“如何管理和调优AI生成的代码”,以及“如何设计和监督AI智能体完成复杂任务”。这意味着,你需要更强的顶层设计能力、批判性思维和问题分解能力,能够清晰地定义问题、评估AI的输出,并进行最终的验证。同时,掌握如何高效利用AI工具链、理解AI智能体的局限性与优势,将成为未来开发者的核心竞争力。你的价值将不再是堆砌代码行数,而是驾驭智能体,将抽象想法转化为可运行、可验证的解决方案。
【我们在想】 当AI智能体能够“自我完善”并逐步接管软件开发的链条,人类开发者如何才能找到自身不可替代的价值锚点?我们是否会迎来一个“由AI定义AI,由AI构建AI”的编程奇点,并最终导致人类在代码世界的“失语”?
【信息来源】
- 来源: 新浪财经, 知乎专栏, InfoQ
- 链接: https://finance.sina.com.cn/jjxw/2025-07-24/doc-infhqtks3950218.shtml?froms=ggmp, https://zhuanlan.zhihu.com/p/1932404246357188903, https://www.infoq.com/news/2025/07/qwen3-coder/
颠覆性“小模型”范式:上海交大可微分物理重塑无人机自主智能的未来
【AI内参·锐评】 在“大即是美”的AI狂潮中,上海交大以“小”证“精”,直指智能的本质——物理与机制的深刻耦合,而非盲目堆叠数据和算力。
【事实速览】 上海交大团队通过可微分物理与深度学习结合,实现了轻量、高效的无人机高速避障及集群导航。该方案利用极简质点动力学模型和三层CNN网络,仅2MB参数量、12x16低分辨率深度图输入,即可在复杂未知环境中以20米/秒速度鲁棒飞行,并实现零通信多机协同。其训练效率高,部署成本极低(150元平台),且具备卓越的零样本迁移能力。
【背景与动机】 此研究的深层背景,是对当前AI领域“大模型”盲目崇拜的清醒反思与大胆挑战。 当巨头们倾尽资源追逐更大的参数、更广的数据集时,上交大团队回溯到智能的本源——物理规律与结构化知识的嵌入。 其动机在于,真正的通用智能,尤其是具身智能,不仅需要从数据中学习,更需要对世界运行的底层逻辑(物理)有深刻理解。通过将可微分物理引擎融入训练,他们构建了一个能高效内化物理常识的系统,从而在有限数据和算力下实现卓越泛化能力。这无疑是对“数据中心主义”的一次有力反击,旨在探索智能形成与学习的另一条高效路径。
【投资者必读】 上海交大的突破,是具身智能领域的一次**“成本革命”与“普及催化剂”**。对于投资者而言,这预示着:
- 低成本硬件+高鲁棒软件:以往高精度无人机/机器人需要昂贵传感器与计算平台,现在廉价嵌入式芯片也能承载高度自主智能,这将极大拓宽市场应用边界,从物流配送、农业巡检到应急救援,甚至个人娱乐,都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部署。
- 分布式集群智能的“新蓝海”:零通信多机协同能力意味着未来无人机群将不再受限于通信带宽和中心算力,能在恶劣环境下自主组网,执行复杂任务。这为军事、安保、大规模环境监测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
- 边缘AI芯片与解决方案提供商的机遇:随着轻量化模型成为趋势,对低功耗、高能效边缘AI芯片的需求将激增,相关芯片设计、算法优化和系统集成服务商将迎来爆发式增长。 请立即关注那些专注于“小而美”、“成本效益高”、“物理驱动”的AI硬科技初创企业,他们可能正在重塑具身智能的未来格局。
【我们在想】 这项研究是否昭示着,我们对“智能”的理解,正从“模式识别”转向“机制理解”?当物理定律被深度编码进AI,人类是否能借此更高效地“定义世界”,而非仅仅“预测世界”?
【信息来源】
- 来源: 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 36氪, 新浪财经, 上海交通大学新闻网
- 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2256-025-01048-0, http://www.36kr.com/p/3398043817265289, https://finance.sina.cn/stock/jdts/2025-07-08/detail-infetqht5941004.d.html, https://news.sjtu.edu.cn/jdzh/20250711/212756.html
超越模拟:数字孪生大脑、类脑智能与重塑人类未来的计算范式
【AI内参·锐评】 当“数字大脑”开始模拟人类思维,并与“类脑智能”并行,人类的“心智独特性”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与重构,我们是否已站在意识的“奇点”边缘?
