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5年11月09日。当屏幕里的数字幽灵开始拥有“肉身”,并试图理解乃至重塑我们的物理世界时,一场深刻的审视与灵魂拷问,正在AI的具身大潮中悄然展开。从街头的“AI探店助手”到工厂里的“人形工人”,再到大银幕上取代生命的“数字替身”,智能的边界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模糊与扩张。这究竟是一场效率至上的进化,还是一次对真实与信任的无情淘汰?今天的《AI内参》,将带你直面AI“显形记”背后的深层矛盾与未知命运。
今日速览
- OPPO Citywalk Agent将多模态AI从屏幕推向物理世界,预示具身智能在本地生活服务的商业化爆发,城市空间正成为AI的新型操作系统。
- 小鹏IRON人形机器人因“过于逼真”遭遇信任危机,迫使行业“信任校准”,同时也以务实场景(“三导”)定义产品,探索商业化破局路径。
- 好莱坞为“降本增效”大规模采用AI/CGI技术“删除”动物演员的生命,引发对“真实性”和“灵魂”缺失的深层伦理拷问,并预示人类演员的类似困境。
- 从AI探店到数字生命,智能体在物理世界和内容创作领域的深度渗透,共同指向了效率、可控性与人类真实体验、信任之间的不可调和矛盾。
超越屏幕:OPPO Citywalk VideoAgent如何预示具身智能的商业前沿与城市未来
【AI内参·锐评】 OPPO的Citywalk Agent绝不仅仅是个“探店助手”,它更像是一次“AI拓殖运动”的先声:智能体正从数字世界出逃,将我们的城市变成它的操作系统,而我们正成为被AI“服务”的数字公民。
【事实速览】 OPPO在AICon大会上公布Citywalk VideoAgent,融合多模态AI、实时视频理解和上下文记忆,实现“AI实景对话”。该Agent可实时处理视频、语音和POI数据,精准识别用户意图并锚定店铺,通过视频记忆管理和后处理优化提升准确性。初期与大众点评合作,将其定位为“AI版探店助手”,旨在重塑本地生活服务体验,并为OPPO的硬件服务化转型提供支撑。其核心技术由AndesVL-citywalk大模型支持,强调端云协同的未来。
【背景与动机】 在AI模型竞赛逐渐转向应用落地的深水区,硬件厂商急需找到新的增长曲线和用户粘性。OPPO推出Citywalk Agent,不仅是为了提升其手机的“智能”属性,更是为了从硬件制造商向AI赋能的服务和生态系统提供商转型。通过将AI能力具身化、场景化,OPPO试图在本地生活服务这一高频赛道占据入口,开辟新的商业化空间,并与苹果、谷歌等巨头在AI战略上形成呼应,即通过软件定义硬件的价值。
【弦外之音】 Citywalk Agent的出现,不仅是单一产品的创新,更是具身智能走向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它与小鹏、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探索异曲同工,都在尝试让AI从“屏幕内”走向“物理世界”。此外,宋阳提及的端侧大模型与云端VLM的协同,预示着未来AI Agent的通用架构趋势,即在边缘设备上实现低延迟、个性化交互,同时利用云端大模型处理复杂任务,这正是解决实时性、能耗与效果之间_tradeoff_的关键。它也向我们揭示,AI正在从一种工具,转变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环境智能,城市基础设施将逐步被AI感知和响应。
【产品经理必读】 对于产品经理而言,Citywalk Agent的案例核心启示在于如何将复杂的多模态AI技术,封装成针对特定场景(如Citywalk)的垂直Agent,并与现有商业生态(如大众点评)进行深度融合,从而创造出可规模化、可盈利的商业应用。这要求产品经理具备深刻的场景洞察力、技术理解力以及生态合作的构建能力,不再仅仅是设计App功能,而是设计AI与物理世界交互的范式,思考如何通过“AI实景对话”提升用户体验,并通过数据闭环持续迭代。
【我们在想】 当AI能够实时感知并深度理解我们的城市环境,为我们提供无比便利的“主动”服务时,我们是否会因此失去探索的乐趣和自主决策的能力?AI对城市信息的“过度过滤”和“精准推荐”,又是否会悄然构建起一种**“智能茧房”**,限制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广度?
【信息来源】
- 来源: InfoQ
- 链接: OPPO算法专家宋阳确认出席AICon北京站,分享Citywalk 场景中的 VideoAgent 设计与实践 · InfoQ (2023/11/20)· 检索日期 2023/11/20
信任校准与务实破局:小鹏IRON事件折射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深层思辨
【AI内参·锐评】 小鹏IRON的“自证”风波,并非简单的公关危机,而是中国具身智能产业进入“青春期”的成人礼:技术越是逼真,公众对“真实”的信任门槛就越高,这是技术狂飙突进与人性深层恐惧的必然碰撞。
【事实速览】 小鹏人形机器人IRON首次动态亮相时,因其高度拟人的步态引发“真人扮演”的质疑,迫使小鹏通过“一镜到底”视频和现场展示机械结构进行“自证”。此次事件暴露出公众对高仿生机器人普遍存在的“恐怖谷效应”和“信任赤字”。小鹏方称IRON由物理世界大模型和图灵芯片驱动,并计划明年底量产交付,初期应用聚焦“三导”(导览、导购、导巡)场景,旨在务实地从可控风险、明确收益的商业切入点落地。
【背景与动机】 小鹏IRON事件的爆发,深层背景在于公众对前沿科技产品,尤其是高仿生机器人的“朴素认知”与“信任缺失”。在自动驾驶等领域曾出现的过度宣传,使得市场对中国科技公司的承诺存在一定“信任赤字”。当技术突破了人类的认知常识(如“猫步”般轻盈),大众的本能反应往往是“造假”,而非“先进”。这种**“恐怖谷效应”与“信任校准”**的叠加,是推动小鹏采取极端透明方式“自证”的根本原因。它迫使行业反思,如何在高歌猛进的技术浪潮中,重建与公众的信任桥梁。
【弦外之音】 此次事件对整个具身智能行业而言,是一次重要的“信任校准”时刻。它将促使企业在发布高仿生机器人产品时,同步公开演示核心机械结构和关键数据,以提升透明度。这不仅有助于加速淘汰“PPT型玩家”,让真正具备工程实力的企业脱颖而出,更是AI伦理与治理在实践层面的重要体现。小鹏提出的“三导”务实商业化策略,也预示了人形机器人**“先特定场景、再泛化通用”**的落地路径,即通过在初期选择风险可控、投入产出比明确的商业切入点,积累数据和经验,逐步教育市场。
【投资者必读】 小鹏IRON事件给投资者带来的最重要启示是,在具身智能这个万亿赛道,技术实力与市场信任构建同样关键。务实商业化策略(如“三导”)虽然初期“不硬核”,但却意味着更清晰的盈利模式和更可控的商业风险,而非盲目追求技术奇点。投资者需要关注企业如何平衡技术激进与商业务实,以及如何应对“恐怖谷效应”带来的认知挑战,并警惕那些缺乏真实技术支撑、仅靠概念“画饼”的企业。此外,**产业链协同(如全固态电池的应用)**也将是评估潜在投资价值的重要指标。
【我们在想】 当人形机器人越来越逼真,以至于我们需要通过“解剖”来验证其真实性时,我们是在推动科技的进步,还是在模糊“生命”与“非生命”的伦理边界?未来的机器人产品,其“真实”的定义权,最终会掌握在技术开发者手中,还是在公众的认知与信任之中?
【信息来源】
- 来源: 36氪
- 链接: 小鹏自证,一次信任校准
汪星人哭晕在厕所?AI抢饭碗“卷”到动物界,好莱坞的“真香”定律又失灵了!