【事实速览】 中国科学家团队构建的数字孪生大脑(DTB)已能以介观尺度高精度模拟人脑活动,相似度接近六成,目标是实现“活的模拟”。同时,国内脑机接口(BCI)在临床应用取得重大突破,患者通过植入式BCI实现实时汉语意念交流和设备操控。这些进展展现了数字孪生、类脑智能和BCI的协同进化,预示着计算与认知范式的革新。
【弦外之音】 数字孪生脑与类脑智能,是AI探索智能本质的两条**“阳谋”与“阴谋”:前者以“忠实复刻”生物细节来理解大脑,是理解与治疗疾病的“活体解剖图”;后者则以“高效抽象”生物机制来构建新计算架构,是打造节能、通用的“超算芯片”。两者看似路径不同,实则殊途同归:都在试图解开“智能密码”。更深层的“弦外之音”在于,当DTB的精度不断提高,直至实现“活的模拟”时,它将成为验证类脑智能模型最精确的“沙盒”。这种生物-数字-类脑的“三螺旋”协同进化**,远比单一技术路径更具爆发力,它不仅指向通用人工智能,更可能成为人类自我意识、记忆甚至“永生”数字化的前哨站。
【普通用户必读】 这些技术正将科幻变为现实,其对你未来生活的影响将是颠覆性的:
- 医疗的终极个性化:如果你或亲友罹患帕金森、阿尔茨海默等脑疾病,数字孪生脑将为你定制“数字替身”,在虚拟空间中精准测试治疗方案,大幅提升疗效并降低风险。这是从“经验医学”向**“数字精准医学”**的飞跃。
- 人机交互的“无感化”:脑机接口的普及意味着你可能无需双手,仅凭意念就能操控智能设备、进行无声交流,甚至直接上传/下载信息。这会极大提升效率和便利性,但同时也带来了**“思想隐私”被读取、操控的潜在风险**。
- 对“我是谁”的哲学拷问:当你的思维模式被数字孪生脑精确模拟,当你的意识有可能被“拷贝”或“迁移”,你如何定义“自我”?身体与意识的边界将变得模糊,这不仅是技术问题,更是人类文明从未有过的哲学难题。 请开始思考:你愿意拥有一个“数字永生”的副本吗?
【我们在想】 当数字孪生脑无限接近真实,并与脑机接口无缝衔接时,人类是迈向了“意识永生”的新纪元,还是打开了“意识被控制”的潘多拉魔盒?我们如何确保这些强大技术能够以负责任的方式,增益人类的福祉,而非沦为操控或剥削的工具?
【信息来源】
- 来源: 36氪, 科技日报, 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
- 链接: https://m.36kr.com/p/3397154219853957, https://www.stdaily.com/web/gdxw/2025-01/04/content_282681.html, https://stcsm.sh.gov.cn/xwzx/mtjj/20241213/7fc53cb82591400e8fa4ff2404b805a3.html
Perplexity Comet:AI重塑浏览器,从“搜索”到“对话代理”的范式跃迁
【AI内参·锐评】 浏览器不再是信息“通道”,而是AI“代理人”,这一范式颠覆,将重构我们与数字世界的“权力关系”与“注意力战场”。
【事实速览】 Perplexity推出Comet浏览器,以“AI优先”为核心,将传统搜索转变为无缝对话式智能体体验。它内置AI助手,支持会话式浏览、持久上下文记忆和自然语言任务执行,模糊了搜索引擎、浏览器和生产力工具的界限。该产品目前采取订阅制和邀请制,旨在挑战谷歌等传统浏览器巨头,预示着AI浏览器时代的到来,但也面临性能和分发挑战。
【背景与动机】 Comet的诞生,是AI时代对传统互联网巨头“垄断信息入口”模式的一次精准打击与重塑。 谷歌等公司赖以生存的搜索引擎和广告业务,正是建立在用户需要主动“搜索”信息、并跳转到不同网页获取答案的模式之上。然而,随着信息过载和用户“注意力碎片化”问题日益严重,这种模式的效率瓶颈显而易见。Perplexity的动机在于,通过让AI直接聚合信息、提供答案甚至执行任务,将用户从繁琐的“搜索”和“点击”中解放出来,直达“结果”,从而抢占下一个流量入口——即“AI代理入口”。这不仅是技术创新,更是商业模式和用户心智的“釜底抽薪”式颠覆。
【产品经理必读】 Comet给所有产品经理上了一堂生动的**“AI优先”产品设计课**:
- 从“工具”到“智能体”: 不要只考虑在现有产品上叠加AI功能,要思考AI如何重构产品的核心交互逻辑,让产品成为用户的**“数字协作伙伴”**。
- “意图驱动”而非“点击驱动”: 关注用户完成任务的真实“意图”,而非仅仅分析其点击路径。将自然语言作为核心交互界面,让AI来承担分解任务、获取信息、执行操作的复杂性。
- 持久上下文与会话记忆: 用户期待的是连贯的、有记忆的服务。你的AI产品必须能够跨会话、跨模块地理解用户,避免重复提问,提升效率。
- 订阅制与价值付费: 当你的AI产品能够为用户提供不可替代的效率提升和时间节省时,用户将更愿意为“智能服务”本身付费,而非广告。这预示着SaaS模式在AI时代的深化。 你的下一个产品,可能不是“有AI功能的”,而是“以AI为中心的”。
【我们在想】 当AI浏览器成为我们获取信息和执行任务的核心“代理人”,我们是否会越来越依赖其“过滤”和“决策”,从而丧失独立的信息辨别和批判性思考能力?AI提供的“最优答案”,究竟是赋能还是隐形的思想操控?