【AI内参·锐评】 好莱坞用AI“删除”动物演员,绝非仅仅是为了“降本增效”,而是影视工业对“完美”与“可控”的极致追求,正以牺牲真实生命的“灵魂”为代价,预演着一场更宏大的人类创意与情感的“去生命化”革命。
【事实速览】 好莱坞电影制作正越来越多地用AI和CGI技术替代真实动物演员,如电影《超人》中的狗Krypto即为数字合成。这导致动物租赁业务量大幅下降。制片方旨在通过此举实现“降本增效”,消除真动物拍摄带来的保险、训练、时间成本及不可控风险,同时满足对“完美”画面呈现的需求。PETA等组织虽认为AI有助于减少动物痛苦,但这种“善意”却导致动物训练师失业,并引发公众对影片“真实性”和“灵魂”缺失的质疑,预示着未来人类演员也可能面临类似命运。
【背景与动机】 好莱坞对AI和CGI的拥抱,是疫情后影视业“降本增效”的必然选择,以及对“可控性”的极致追求。真实动物拍摄成本高昂,风险难以预测,且动物情绪、状态难以百分百配合。相比之下,数字替身一次扫描、无限复用,且可精准控制每一个细节,“0”成本、“0”风险、“0”脾气,这对于追求极致视觉效果和高效制作的工业化流程而言,具有压倒性的吸引力。这是资本与技术合谋,对传统手艺人的一次无情清洗。
【弦外之音】 动物演员的“失业潮”,是AI对创意产业**“去生命化”革命的冰山一角**。它与今年早些时候虚拟演员Tilly Norwood引发的好莱坞抵制浪潮形成呼应,预示着AI对人类演员,乃至编剧、导演等创意工作者的冲击将愈演愈烈。这种“完美”的数字替身,虽然消除了拍摄中的暴力和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删除了”作品的鲜活气息和不可复制的生命力**,使艺术作品趋于“工业化”、“标准化”,最终可能导致观众对影像真实感和情感共鸣的集体麻木。
【普通用户必读】 对于普通观众而言,当银幕上的“完美”形象越来越多地由AI生成时,我们失去的不仅仅是真实动物带来的那份“生命体温”和“不完美之美”,更是与现实世界的情感连接。当一切都变得精准、可控、不出错,艺术作品将趋于扁平化,观众的情感阈值将被拉高,对真实和缺憾的感知能力也可能随之钝化。我们需要警惕,这种被算法编排的“完美”,是否在悄悄地剥夺我们感受生命真实肌理的能力,将我们推入一个由代码构建的“仿真幻境”。
【我们在想】 当AI能够完美模拟生命的一切表象,并以“善意”(如避免动物痛苦)之名大规模替代真实生命时,我们是否正在一步步放弃对“真实”的追求?一个由完美数字生命构筑的电影世界,最终是会取悦我们,还是会让我们感到彻底的空虚和疏离?
【信息来源】
- 来源: 36氪
- 链接: 狗也被AI抢饭碗?好莱坞动物演员全下岗,观众直接翻脸了!·36氪·新智元(2025/11/9)·检索日期2025/11/9
结语
三篇文章,从具身智能如何“入侵”物理空间,到人形机器人如何面对信任危机,再到AIGC如何“删除”生命替代引发灵魂拷问,无不指向一个核心命题:AI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幕后走向台前,从工具升级为“实体”,从代码演化为“生命”。这股“具身”大潮,以效率、可控性与完美为诱饵,深刻改变着产业格局与人类体验。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技术狂奔的背后,总有其代价。当AI让我们变得更“轻松”、“完美”之时,我们是否也在悄然放弃一些更宝贵的东西——比如真实、比如信任、比如那些“不完美”的生命之光?未来的智能世界,或许会异常高效和整洁,但它的“灵魂”究竟会是怎样的底色,则取决于我们此刻的深思与抉择。