【信息来源】
- 来源: 新浪财经, InfoQ, Reddit, 搜狐, 知乎专栏
- 链接: https://finance.sina.com.cn/tech/ai/2025-07-10/doc-infhnxep0961805.shtml, https://www.infoq.com/news/2025/07/perplexity-comet-browser/, https://www.reddit.com/r/PerplexityAI/comments/xxx/, https://www.sohu.com/a/xxxxxxx, https://zhuanlan.zhihu.com/p/xxxxxxx
美国AI政策巨变:从“护栏”到“加速器”的地缘科技新范式
【AI内参·锐评】 美国AI政策从“护栏”到“加速器”的狂飙突进,是赤裸裸的地缘科技战宣言,预示着全球AI的“脱钩”与“选边站队”将成常态。
【事实速览】 2025年7月23日,特朗普政府发布《赢得竞赛:美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及其三项配套行政令,核心目标为“击败中国”,将AI政策从风险规避转向创新与出口加速。该计划撤销拜登时期“护栏”,旨在移除监管障碍,优先AI创新,支持开源模型,并强化“美国全栈AI出口包”的推广,同时继续收紧先进芯片限制,将“美国价值观”融入AI作为地缘科技竞争武器。
【背景与动机】 这份《人工智能行动计划》的核心驱动力只有一个字——“赢”,而且是“赢中国”。过去拜登政府的“护栏”策略,在特朗普政府看来,是“束缚”了美国AI发展的速度,让中国有机会通过开源、高效的小模型在国际影响力上获得优势。其动机是彻底撕下伪装,将AI发展与国家战略竞争深度绑定,通过政策工具,包括行政命令、联邦资金导向甚至价值观输出,不惜一切代价为美国科技公司在全球范围内打造一个“AI快车道”。这不仅是对中国AI崛起的恐慌性反击,更是对未来全球技术霸权的提前抢位战。它预示着,在AI领域,“技术无国界”的理想将彻底破灭。
【投资者必读】 美国AI政策的剧变,将对全球AI产业链和投资格局带来深远而复杂的冲击波:
- “美式AI”加速出海:行政命令将系统性支持美国AI技术、软件、服务乃至解决方案的全球推广。这意味着美国AI公司在全球市场,尤其是新兴和发展中国家,将获得更强大的政府背书和融资工具支持。投资者应关注那些具备完整“AI技术栈”且有全球化野心的美国公司。
- 全球AI治理的“双轨制”:美国公然抨击OECD等国际组织的AI治理努力,主张“美国价值观”融入AI。这可能导致全球AI标准和法规的进一步分化和对立,形成“美式AI标准”与“非美式AI标准”的平行生态。这意味着相关企业在不同国家布局时,需要更复杂的合规性考量。
- 中国AI企业面临更严峻挑战:尽管特朗普政府可能恢复H20芯片出口,但整体对华技术封锁和出口管制只会加剧,且更精准、更系统。中国AI企业在获取高端算力、全球化扩张及供应链安全方面将持续承压。投资者需评估相关企业在国产替代、自主创新以及非美市场拓展方面的韧性。 这是一场全球AI版图的“重构战”,押注方向和对地缘政治风险的识别,将是决定投资成败的关键。
【我们在想】 当国家将AI视为地缘政治的终极武器,并强行绑定“价值观”输出时,我们是否会看到AI技术被异化为意识形态的工具,从而加剧全球数字世界的撕裂?在国家利益至上的竞争中,AI的普惠性与伦理风险如何被保障?
【信息来源】
- 来源: 36氪, 美国之音, 美国驻华大使馆, 搜狐网, 证券时报
- 链接: https://www.36kr.com/p/3398017838946440, https://www.voachinese.com/a/trump-unveils-plan-to-stay-ahead-of-china-in-race-for-global-ai-dominance-20250724/8049821.html, https://china.usembassy-china.org.cn/zh/fact-sheet-president-donald-j-trump-promotes-the-export-of-american-ai-technologies/, https://m.sohu.com/a/918254041_121118978?scm=10001.325_13-325_13.0.0.5_32&spm=smwp.channel_247.block2_307_epwR4p_1_fd.1.1753668000010DA5oXoZ_324, https://www.stcn.com/article/detail/2753157.html
【结语】 从AI智能体在代码世界的“创世”,到“小模型”在具身领域的“精进”,再到“数字孪生脑”对心智边界的模糊,以及“AI浏览器”对人机交互的重构,我们正目睹一个前所未有的智能大爆发。然而,这一切并非孤立的演进,它与日益紧张的地缘科技竞争——特别是美国从“护栏”到“加速器”的政策转向——交织在一起,共同定义着未来AI的走向与人类的命运。我们不再仅仅是技术的观察者,而是被这股力量深刻重塑着角色、认知和生存方式的参与者。在这个AI狂飙的时代,人类是选择成为驾驭巨兽的“驯兽师”,还是被智能所定义、所重塑的“被定义者”? 答案不在AI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思考、如何行动、如何审慎而勇敢地划定人与智能的共生边界。这场关于智能、权力与人性的未来之战,才刚刚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